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凱敏 (河池學院藝術系 廣西宜州 546300)
鼓吹樂自秦漢以來,歷經社會環境改變與多種文化的洗禮,雖樂曲、樂器、名稱、用途有所不同,但其以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為主,配合其他樂器或歌唱的器樂合奏形式特點沒有變。至今大江南北還流行著吹歌,吹打,十番鼓等一大批和鼓吹有著血緣關系的樂種。因此研究鼓吹樂的淵源就具有了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對鼓吹樂起源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與評述,以使人們對鼓吹樂的起源有一個全面、系統的了解。
鼓吹之名始于漢代,漢武帝以前的文獻對鼓吹記載甚少,所以關于鼓吹樂的起源,一向爭議較大。本文通過對CNKI進行檢索有關鼓吹樂起源的論文共有13篇分別發表在藝術百家 藝術百家、中國文化研究 、中國史研究 、《黃鐘》等12種刊物上,對鼓吹樂的來源上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觀點:一、外來傳入說;二、本土發源說;三、融會貫通說。
《樂府詩集.鼓吹曲辭一》云:“鼓吹未知其始也,漢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鳴笳以和簫聲,非八音也?!狈前艘艨舍尀椴煌趥鹘y的漢族音樂風格,即是四夷樂;雄朔野,應是地處西北。因而有觀點認為鼓吹源于西北胡樂。近人孔德認為鼓吹樂源于秦漢之際的“北狄樂”。而北狄樂也確實是鼓吹的組成部分(蔡邕《禮樂志》:“橫吹曲,其始亦謂之鼓吹,馬上奏之,蓋軍中之樂也。北狄諸國,皆馬上作樂,故自漢以來,北狄樂總歸鼓吹署。” 在他的《外族音樂流傳音樂史》一書中有《外族音樂與華樂關系表》,其中北狄系為”漢魏鼓吹--后魏北歌--歷代之鼓吹樂”。關于“北狄樂”在《舊唐書。音樂志》中載“北狄樂,其可知者,鮮卑、土谷渾、部落稽三國,皆馬上之樂?!倍啬┌嘁急軄y定居于西北邊疆,正是北狄樂的流行地區,說“鳴笳以和簫聲”的鼓吹樂吸收了北狄樂的演奏特點是有可能的,這正是此觀點的主要依據。
但如果據此判定鼓吹樂源于西北胡樂未免矢之偏頗。這則史料只能說明一、秦末漢初,西北地區已經流行鼓吹樂;二、班壹也建立了類似的鼓吹樂隊。而不能證明鼓吹樂是源于此地,就像中國出現了禽流感卻不能說禽流感源于中國一樣。也不能證明鼓吹樂是源于秦漢年間,正如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一個發展過程,不會突然出現而有一個的積累沉淀的過程。鼓吹樂從發展到流行一定經歷了漫長的時間,這種打擊樂器與吹奏樂器為主的器樂合奏形式必然不會只出現在一個地方。
本土發源說認為鼓吹源于秦漢以前中原已有的器樂合奏形式?!稑犯蓬}要解》卷上:“按漢明帝定樂,有四品,最末曰短簫鐃歌,軍中鼓吹之曲。舊說,黃帝所造,以建威揚德。《周禮》所謂‘王大獻則令愷樂,軍大獻則令愷歌是也。'”《宋書·樂志》載“鼓吹,蓋短簫鐃歌。蔡邕曰:‘軍樂也,黃帝歧伯所作,以揚德建武,勸士諷敵也?!吨芄佟吩唬骸畮熡泄t愷樂。’……《司馬法》曰:‘得意則愷樂愷歌?!洪T周說孟嘗君,‘鼓吹于不測之淵’。說者云,鼓自一物,吹自竽、籟之屬,非簫鼓合奏,別為一樂之名也。然則短簫鐃歌,此時未名鼓吹矣?!边@是比較早的本土中原說的代表,認為鼓吹的傳統源自于黃帝時代的愷樂。
