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玉 (唐山師范學院音樂系 河北唐山 063000)
音樂產業是世界各國對音樂生產制作領域的通常叫法,主要組成部分是唱片公司、音樂制作公司和發行銷售公司。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音樂產業是否發達的最重要標準,就是音樂產品的發行量和產值,目前排在前列的是美、日、英等發達國家。2009年,我國音樂產業世界排名在第25位。
音樂產業與電影電視、動漫游戲、演藝表演等行業密切相關,不僅是文化產業中創意程度最高的,也是最基礎性的,是最容易被人民群眾接受的文化藝術形式。發展音樂產業,不僅可以娛樂大眾,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更為重要的是音樂可以影響人們的精神境界,陶冶人們的情操,具有其他藝術形式不可替代的感染力。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主要表現在:
第一,統一、規范、競爭、有序的現代音樂文化產業市場體系尚未建立,制約了音樂文化產業的正常發展。
建立并完善我國的音樂文化市場體系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音樂文化市場是音樂文化產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全的音樂文化市場能夠促進各類音樂文化產品和市場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音樂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拓展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
當前我國音樂文化市場的發育還不夠完善,音樂文化產品市場、音樂文化銷售市場不夠發達,音樂文化制作市場的發展就更為滯后,這種狀況無疑阻礙了音樂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和流通,限制了我國音樂文化市場、音樂文化產業的深入發展。
第二,豐富的文化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我國有極為豐富的音樂文化資源,民族音樂文化資源方面,56個民族的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多姿多彩,極為豐富;地域音樂文化資源方面,各地區所流傳的當地音樂作品,極為珍貴,并有待我們傳承和保護;現代音樂文化資源方面,當今社會音樂文化上則是各種社會思潮、思想流派異彩紛呈。但是這些豐富的音樂文化資源很少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那么,如何通過發展音樂文化產業等途徑,把我國令人稱羨的音樂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音樂文化產業優勢,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
第三,音樂文化產業法規建設滯后。
幾年前年,就有全國人大代表聯名提出議案,建議制定音樂文化市場管理法,以解決當時存在的音樂文化管理跟不上,文化市場立法滯后的問題。但由于部門利益紛爭、職能嚴重交叉等原因,音樂文化市場管理法至今尚未形成。當前,根據以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以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要盡早推出促進音樂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法律法規,使音樂文化產業在發展的法律層面得到保障。例如,可以出臺“音樂文化產業促進法”“音樂文化產業振興與發展條例”等法律法規。
第四,音樂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著體制不順、管理不暢等問題。
只有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從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思路,以及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大部制改革嘗試中,考慮組建統籌管理我國音樂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的機構或部門,集中力量推進我國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壯大。既可以考慮對現行的宣傳音樂文化部門設置體制進行有利于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的組合,形成一個整合現有各部門與音樂文化產業發展有關的職權和職能的新的綜合性部門。如果組成一個負責音樂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大部”的條件還有待進一步成熟的話,現階段至少也要建立一種部際聯系會議制度,盡可能有效整合各部門的力量來推動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
我國音樂產業發端于20世紀初葉,成長于改革開放之后,已歷經百年滄桑,但近年來的發展歷程極為曲折艱辛。1997年之后,剛剛形成規模的我國音樂產業開始飽受盜版之苦,大量的、有組織的盜版活動毀掉了20年培育起來的市場,也毀掉了發展勢頭迅猛、充滿中國民族特色的原創音樂潮流。到2005年,我國音樂產業又遭遇到數字音樂的巨大沖擊,無異于給脆弱的產業雪上加霜,音樂產業發展難上加難。主要表現在:
1. 原創音樂作品匱乏問題日漸突出
盜版橫行,唱片公司無法從市場回收投資,只能減少新產品開發制作,或“炒冷飯”包裝舊節目聊以維持;新作品無人投資制作,嚴重挫傷詞曲作者的創作熱情;缺乏新歌、好歌,難以推出新人,難以搞活演藝市場。我國音樂產業正在走入從原創匱乏、原創能力下滑到缺乏新歌新人的怪圈,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音樂需求,對音樂產業的發展危害很大。
2. 傳統唱片市場急劇萎縮
2003年唱片銷售為12.2億元,到2009年只有1.3億元。遍布各中心城市大街小巷的音像店現已幾乎絕跡,就連在商場超市門口擺地攤推銷盜版光盤的小販,也少人問津,市場萎縮狀況可見一斑。
3.“免費”數字音樂俯拾皆是
互聯網為人們聆聽音樂帶來了極大便捷,但也充斥著大量盜版音樂。以百度為代表的“搜索引擎”濫用“避風港”原則,肆意提供大規模的盜版音樂鏈接,造成正版音樂收費網站少人問津,生存艱難,垃圾音樂在互聯網泛濫,嚴重損害了音樂產業的利益和廣大音樂消費者的文化權益。盜版橫行問題迄今未有妥善解決,“免費”下載已經使互聯網音樂走入“死胡同”,成為制約音樂產業健康發展的頑疾。
4.音樂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難以實現
我國音樂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這一點業內已有共識。但一個最大的制約因素是錄音制作者的權益得不到保證,法律授權不充分,利潤分割不合理。目前無線數字音樂的發展很快,2009年已有260億元的銷售收入,但音樂提供者的收益不足其中的5%。“渠道為王”的現實,嚴重打擊了內容提供者的積極性。
總之,我國音樂產業面臨著極好的市場機遇,發展潛力巨大,但同時也面臨著傳統唱片市場萎縮、原創匱乏、侵權盜版嚴重、產業鏈各環節利益分割不合理、法律體系不完善等突出問題。為此建議:
1.加強市場監管和行業協調。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侵權盜版,對危害音樂產業發展的重大侵權案件,要加大查處力度,切實改變“違法易,維權難”全社會共享“免費”音樂的不正常局面。要加強對音樂產業各環節的監管,明確內容提供、接入服務等有關各方的反盜版責任,建立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機制,合理調節各方利益分配,協調建立互利共贏的產業格局,探索數字音樂繁榮發展的新路徑
2.設立國家音樂產業發展基金。主要用于:推動音樂企業數字化轉型,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素質;鼓勵原創音樂發展,多出優秀音樂作品,打造優秀音樂品牌,培養優秀音樂人才;推動我國音樂產品和服務“走出去”,加強音樂文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中華音樂文化的國際影響。
3.國家對音樂產業發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將音樂產業發展納入國家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制定并落實扶持音樂產業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北京、上海、廣東已著手建立國家音樂產業基地,著力推動音樂產業發展。對于各地設立的音樂產業園區,應施行和科技產業園相同的優惠政策,搭建文化創意產業的大平臺,支持音樂和相關文化創意產業的聚集、融合、協調發展。
[1]李廣.《中國市場》.2007.第22期.
[2]李彥榮.《中國音樂》.2003.第3期.
[3]賀星.《統計與決策》.2006.第19期.
[4]張浩.《中國音樂學》.2006.第3期.
[5]宋瑾.《音樂藝術》.2009.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