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圖書編撰特點:就編撰形式而言,漢代圖書的編撰體例已漸完善。注釋成為漢代經書著述的一種重要方式。史書出現了紀傳體通史《史記》。漢代出現了我國最早的卷端題名和單書目錄。就圖書內容而言,以經書編撰為主,其他類型著作也很豐富。史書編撰也很發達,出現了我國最早的官修史書《東觀漢記》。由于經學的發達,作為經學的附庸,字書的編撰也很興盛。以《爾雅》《說文解字》《廣韻》為代表的三大字書開了古代文字訓詁的先河。這一時代文集也大量涌現,另外還有科技類圖書等等。
魏晉南北朝圖書編撰特點:就編撰機構而言,秘書監作為官方主要修書機構的地位得到鞏固。除官方編撰圖書外,私家圖書編撰活動也相當盛行。就圖書內容而言,一是史書大量出現,如少數民族史、典章制度史、地理著作、譜牒類圖書等等;二是由于魏晉玄學的影響,不少著作侈談老莊,以道釋儒;三是志怪小說較多;四是多體文集開始出現,文學著作受到史無前例的重視。就編撰形式而言,抄撰是這一時期一種重要的著述方式。就圖書編撰質量而言,魏晉南北朝時期名著迭出,成就頗高,出現了不少經典名著,對后世圖書編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摘自湖南大學出版社《中國出版史》)
治書之學:前人留存下來的文化遺產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夾雜著大量真偽難分的典籍。要正確地利用它們,就需要認真地考辨,這種學問就叫“辨偽”;有些古籍雖然已經亡佚,但卻有零篇斷句,或較完整的章節“隱”于其他書籍之中,要把這些篇章、語句搜輯起來,恢復古書部分原貌,這種學問叫做“輯佚”;一部書由于多次傳抄、印刷,形成不同的本子,要想得到正確無誤的書籍,就要講究鑒定各種不同的版本,這種學問叫版本鑒定;一部書在流傳過程中,往往有脫、缺、訛、衍等現象,即非本來面目。誤用這些資料,就要致謬,故研究學問不但要有版本知識,還要做校勘工作,又稱校讎。這幾門學問都是圍繞圖書展開的,故通稱治書之學。
(摘自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插圖本中國圖書史》)
隋唐圖書編撰特點:隋代享國日淺,故著述數量不多。官修書數量多篇幅大。圖書內容全面,經史子集,四部皆備。其中尤以書目、地理、類書、歷書等令人矚目。到了唐代,史館和宰相監修國史制度的建立為官修書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和物質基礎。圖書編撰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時代性。就圖書內容而言,四部皆備,尤以史書、法律、類書、文集為多。就圖書編撰形式而言,傳奇、類書、別集、科舉考試書等大量涌現。
宋代圖書編撰特點:圖書編撰理論進一步發展,書局成為官方圖書編撰的重要組織形式。就圖書種類而言,宋代除編撰經書之外,還編撰了大量史書、醫書、類書和詩文別集等。就編撰形式而言,兩宋多有創新。宋代最早出現經注合一的形式,首創了紀事本末體。而且,宋代還開創了我國古代版權保護的先例。
元代圖書編撰特點:就編撰機構而言,元代官方以翰林國史院為主,不少機構參加了圖書編撰,如奎章閣學士院、藝文監、秘書監和司農司等,它們之間形成了一定的分工和協作關系。就編撰圖書種類而言,元代官修書以史書、政書見長,經書則主要以翻譯漢文文獻為主。民間圖書編撰以詩文集為特色,子書和醫書也有不少。就編撰體裁而言,元曲、雜劇的編撰是元代圖書編撰的一大特色。
(摘自湖南大學出版社《中國出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