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洪緯 (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 山東青島 266000)
縱觀山水畫史,宋元兩代的大師已將山水畫的內涵、筆墨、技法等要素發揮至極致,近乎無懈可擊。明初復古主義大行其道,此時的山水畫壇盡是南宋畫院與董、巨的追隨者。從最初的家國復興夢中醒來,興奮感退去,隨之而來的是思想文化上的僵化。吳派浙派的針鋒相對雖促進了繪畫風格的多元化發展,然而長期的對立卻也使得兩派元氣大傷,乃至流派紛呈混亂不堪,各自向著極端畸形的方向發展。大道多歧,究竟該何去何從?董其昌的畫論便是在這種尷尬境地中衍生出的。
董其昌早年迷戀狂禪,中年醉心泰州心學,晚年更是亦儒亦禪,亦理亦心。他傳世的畫論觀點主要出自《畫旨》《畫眼》《畫禪室隨筆》。三部著述的統一基調是“崇南抑北”。“師心”縱貫了他矛盾糾結的一生,師心不僅暗合了董“褒南貶北”審美態度同時也觀照了彼時大行其道的“心學”之風。丁云鵬的畫作《白描羅漢圖》上有一則題跋是出自董其昌之手:“種種意生身, 一切唯心造。”
畫家以古人為師已入正道,而以自然為師更上一層,而最終則以心為師,心是畫家師法的終極對象。終其一生董其昌都在著力構筑晚明畫壇的新秩序,他倡導繪畫除了要有宋元繪畫的文人意境之外,還在筆墨上力求高度的程序化、抽象化、符號化。
在這段論述中,董其昌的態度非常明確,高越絕倫的南派才是文人畫之正宗。
萬歷年間,董其昌辭官回鄉,醉心于書畫創作。從權力核心退出的他名聲大噪,并在此時開始初執畫壇牛耳。由此開始在畫壇獨領風騷二百年。此時的董其昌是矛盾的,聲名鵲起的同時,他也在思考自己的方向。摹古-逼古之后,他該往何處走?苦苦思索后,他在一則畫跋中寫到:“畫家以天地為師,其次以山川為師,其次以古人為師。故有“不讀萬卷書,不行千里路, 不可為畫”之語;又云“天閑吾師也”。然非閑靜無他縈好者不足語此。噫! 是在我輩勉之, 毋望庸史矣。”
董其昌的作品印證了他貶北褒南的立場和“師古人-師自然-師心”的歷程。
董其昌《秋興八景圖》冊頁,共八開,每開都有作者行楷題記及署款。冊頁所寫即是途經的松江、蘇州、鎮江一帶。圖中峻峋的山體,拔峭的石塊,深邃的溪谷,彌濛的煙霧,各盡其態。既有草木豐茂、風雨迷蒙的江南緩丘特點,又有沙汀蘆荻、遠岫橫亙的水鄉情調,亦有江帆樓閣、漁舟競發的江上景色。每幅皆構圖精巧,意境高遠,韻味充足。筆墨則集宋元諸家之長,形成蒼秀雅逸的畫風。
畫面中,山石布局,向背皴法、枝椏的鉤斫中元畫的痕跡隨處可尋,給人熟悉而又陌生之感。聰明如董其昌,他并非一味摹古,例如中景的灘涂,可看作是仿倪瓚手法,然而又不像倪瓚運用枯筆、勾畫出頎長的線條,給人蕭索疏淡之感,董其昌的線條更具彈性與體積感,且較之倪瓚的線條,他的線條是短促的,無論如何董其昌在中景所用的筆法仍可看作是對倪瓚筆法的模仿和變革。諸如此類的模仿痕跡在董其昌畫作中還有很多,此處不再一一贅述。
及至晚年作品,董其昌用筆更為肆意快活,筆墨秀潤蒼勁,意境高遠,辨識度極高,董氏風格已然成形,細看卻是無一筆不規矩,這種集工古與革新的個人風格令時人難望項背。
“余嘗與眉公論畫。畫欲暗不欲明。明者如觚棱鉤角是也,暗者如云橫霧塞是也。眉公心中素具一丘壑,雖草草潑墨,而一種蒼老之氣,豈落吳下畫師恬俗魔境耶?”---《畫旨》
董其昌的此番言論明確表達了他對吳下畫師“恬俗”畫風的嫌惡,然而正是這種主導者的厭惡情緒使得地方小畫派有了艱難生存的動力。
董其昌以畫壇秩序的衛士自居,在他看來浙派戴進,吳偉的畫風恬俗,粗鄙。在畫壇的主導者董其昌確立的董巨為宗的秩序下,浙派等小畫派最初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但是常新的具有生命力的創作意識的覺醒反而日益茁壯起來。。
被歸為正統的嫡派卻因為長期遵循固有模式進行創作,畫風、題材一成不變,畫壇一片沉寂,作為異端的地方畫派反倒是煥發出勃勃生機,呈現出無限的生命力。被吳派譏諷為“狂態邪學”的蔣嵩成為典型。蔣嵩的畫面強調動感、速度,總是快速的勾畫出山石樹木的體貌,喜用焦墨,善用枯筆,山石喜用大片濕墨渲染而成。完全悖離正統的山水畫創作技法。
董玄宰曰:“近代高手, 無一筆不肖古人畫,夫無不肖,既無肖也。謂之無畫可也。”
肖與不肖之爭是貫穿古今的無解之題。
董其昌說這話時心理一定是矛盾的。肖與不肖的問題應該是沒有正解的吧。因此他規避了問題的結果,他對摹古是持肯定態度的,并且他承認近世高手,摹古功力深厚。但是到底應該肖,還是不肖,董其昌沒能解決這個問題,長期摹古而缺乏新意使他的畫作總是拘泥于筆墨,忽略了之前提出的師心、師自然造化。于是最為后世所詬病的“四王”應運而生。即便是現在,對肖與不肖之爭,我們也無法給出一個擬定答案。
中規中矩照搬傳統還是銳意進取開創自我風格?二者不是對立面,我們不應該再對其持懷疑觀點,游離的態度,唯有一點是肯定的,沒有人能脫離傳統之外。在優秀的傳統之上大膽進行原創性的有節制的嘗試才是繪畫創作的出路。
[1] 《中國畫論研究》.伍蠡甫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7月.
[2] 《江岸送別》.高居翰[美]著.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8月.
[3] 《山外山》 高居翰[美]著.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