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學 (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0)
種族問題現已成為文化研究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很多學者都非常關注這一問題并針對這一問題進行著書撰文加以論述。本文根據眾多學者對種族問題的論述,結合后殖民主義理論,試圖談談本人對文化研究中種族問題的看法,目的是揭示西方強權文化對其他弱勢文化的壓迫,喚醒弱勢文化群體的自我意識和反抗精神。
后殖民主義理論是指殖民地國家獨立之后,西方通過文化霸權,用經濟和文化方式繼續對前殖民地國家進行統治。通過文化的不斷滲透,西方的主流文化逐漸將殖民地的本土文化邊緣化,并控制了被殖民者的意識形態,最后從精神上和心理上將被殖民者徹底同化。[1]這種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殖民比土地的占有更加可怕,因為它侵蝕人的心靈,所以也更具有殘害性。其中,后殖民主義批評家中最著名的是被稱為后殖民批評“三劍客”的Edward Said、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和Homi K. Bhabha.
Edward Said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是一部影響巨大的作品,是后殖民主義理論成熟的標志,它對種族漫無邊際的擴散進行重新審視,展示了19世紀歐洲歷史學家,文學家、地圖制作者,偽科學家和語文學家是如何清晰地將事實和幻想合并在一起來建構一個東方。那么,什么是東方主義?在一般人看來,東方與西方的概念是自然地、地理的、空間的概念。但Said指出,“東方”這個概念是被人為地建立起來的一種話語,“這是一種根據東方在歐洲西方經驗中的位置而處理、協調東方的方式。”將歐洲之東的地域空間命名為“東方”的。Said還指出,“東方學作為西方的產物,是為了控制、重構和壓迫東方的一種話語系統。從根本上說,東方主義是蔑視東方的。東方或東方人作為西方人研究的對象,被打上了他者的烙印。東方是被觀察者(watched),西方是觀察者(watcher)”。Said分析了東方主義建構起來的三種典型的關于東方的形象:一是作為西方的理想夢幻,東方歷來是浪漫傳奇之地;二是作為失落了的人類的過去,東方市西方人失去的伊甸園;三是作為文明的西方的對立物,東方是落后、野蠻的象征。但這三種形象都不是東方的真實形象,而是西方為其自身利益、目的而建構起來的話語系統。[2]由此可見,在西方對東方長期的殖民過程中已經徹底形成了以歐洲或西方為中心的文化,即使在后殖民時期,各殖民地已先后獨立,但長久以來形成的這種歐洲中心主義或西方文化霸權仍然在發揮作用。東方便成為作為西方附屬品的東方,東方人便是低于西方人的屬下。
隨著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傳統意義上以軍事占領和政治統治為標志的殖民形態已經在世界范圍內瓦解,殖民的真正含義已經開始變為一種文化層面的含義,即認為西方對于東方的控制和統治以一種西方知識權力話語的形態出現,它在一定意義上消除了民族國家的文化認同和歷史建構,進而威脅到第三世界國家的民族文化的生存,因此民族認同的重構對于第三世界國家來說,意義尤為重大。
在長期的殖民過程中,西方殖民者在世界各地形成的極為強勢的白人文化,對其他種族的本土文化進行壓迫、侵蝕和殘害,由此,在強大的白人霸權文化的沖擊下,其他種族人群的心靈深處產生了一種無可排解的文化自卑情結和劣根民族的痛苦。這些種族的審美觀產生了異化現象,他們自我厭惡,對自己的膚色、面貌產生曾很。他們竭力向白人標準接近,認為只有接受白人文化,才能為整個社會所接受。這樣,他們失去了自我價值觀,失去了自己文化的本位,從思想上和精神上徹底被白人文化所殖民。Wilcomb Washburn的《紅種人的土地、白種人的法律》(1971)和Galvin Martin的修訂卷《美國印第安人及其歷史問題》(1987)詳細地描述了將美國土著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被視為外族人的政治。一些人認為在美國很多黑人躋身上層社會,特別是奧巴馬當選為美國總統,這說明在美國種族問題已得到基本解決。這些人一定沒有看清種族問題的本質,部分黑人或其他種族的人在經濟或政治上獲得一定的地位不能說明整個種族問題的解決,正如一些學者都論述道:種族問題是文化問題,它被深深地打上了歷史的和文化的烙印,因此種族歧視在短時間內無法消除,若有徹底消除種族歧視,黑人或其他種族的人民應提高自我意識,重構自我身份認同。
但隨著全球化現象的出現,各民族、各種族文化呈現多樣化趨勢,即,由最初的文化沖突到文化融合,再到文化整合。東方弱勢文化開始對西方文化進行反滲透。后殖民理論和文化帝國主義批評理論針對民族文化之間事實上存在的權力不平等關系,從文化角度對殖民主義以及后殖民主義進行一系列反思和批判,對各民族國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思考在何種基礎上重構民族認同,以及在具體策略上如何重構民族身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Franzt Fanon在其早期著作《黑皮膚,白面具》《地球上不幸的人們》中試圖向我們揭示:通過民族解放運動取得政治、經濟的獨立是擺脫殖民統治的第一步,文化的殖民才是更深層次上的殖民,只有實現文化的解放,從社會層面和心理層面消滅西方殖民者所構筑的殖民體系,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
作為弱勢文化的東方世界或其他種族群體接受西方或白人的文化與價值觀念并非在于其先進與優越,而是在于那種日益形成的西方文化霸權的威逼,因此,對弱勢文化而言,需要在經濟上和社會文化上明確自身的位置,形成自己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學會對西方文化理念的批評,重新建構自我的身份認同,這樣才能建立本民族或種族的尊嚴和自信。
[1]曹云.強權文化的侵入與自我否定—從后殖民主義角度解讀莫里森的《最藍的眼睛》[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2]劉象愚.外國文論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劉亞斌.后殖民主義的文化批評[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1).
[4]王瓊.民族主義的話語形式與民族認同的重構[J].世界民族,2005(1).
[5]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第2版,增補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