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珅 付 禾 (寧夏大學音樂學院 寧夏銀川 750021)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1658 出生于埃森納赫,1750年卒于萊比錫,是巴洛克時期最偉大的德國作曲家。他音樂創作的最高成就及是復調音樂,同時他也使復調音樂達到了高度的成熟。他的作品形式嚴謹,有很強的邏輯性和哲理性。曾有評論家這樣評論巴赫的復調音樂:“沒有研究過巴赫,就不能理解歐洲音樂;沒有深入的研究過巴赫的復調作品,一個嚴謹的作曲家、鋼琴家就不可能精通他的專業。”“誰要是不研究巴赫,那么對他的音樂中蘊藏著的那種,表達我們最深思想和情感的巨大可能性,是不可能理解透徹的。”而對于巴赫鋼琴復調作品的頂峰之作——《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則被認為是一部充分體現巴赫的音樂風格、音樂形象的大百科全書,是鋼琴演奏者的必修課本。在這部作品中,他的復調技巧和藝術技巧都達到了最高峰,直到今天,他也有理由成為最高典范,這部作品從藝術創造上證實了平均律理論的優越性。他的賦格曲標志著調性功能思維的高度發展,整體曲集標志著大小調體系的完全成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所起的進步作用是不僅僅局限于鋼琴音樂發展的范疇之內。
創意曲是一種自由對位式的短曲,根據一個動機即興發展而成。巴赫的創意曲共有30首,其中二部十五首,三部十五首,每一首小曲都有精巧的結構和鮮明的個性,是最優秀的復調初、中級復調樂曲教材。學習創意曲對訓練邏輯思維、敏銳聽覺、不同指觸以及雙手獨立控制都有很大意思。
巴赫的三部創意曲原題為“Sinfonia”意思 為交響曲,但其本意并非交響曲,而僅是對多聲部器樂曲的稱謂。三部創意曲是巴赫在1717年—1723年的科登時期創作的,后來巴赫的二部創意曲和三部創意曲統稱為創意曲。如果說巴赫的《二部創意曲》是彈奏的基本訓練,那么《三部創意曲》就是演奏復調音樂的提升階段。這是因為學好了《三部創意》可以使我們從聽覺上、指觸上,加強對多聲部的概念和感覺,繼而促進了我們在思維上的分析能力,在彈奏效果上就會表現出層次分明的剖析感。所以《三部創意曲》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b小調三部創意曲》是一首歡快、輕盈、熱情奔放的二重小賦格曲,具有鮮明的舞曲特點,音樂高雅、從容、節奏鮮明而有彈性。
主題:主要主題在高聲部進入{1}-{3}小節,是鮮明的舞曲節奏和音型,可以在每三組的第一個音上加小連線,使它優雅的舞蹈性質更為明顯。而低聲部的對動機確是優美的、歌唱的易連奏,可以從弱—漸強—弱來演奏。
間句:第{3}小節—第{4}小節的第一個音,由回旋式分解和弦構成,同時有引起小尾聲的作用。這是 一個非常有特點的獨立聲部,可以說在音樂的發展上有和第一、第二主題同樣重要的作用。與第一、第二主題構成了全曲非常鮮明的三種音樂性格。演奏時可以想象成,經過一串“銀鈴般的笑聲”之后,男舞伴和女舞伴交換位置,然后一起開懷大笑。
第三聲部:此曲是三部創意中較簡單的一首,第三聲部的進入是在第七小節,對題僅是長音和休止符的陪襯。為了引起注意,第{7}小節的長音應該把它彈的突出些,并與后面的部分連成線條進行,層次分明。
曲式結構:第一段{1}—{14}小節,由b小調—D大調。第二段{14}—{38}小節,又重新回到b小調。
