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列員 (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 甘肅蘭州 730030)
影響藝術風格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環境、自身性格、生活經歷、時代背景、文化背景等等。在這里只對“時代背景”與藝術風格形成的關系做以論述。縱觀世界美術,“時代背景”對藝術風格的影響尤為突出。通過對西方美術史的研究,我將以不同時代政治環境、經濟發展水平、人文文化背景為切入點來論述不同時代背景與藝術風格形成的關系。
在不同時代、地區的政治環境下形成的藝術風格不同。
古希臘藝術繁榮時期是“古典時期”。在公元前5世紀,經過希臘聯邦和波斯帝國的“希波戰爭”之后,雅典政治發展到了他的黃金時代,以此為基礎藝術也出現繁榮局面。希臘城邦制度及其民主政治與公共生活,激發了城邦藝術家的藝術創造力。不論是鞋匠還是鐵匠都能在法庭上判決最重大的政治案件,在公民大會中決定國家大事。這種寬松的政治環境為藝術創造提供好的環境。且古希臘人的城邦制度密布在地中海的周圍,其周圍都是欲來侵犯的蠻族,同時城邦之間也是互相敵視,這種環境使希臘城邦公民不得不參與戰爭,而作戰時需要好的身體,由此,古希臘人鍛煉士兵的身體,使其健美矯健、吃苦耐勞。他們把精力都用在了練身場,通過跳躍、拳擊、賽跑、擲鐵餅,把肌肉鍛煉的又強壯又柔韌。隨著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誕生,希臘人對體育競技的熱愛到達高峰。這使希臘藝術家對于人體美有表現。希臘藝術家雕刻的裸體人物外形曲線優美、理想。形成了希臘藝術崇尚造型準確、體型健壯的人體的藝術風格。代表作就是米隆的《擲鐵餅者》,這件作品顯示出希臘雕刻藝術已完全成熟。整個人體造型準確,表現了競技者在擲出鐵餅時一瞬間的動態、表現出擲鐵餅整個過程中肌肉運動的連續性。以此贊美了人體的美和運動所飽含的生命力。
新古典主義的代表是大衛,他作品中常帶有革命性。在《布魯圖斯》中,為維護共和而被處決了兩個兒子的布魯圖斯在陰影中黯淡傷神的形象,尤其令人蕩氣回腸。而《馬拉之死》更以寫實嚴謹的手法,表現出在當時剛發生不久的悲劇,作者對遇刺的戰友以剛勁的用筆,表現出對馬拉的無尚崇敬。《加冕式》描繪的是遭到脅迫而無可奈何的教皇為拿破侖一世加冕的場景,在整個畫作中不論是皇親國戚還是外國使節和將軍,都鮮明生動絕無類同,作者描繪出他們每個人不同的而且微妙的心理變化。他的肖像畫也體現出同樣的特點。
浪漫主義的代表是德拉克羅瓦,他想象力達到頂峰的作品是《自由領導人民》,表現作者對當時封建勢力復辟的痛恨、對自由的向往和對必須革命的必要性。整個畫面描繪上界的女神半裸的出現在街壘上,手持上了刺刀的步槍,率領著起義者沖鋒陷陣,畫家的概括和夸張能力在這幅作品中發揮的淋漓盡致。
批判現實主義風格中我個人比較喜歡米勒,他出生于農家,后又定居巴比松村從事農業耕作,長期接觸農民,作品中常帶有對剝削制度的痛恨和對無產者的贊美。他的畫作中表現的人物質樸平凡,《拾穗者》中畫家沒有做任何的美化,畫面質樸、凝重,我們甚至看不清那3個彎腰勞動婦女的臉,因為神圣的勞作已是一種美了。這件作品使公眾首次發現了平凡勞動的偉大。
最具典型的印象主義畫家莫奈,他一生堅持印象主義畫風,抱著描繪光與色的明確目的畫畫。他的風景畫突破傳統題材和構圖的束縛。他畫的《草垛》系列,側重記錄和捕捉同一場景不同季節、不同氣候、不同時間、不同光線氣氛下草垛變幻無窮的色調外觀。他忽視物象輪廓寫生,主要以光線和色彩來表現瞬間印象,追求繪畫色彩關系獨立的美。
在古代奴隸制和封建制生產關系時期,整個人類社會經濟發展保持平穩、緩慢的趨勢向前發展。在各不同地區和國家藝術產品主流或是以建筑或是雕刻,繪畫一般是裝飾建筑物的,統治者皇室和貴族的財力、物力最充足,所以藝術主要作用是用來皇室和貴族彰顯或紀念其豐功偉績或紀念戰爭勝利,藝術風格相對單一。隨著資本主義萌芽,市民階層的出現地促進了世俗文化發展。西方各民族主權國家興起,確立了個人價值,促進了世俗文化的發展,提倡世俗的“人”為中心。這時期的美術開始在作品中反映人生,反映社會世俗生活。藝術作品是追求平靜、和諧的古典主義,帶有真實性和時代感。伴著商業的發達而活躍,農業也不斷改進,經濟繁榮,言論自由,藝術家有著寬松自由的藝術氛圍。資產階級強大得勢,畫家們把目光投向現實生活中。經濟的繁榮昌盛使人們有能力購買藝術作品美化其住宅、辦公室等。公共場所管理人員、商業工會、公司企業也向畫家訂畫,繪畫市場由此而產生。藝術風格方面具有很大的突破和發展。因此,出現了肖像、風俗、靜物、風景等多種風格的畫家。也形成了一系列對后世具有很大影響力的畫派。
歐洲在經歷了1000年的封建教會統治,各大歐洲國家日益強大,宗教思想和行為都發生了變化。當時人們從古文獻和古典藝術中發現了對自然和人體價值的重視,使他們對人和自然做出了新的評價。被禁錮的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起了人們的重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即動搖了中世紀封建社會的基礎,也確立了個人的價值,肯定了現實生活的積極意義,促進了世俗文化的發展。因此,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了與宗教神權文化相對立的思想體系—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肯定認識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他們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感情,因此,人文主義的學者和藝術家提倡人性反對神性,提倡人權反對神權,提倡個性反對人身依附。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們崇尚希臘、羅馬古典藝術,每天都由古典作品的新發現和新發掘,這種風尚使當時的人文主義藝術家相信人體是最好的藝術題材。藝術家在受到人文主義的感染后,大都以現實中的人物為題材描繪世俗場景,或把宗教人物世俗化,以古典寫實的手法刻畫客觀物象。這時期的藝術家最主要的代表就是文藝復興三杰——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最具代表的是《蒙娜麗莎》,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以后一位現實世俗生活中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著力表現人內心世界的感情。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采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三角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美麗。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特定的時代背景都會產生特定的藝術語匯,每種新的藝術語匯都會對藝術家藝術風格的形成產生決定性的作用并且促生出藝術家新的藝術追求。因此,藝術家藝術風格的發展與變化與“時代背景”的變化有著密切聯系。
[1]劉劍虹.《走進大師:從達芬奇到杜尚》出版社.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2]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教研室.《外國美術簡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3](法)丹納著.傅雷譯.傅敏編.《藝術哲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04月出版.
[4]《讀庫》.張立憲.2007年.新星出版社.
[5]郭茂來《屠夫畢加索-形態語言》.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