吳曉娜 (寧德畬族歌舞團 福建省寧德市 325100)
畬族是一個有著自己獨特風格和形式舞蹈的名族。畬族的舞蹈受到了畬族人民宗教習俗以及生活習慣的影響,是畬族文化的重要組成。要充分認識現代畬族文化,從畬族的舞蹈入手是一個非常有效并且非常符合畬族文化傳統意識的。舞蹈室畬族文化的重要承載體,認真研究畬族舞蹈隊了解其宗教文化,生活習慣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時代的進步,現代生活方式的入侵,傳統的舞蹈已經快后繼無人,本文就畬族舞蹈的形成和發展做簡單的概要。
畬族文化的另一個重要組成是山歌。山歌一向是畬族人民表達內心想法的一種手段。無論你是深處畬族大院或是走在畬族勤勞人民的田間,又或是穿在畬族小朋友們的嬉戲打鬧之中,都能聽到那優雅而古老的聲音。畬族文化已經離不開山歌。我國不管哪個民族,歷史上都有用歌聲和舞蹈來慶祝重要時刻的傳統。因而,舞蹈的發展自然而然的也會受到山歌的啟發和影響。在聚會的時候,畬族人民都會用美妙的歌聲和婀娜的身段來歡迎遠方的客人;帥氣的小伙會在這種時刻將自己的愛心投放到自己心儀的姑娘身上去;人們一邊唱著各種寓意和意境的歌曲,一邊扭動著自己美妙的身姿。盡管這些都是很平常的行為,但是由于其動作和表情的因素,已經具備了舞蹈的前提。
另外,畬族人民優美的舞蹈動作還受到其生活習慣的影響。在歷史上,狩獵一直是畬族人民的主要生活來源,且這種生活方式一直在清朝時期都是占據主要地位的。因此,在畬族的舞蹈中就有一種“獵步”就是依照狩獵者的姿勢而形成的。座蹲步和悠蕩步是畬族人民舞蹈的兩種方式。 所謂座蹲步就是用一只腳著地,兩只膝蓋慢慢的朝下,微微的抖動;而悠蕩步則是根據狩獵的姿勢改編的,雙手朝前,一只腳勾住另一只腳微微向下彎曲,這些姿勢與畬族人民的勞動和生活方式是分不開的,其充分體現了畬族的歷史形態。
畬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一樣,也信奉巫師,希望巫師也洗預測吉兇還有替他們消災祈福。他們的思想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也都是信奉神明,信仰鬼神,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有一種冥冥之中的力量在操縱。因而,早期的畬族舞更像是一種用來祭祀的禮儀。所以、這樣的舞蹈也就和一些神明或者其他他們認為是神一樣的東西有著莫大的聯系。這其中有一種舞蹈或者說祭祀的禮儀叫做聚頭,其寓意是歌頌先祖的功績和神族的偉大,這種舞蹈其實也融入了一點道家的文化。但是這種活動現在已經接近作古了,年輕的畬族人大多不懂這些,只有在一些旅客游玩,為增加商業收入而由僅有的傳承者表演一些。在這種舞蹈的進行過程中會以刀、鼓等器具擊打出各種意境的氣氛。有力而強健的氣氛被舞者演繹的惟妙惟肖。這種舞蹈的步伐有很多種,其節奏是根據舞蹈的重復和有節律的演繹呈現出來的。《鈴刀舞》《畬山風》都是根據這些發展起來的。另外還有一種叫做功德的舞蹈,這種舞蹈和做聚頭如出一轍,都是歌頌祖先的豐功偉績,同時也起到一種來教育后人的目的,這樣的舞者我們稱之為“山哈”。還有在畬族的一種叫做“組圖”的圖案中,也很多人也是表現出一種特有的與神族或者鬼神相關的動作和表情,加上棺材和祈福動作的出現,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測這可能是做功德的一種原始來源。有些人曾下過結論說畬族祭祀的禮儀舞蹈是祖先的歌頌,是一種證明民族起源的證據。從歷史看畬族舞蹈在其文化傳承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可惜的是,現代生活的介入讓畬族舞蹈很少有能完整遺傳下來的。
任何一個民族區別去其他民族最主要的依據就是其文化,而畬族文化最主要的就是山歌以及其生活方式。如果可以將其融入到舞蹈中必然產生共鳴和更有藝術價值的效果,畬族的藝術家正是意識到了這點,將生活中的一點點以及種種的事情還有山歌添加到舞蹈中,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優美舞姿,在這之后出現的畬族舞蹈基本都能反映畬族人民的勤勞、純樸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樣性,以舞抒情,情之更深,畬族舞蹈的一段山歌“蝴蝶成雙翅膀翹,彩帶一條束郎腰,太短娘女!接上織,太長連娘一起繞。”這段優美的詩句不僅表達了畬族女子情意綿綿,純真,以及對愛情美好的強烈愿望,同時勾勒出一幅畬族姑娘情定情郎的羞澀與遮掩。現代生活以及現代藝術的手法將改造過的畬族舞蹈演繹的精彩絕倫。曾經在云南省的藝術比賽中獲獎的畬族舞蹈《畬山聽樵》通過一刀鞘和其他樂器的組合然后配以現代藝術風格的戒律創作的音律,不僅體驗了古老畬族的分割,更加現實了現代生活的美感。全國各地的藝術節或者藝術團隊以及技術加將現代或者其他民族的舞蹈風格無畬族舞蹈相融合,創造出的舞蹈不僅優美更加寓意深刻,這些文化的交流促進了畬族人民和畬族文化向更高的舞臺發展。
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與進步的,都是人的因素占主動,畬族舞蹈有今天的成就與現代藝術家的努力是分不開的。現代藝術要更加發展需要多元化的融合,需要藝術工作者更加努力的尋找民族的特色。畬族舞蹈要在世界的舞臺上熠熠發光,同樣需要畬族的藝術家和十佳潮流藝術家將其兩者完美融合,這樣才能有所突破。融合之后,在增加一些特別的藝術創作和想象力,將題材設計的更加新穎,將生活夠了的更加生動,展現畬族人民的良好精神面貌。
[1]藍雪菲著.畬族音樂文化[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一次版.
[2]馬薇,馬維麗著.少數民族舞蹈發展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1月版.
[3]王克芬著.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杜2004年版.
[4]資華筠,王寧,資民筠著.舞蹈生態學論叢[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3年4月第一版.
[5]紀蘭蔚,邱久榮主編.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
[6]于平著.中外舞蹈思想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