近年來的學者根據出土的考古發現和一些周代三大史料,認為吹奏樂器與打擊樂器的組合演奏至少早在西周時期的祭祀禮儀中就已經初步形成了。王岷在其文章《鼓吹樂起源說》中提出:鼓吹樂的起源應追溯到西周時期祭祀禮儀的“龠舞”中。“龠舞”正是一種伴隨著樂舞,群體鼓與笙結合演奏的鼓吹樂雛形。后隨著樂器種類的增加、演奏規模的擴大而形成了“大合樂”。繼而成為周代祭祀禮儀中不可缺少的音樂演奏形式。發展為一種獨立的鼓吹樂演奏形式。而西漢初年班壹的鼓吹樂則是受到朝代、社會環境和特定人文環境改變的影響而發生了形式上的變化,其本身還是原樂種的繼續發展。只是吸收了少數民族“騎吹”這一新的演奏形式。換言之:鼓吹樂的起源與西周禮樂制度的建立有關。歷史上鼓吹樂不同的名稱、稱謂,只是為適應社會不同文化和需要的符號,以代表特定文化所具有的特定音樂功能。
同樣是中原發源說,在鼓吹樂起源的時代判定上有不同說法。孫云在《鼓吹樂溯流探源及實名之辨》一文中提出鼓吹樂的起源由來已久,它追溯于遠古,醞釀于先秦,得名于秦漢,傳承于萬代。先秦時期是鼓吹樂的有實無名階段秦漢以后的發展是鼓吹樂的有名有實階段。認為鼓吹樂的演奏形式應在西周以前就已出現。 證據是:《禮記·明堂位》載:“土鼓、蕢桴、葦龠,伊耆氏之樂?!?/p>
原始樂舞伊耆氏之樂中已出現了打擊樂器土鼓和吹奏樂器葦龠合奏的形式了。這種原始的樂舞中最初的打擊樂器與吹奏樂器并存的格局也成為鼓吹樂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在出土的一些夏商紋彩陶器上,生動的樂舞彩圖史料證明:崇神的商代樂舞發達,盛行侈樂,樂器豐富,制作精美。據商代甲骨文記載:打擊樂器有磬、編磬、鐘、鏞、鈴、鼓等;吹奏樂器有龠(排簫的前身)、言(大簫)等。近年還出土了夏商時代的鐃、排簫、石磬、鼓等。”這說明當時鼓吹樂的演奏已具備了實現的物質基礎。因而鼓吹樂的出現應早于西周。對于鼓吹樂的發展,孫云認為它是一個從有實無名到有實有名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從遠古奠定物質基礎到夏商萌芽直至西周形成雛形的前期發展過程,在秦漢時得名并迅速的興盛起來。產生了鼓吹、橫吹、騎吹、短簫鐃歌、云吹等細致的分類。被歷代統治者們用于朝會宴飲,鼓動士氣,論功行賞,及喪葬禮儀中。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征。
對于融會貫通說,目前學界的主要依據是從鼓吹樂所用的樂器入手,認為中原地區原有的使用打擊、吹奏樂器的器樂合奏形式是鼓吹樂形成的基礎,在其傳承過程中融合了了西北胡樂的演奏特點。
秦末漢初,鼓吹樂流行于北方漢族與少數民族居住區。主要是使用吹奏樂器簫、笳、角和打擊樂器鼓、鐃、錚等,并常伴有歌唱。
鼓吹樂中所用的簫就是排簫。《世本作篇》云:“簫,舜所造,其形參差像鳳翼,十管,長二尺”乃中國古老的編管樂器。
笳,又稱胡笳。杜摯《笳賦》云:“李伯陽(李耳)入西戎所造?!崩疃鑫魅侄鄬賯髀?,不可信。卻極有可能是匈奴樂器。
角,是現今藏族、蒙族、維族的吹奏樂器?!侗碧脮n》云角“出羌胡、吳越”。在古代角被廣泛的用于軍樂和儀仗樂中。
鼓,在古代戰爭中經常起到指揮和鼓舞士氣的作用。《周禮·地官》載“常教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救日月,則詔王鼓。大喪,則詔大仆鼓?!毕惹貢r期,鼓就被應用于勞動、祭祀、禮儀活動及軍樂中。
鐃,打擊樂器。鼓吹所用之鐃“如編鐘而無舌,有柄搖之,以止鼓?!蹦壳翱脊虐l現的鐃基本上是戰國時代南方楚和巴蜀等地的制品。地域上多屬少數民族聚居區和混居區。因此,鐃不一定是漢族傳統樂器,而有可能是從南方傳入中原的。
從以上鼓吹樂主要使用的樂器上看,其來源既有漢族傳統樂器,又有塞外、巴蜀等地的少數民族樂器。因而鼓吹樂的起源是受到多方面影響的。
黎國韜的《鼓吹樂及其起源簡議》從調查古代軍樂制度入手,提出:鼓吹樂源于中國古代的軍樂。中國早有與鼓吹樂相近性質的樂隊,發展到了兩漢時期又把胡樂吸收到軍樂中,最終形成了漢代鼓吹樂。盡管黎文承認鼓吹中吸收了胡樂成分,但主要觀點仍是中原發源說。依據是鼓吹樂器中只有“笳”是純粹的胡樂器,其他多為漢族傳統樂器。但不難發現,作者論證的對象主要是指軍樂中的鼓吹樂。范圍不免狹窄。
