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培培 (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據記載,凡?愛克兄弟在1410年至1420年間找到了簡便的調油方法,創作了純粹的油畫,油代替蛋清調顏料,之后油畫便作為獨立畫種在整個歐洲流行?!栋栔Z芬尼夫婦像》和《根特祭壇畫》被稱作油畫史上的巨作。兄弟倆發明的調油技術,據說一種樹脂加到油里使之成為透明的液體,用它調制顏色。透明畫法就是不加白色只用被調色油稀釋的顏料進行多層描繪,一定得每一層干透后進行下一層上色,出來的效果,層次多色調自然,由于層層顏色都比較薄,光線透過層次折射,下層的顏色隱約透出來,與上層的顏色形成變化微妙的色調,產生深度和真實感。例如深紅的色層上涂罩穩重的藍色,就會產生藍中透紫冷中寓暖的豐富效果,這是調色板上無法調出的色調。這種畫法尤其能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人物肌膚細膩的色彩變化,令人感到肌膚表皮之下流動著血液,適合表現物象的質感和厚實感。從《圣?巴爾波拉》這幅未完成的畫里就能看出他的技法特點,我們也只能看到畫面上方的天空,是用了藍油畫色進行透明畫法的。兄弟二人不僅發明了簡便的調油技法和精湛的繪畫技法,對工具也有創造,今天我們的調色板就是兄弟倆首先使用的。凡?愛克兄弟死后,透明畫法由他們的學生維登繼承下來,同時社會上有很多畫家仿效。比如高斯。
提香對革新油畫技法所作的偉大貢獻,首先是底色的運用,提香不墨守成規,不斷根據畫面的需要變換畫布的底子顏色,畫肖像時用土紅色的底子,因為會使畫面色調產生暖烘烘的色彩感覺,畫人體時,就換成涂有灰色的畫布,在這種底色上容易使人產生輝煌色調。其次,提香選畫布也比較講究能發揮自己油畫技法的粗紋亞麻布。當時的畫家大多采用細紋亞麻布,但提香卻不重復前輩,在粗紋理布上即使畫很多遍,布紋也不會完全被色層蓋住,能很好地露出筆觸,達到較好的繪畫效果。油畫技法上色彩是提香最卓越的貢獻,只用少數幾種顏色作畫,不僅能描繪出色調的微妙變化,畫面還會出現非常透明的暖色調,畫中人物在這種色調中熠熠生輝。提香曾說:“若想成為一個畫家,至少應該知道三種顏色:黑、白、紅,同時又能自如的運用它們。”所謂“色彩美”并不取決于調色板上顏色多少,而在畫面顏色是否諧調統一于整體色調之中,哪怕簡單的幾種顏色,一位有才能的畫家也能畫出顏色和諧的好畫。提香富有創造精神還表現在他不襲前人技法,改進透明畫法的技術上,這之前的畫家進行透明畫法,大多是用筆涂,而提香則會根據畫面的需要,有時用大筆掃,甚至有的地方用手抹,尋求跟前人不同的表現方法。提香的不透明厚涂畫法就是在畫布上先勾出物體大致輪廓后,憑借對物象的色彩感覺或對畫面色彩的構思鋪設顏色,基本上一次畫完,也被稱為直接畫法,不正確的部位用畫刀刮去后再次調整。這種畫法中每筆所蘸的顏料比較濃厚,色彩飽和度高,筆觸也較清晰,特別講究筆勢的涂法為了使一次著色后達到色層飽滿的效果,這樣易于表達作畫時的生動感受。19世紀中期后的很多畫家多采用這種畫法。
弗蘭德斯的魯本斯通過努力和研究,把威尼斯畫派的技藝與尼德蘭的傳統技法結合在一起,創出自己獨有的新技法。現在我們使用松節油調色也是魯本斯最先提倡的。在油的選用上,用過亞麻仁油,罌粟油等傳統的調色油,用過松香液、松節油,有時用松節油中加樹脂調合成的油,他還用過一種特殊的油,在蒸餾后的純正松節油里加少許亞麻仁油和蜂蜜,調好后裝進玻璃容器里放在陽光下暴曬,待其變稠后再用來調顏色作畫。據說特制的這種油調出的油畫顏色,可以厚涂還能使色調過度柔和。魯本斯非常善于運用各種不同的調和劑,但卻也很講究技法和作畫步驟。作畫時先把畫布做成灰色和棕色,底色是用蛋清膠粉色,用寬刷子沾色不規則地涂在油畫布上,據說在這種底色的畫布上作畫,有時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較偶然的色彩效果。接著用油畫色起稿,正式上色時先從暗部畫起,用的是透明色和半透明色,然后由暗往亮部展開,亮部加調白色,他認為:“白色是畫的毒藥?!卑挡渴墙^對不能加白的,因為這樣會使暗部不透明,從而影響畫面的空間感。最后再用上肯定而又具表現力的生動筆觸。他還認為筆觸的肯定,是否有表現力,是衡量作者是否能成為大畫家的標志。雖從意大利文藝復興后期一些偉大畫家就開始重視講究筆觸,如提香,真正把它提高到是否是成熟的大畫家的高度去對待,卻是從魯本斯開始的。
魯本斯在油畫顏色上,也和提香、喬爾喬納一樣只使用有限的幾種顏色,比如土黃、赭石。作畫時先用單色勾勒大輪廓,然后用顏色多層次塑造,暗部畫的較薄,中間調子和亮部則層層厚涂,或蓋或留,形成色塊對比,顯出色彩的豐富韻意與肌理。他的人物畫暗部大多用暖色,亮部用帶米黃的冷色,畫人體時暗部常用冷的藍紫色和紅色反光,亮部則是晶瑩的玫瑰色,這種色調仿佛人體本身放射出一種透明的玫瑰色的光芒,后人給這種色調贊譽為“珍珠般的中間色”它是直接畫法無法達到的。魯本斯當時就以創造光學灰著稱,他曾對自己的學生說:“至少暗部最后一層色應是透明的”。魯本斯油畫技法的精湛,尤其是他那輝煌的色調,微妙的膚色,細膩的造型和奔放流暢的筆觸,給后來的歐洲浪漫主義和印象主義畫家影響極大。
從西方油畫發展史來看,油畫是從蠟畫法、蛋膠畫法上逐漸發展起來的。15世紀,楊?凡?愛克兄弟完成了以膠為媒介向油轉換的材料技法的革新,使油畫的表現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作品在深入性和完善性上產生很大的飛躍。因此,兄弟二人為代表的尼德蘭畫派,是油畫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幾個世紀后,經過藝術家們的不斷努力完善,使油畫藝術的表現形式由多層次的罩染法逐步發展成為綜合型的表現方法和直接畫法,大程度的豐富了油畫的表現語言和技巧。油畫的作畫過程就是藝術家自覺地熟練地駕馭油畫材料、選擇并運用可以表達藝術思想、形成藝術形象的技法的創作過程。油畫作品既表達了藝術家賦予的思想內容,又展示了油畫語言獨特的美——繪畫性。
1.羅貽.《美術技法大全——歐洲油畫技法》四川美術出版社,1989版.
2.錢峰.《油畫》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
3..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外國美術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庫克(美).譯者.諸迪.于冰 《向大師學繪畫?油畫技法》中國青年出版社
5.丹納著 譯者:傅雷 《藝術哲學》 1992版.
6.陳世寧.西方美術通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