演奏:要想彈好巴赫,就要在層次感上動腦筋。這首作品的主要主題以弱起進入,三組十六分音符最好做到強—弱—弱的感覺,彈為斷奏,但在音量上最好不要壓過低聲部的動機。低聲部的動機歌唱性很強,從第{1}小節的第二拍到第{3}小節的第一拍可以劃一個連線,由p—f的演奏。間句注明non legato(非連奏),演奏這種回旋式分解和弦,指尖一定要均勻,干凈,利索,顆粒性很強,末音要彈足時值,才能顯示出兩個聲部之間的交替力度最好大于主題,尤其注意手指的平穩過度。呈示部最后一次進入并不是主題的完整形式,僅有一小節而已,而且與前面呈示中的某一次高音位置又是相同的{7}小節,因此聽起來倒像是前一部分的變奏發展。仿佛加了一個長音聲部進行裝飾襯托。這樣一來,這一聲部就身兼二職。在這段落中先以主題為素材,上方兩聲部模仿,再以過渡句為素材,最后引到D大調(第10小節)。第三聲部以長音出現,最好把長音彈的突出些,并與其后的部分連成線條進行,注意長音的時值。 主題素材的過渡要注意句子,“氣息”的感覺,演奏是以對動機的模仿為主要聲部。雖然出現第三聲部的長音保持但也要彈奏出歡快,鮮明的舞曲特點。尤其是三個十六分音符的后兩拍,雖然弱下來,但聲音一定不能虛。中間部第{14}小節也有二次半進入,一次是在第{20}小節,仍然在中聲部上,并且和前面一樣,由主題素材接續過渡素材,直至一個懸念性的高潮第{32}小節,最后一拍的延長可以根據演奏者的彈奏速度做相應的延長。第{24}小節出現了D2和弦,具有戲劇性效果和特點。演奏時第{26}小節的分解式和弦要彈出漸強的感覺。第{31}小節逐漸漸強,為懸念性高潮的到來做好提前準備。這首樂曲雖然沒有主題的再現,但調性回到了b小調第{33}小節。最后是完整的終止式DD—D7—K46—D—T。尤其注意第{37}小節最后一拍音的時值和彈奏,一定要把符點的感覺彈出來。
彈奏時要注意以下問題:講究彈奏方法,講究觸鍵。在清楚的理解主題性質之后,要決定何處用斷奏,何處用連奏,并將這些奏法的安排,貫穿于全主題的第一次出現。彈奏巴赫的作品,通常四分音型用斷奏,十六分音型用連奏,巴赫重視如歌的連奏。巴赫作品的跳奏,不要彈的太短,用斷奏即可。各聲部的進行要清楚有立體感。要突出各聲部出現的主題。正確處理樂句也很重要,樂句就像我們平時唱歌一樣,是有呼吸,有語氣的。節拍要準確、嚴謹。注意把握主題、答題、對題和間句的各自特點。巴赫時代的古鋼琴上沒有踏板,但其發音上有一定的自然延長音,用現代鋼琴演奏巴赫的作品時,可以適當使用踏板。不過為了保持作品中復調的清晰性,踏板的使用一定要謹慎小心,一般只用于手指的連奏。希望筆者的分析能為鋼琴愛好者提供一些幫助,從而更好地演奏本首作品。
[1]黃雪生.巴赫二部創意曲的演奏風格探析[J].藝苑,2006,(10).
[2]陳東.巴赫《二部創意曲》主題句法解構[J].中國音樂學,2006,(1).
[3]趙曉生.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與組曲、序曲、幻想曲和創意曲之關系(一)[J].鋼琴藝術,2007,(10).
[4]趙曉生.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與組曲、序曲、幻想曲和創意曲之關系(二)[J].鋼琴藝術,2007,(11).
[5]周年.巴赫創意曲版本比較研究[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0,(4).
[6]李亞萍.巴赫鋼琴復調作品“創意曲”教學淺議[J].大舞臺.2010.(4).
[7]宋琳.論《巴赫創意曲》版本釋義在教學中的應用[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8,(1).
[8]李文韜.關于巴赫三部創意曲觸鍵問題的幾點體會[J].藝海,2009,(12).
[9]耿煒娜.巴赫《D大調二部創意曲》的音樂學分析[J].大舞臺(雙月號),2009,(5).
[10]耿煒娜.巴赫《D大調二部創意曲》的法國風格[J].民族音樂,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