董波在《鼓吹音樂之淵源》一文中通過分析鼓吹樂器,對比先秦器樂形式指出:秦漢以前中原固有的“鼓樂”“吹樂”“愷樂”是鼓吹樂的重要基礎,鼓吹樂還與佛教音樂的傳入有關。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的起源是多元的。
最早關于鼓吹樂的文獻記載是班固的《漢書.敘傳》:“始皇之末,班壹避地于樓煩,至牛馬羊數千群,值漢處定,與民無禁。當孝惠、高后時以財雄邊,出入弋獵,錦旗鼓吹?!奔啊稑犯娂芬齽I定軍禮云:“鼓吹未知其始也,漢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鳴笳以和簫聲,非八音也?!敝忻鑼懙陌嘁紡谋钡乙氲摹肮慕菣M吹曲”。而上古時代,我國就有了在軍隊中運用類似的“愷樂”的傳統。早在漢朝以前就已經形成了鼓吹樂的雛形,其中“笳”是西北游牧民族樂器,這說明當時的鼓吹樂也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響。漢朝與匈奴交流頻繁,西域樂器,樂曲的傳入再自然不過。漢武帝時張謇出使西域并帶回胡曲《摩訶兜勒》,李延年根據它創作了武樂“新聲二十八解”作為皇帝出行時的音樂。1由于《摩訶兜勒》是一首佛教樂曲,因此鼓吹樂與佛教音樂也有一定的關系。清商樂曲辭《黃鵠曲》小序:“按《黃鵠》本漢橫吹曲名?!睗h代的軍樂橫吹中也有《上邪》《紫騮馬》等民間音樂。西漢時,宮廷、軍中習用民間樂曲,這時的鼓吹樂與相和歌,清商樂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雖然先秦時期中國的確存在與鼓吹相似的“愷樂”,但單純的據此以為鼓吹樂發源于中原,是中原的“土特產”未免失之狹隘,另一方面認為鼓吹源于西北少數音樂也稍顯片面。筆者認為對于鼓吹的起源應該有這樣的認知:鼓吹的形成是一個不斷吸納、發展、變化的過程。直到漢代正式進入國家禮儀體系后才成為特定的音樂部類。鼓吹樂是多元文化交融發展、不斷更新的產物。就象一條大河,它來源于諸多雪山上的無數融雪,一路奔流而下,其間匯入無數支流,最終形成滔滔大河奔流入海。鼓吹樂的起源也應該是在與多種文化不斷交流融會,不斷演變進化中進行
注釋:
1.《古今注.音樂》“橫吹,胡樂也。張博望入西域,傳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后漢以給邊將,萬人將軍得之。用者有《黃鵠》《隴頭》《出關》《出塞》《入塞》《折楊柳》《黃覃子》《赤之楊》《望行人》十曲?!薄逗鬂h書集解》引沈欽韓云“武樂即短簫鐃歌,軍樂也”.
[1]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
[2]孔德.外族音樂流傳中國史?序論 [M]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4
[3]李純一.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 [M]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6
[4]王岷.鼓吹樂起源說 [J] 音樂藝術,2003,(4):64-69
[5]孫云.鼓吹樂溯流探源及實名之辨 [J] 音樂探索,2005,(2):9-15
[6]黎國韜.鼓吹樂及其起源簡議 [J] 藝術百家,2004,(3):76-79
[7]董波.鼓吹音樂之淵源 [J] 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2000.(1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