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婧 (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97)
陳洪綬《隱居十六觀》圖冊作于1651年,是陳洪綬逝世前一年為好友沈顥所作1。圖冊對開共計二十頁,前四頁為作者題識,后十六頁為十六幅白描人物畫,繪制了隱士隱居生活的十六件事。十六幅各有用典,當中援引了莊子、劉辰翁、蘇軾、陶淵明、班孟、宗炳、孫楚、魏野、李白、魚玄機等人的詩文事跡。現就畫冊中第四幅《醒石》圖以圖像學研究方法進行分析解讀。
《醒石》圖無背景,畫面一人斜倚于一大石上,左下方有兩印,偏上者為:“宋致審定。”宋致乃清初宋犖的季子,此印為他的常用印章。偏下者為:“之赤。”這里應該指的是臥庵道士,即明末清初著名收藏家,安徽休寧人朱之赤。畫面右方款屬:“老蓮。”其下有“章侯”一印。此印為陳洪綬常用印章之一。該圖為淡色白描人物畫,構圖為斜三角形,重心偏右,畫面平穩,人物線描細若游絲,清柔高古,衣紋轉折處圓轉自如,十分柔和。人物右腿稍屈膝腳面放平著地,左腿屈膝小腿著地,左腳正對右膝方向。右手從身前穿過搭放于身后依靠之石,左手撐地。動態頗為復雜,但整體效果自然、協調,可見畫家的巧妙構思與深厚功力。人物表情自然,眼睛斜睨右腳方向,若有所思。人物身后大石為一長形石塊,中部細,兩邊高聳。大石勾線清圓細勁,轉折之處不硬不挫,石頭勾后不再皴擦,更不點苔,只著一層淡淡的顏色,顯得跡簡意澹而雅正。整幅圖設色清淡不浮,格調高古。為典型的陳洪綬晚年人物畫風格。
陳洪綬在畫冊第一頁題跋中為此圖題名:醒石。中國自古就有賞石的傳統,在《尚書?禹貢》中即有關于青州貢品“鉛松怪石”的記載,其后歷代不絕。陶曾在他的《歸園田居》中寫到:“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2他是我國歷史上較早的愛石人,在其隱居的江西宜豐的東皋嶺有一塊與他常年相伴的石頭,每當他醉酒小憩時則倚石為榻,世稱“醉臥石”。明朝林有麟輯有《素園石譜》一書,對此石亦有記錄:“陶淵明所居東里有大石。陶淵明常醉眠其上,名之曰醒石。”3在《素園石譜》中,林有麟還將陶淵明所臥之“醒石”形狀形象地描繪出來,當時的文人贊嘆不已,并傳為一時佳話,因此后人將陶尊奉為“賞石祖師”。
陶淵明的詩文、軼事志趣高尚,平淡自然,為中國古代文人尤其失意文人所推崇。梁太子蕭統說:“淵明之詩,篇篇有酒。”4陶淵明所作的《五柳先生傳》中自述:“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5的確,陶淵明一生與酒有著不解之緣。他所嗜好的酒也成為中國古代陶淵明題材繪畫中的一個重要元素。《醒石》圖即表現的即是陶淵明醉酒后倚石深思的狀態。陳洪綬正是借助《醒石》來表現自己的隱逸情懷,闡釋自己理想的人格,用陶的故事表達和實現自己。
陶淵明以及他的詩文事跡代表著平淡、自然、隱逸、脫俗,也因此成為隱逸的典范。歷代創作陶淵明題材繪畫的畫家,大都有著與其相似的社會背景,身處亂世使得他們的思想與陶淵明產生了共鳴,對隱逸都有著美好的憧憬與向往。陳洪綬便是其中之一。他敬佩陶淵明,仰羨陶淵明,卻又很難成為陶淵明那樣的人,于是不斷在繪畫作品中描繪他,歌頌他。陳在明亡后首先想到的便是效仿陶,去過歸隱的生活。陶從隱居生活找到了慰藉,保持了獨立傲然的本我。陳亦從隱居中緩解了心靈的苦痛,以至于在經歷一世滄桑與痛苦掙扎后終歸于平靜,到達“無一可移情”的平和、恬淡、安樂之境。縱觀其晚年繪畫,無論是山水、花鳥、人物,都處處體現其已然可以“觀”萬物并淡而化之的修為。隱逸之路助其反思人生,堪破執念,遂達于平靜安樂之境地。我們現代人來觀此畫,亦可體悟其畫外深意,并非是單純寫出隱居生活的瀟灑自由,而是示現給我們,無論人生走到何等地步,隱逸都可以作為可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可以以之作為反思生命、沉淀智慧的一種生活方式,隱身或是隱心都可以讓我們凈化心靈觀照自身,隱逸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是我們醫治心靈創傷、反思生命、升華自我價值、提升個人修為境界的一條必經之路。
注釋:
1.《丹青有神陳洪綬傳》.吳敢、王雙陽著.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第277頁.
2.《陶淵明集》[東晉]陶潛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別集類.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063本.第480頁.
3.《素園石譜》.[明]林有麟輯.續修四庫全書本.子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1112本.第138頁.
4.《昭明太子集》.[梁]蕭統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別集類.漢至五代.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063本,第677頁.
5.《陶淵明傳》.杜景華撰.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第44頁.
一、著作類:
[1] [明]林有麟輯,《素園石譜》,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2] 《陳洪綬研究朵云第六十八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版.
[3] 陳傳席撰,《明末怪杰--陳洪綬的生涯及藝術》,浙江:浙江人民美術版社.1992年版.
[4] 陳洪撰,《高山流水隱逸人格》,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頁.
二、文章類:
[1] 醉酒詩人的傳奇繪畫_古代陶淵明題材畫像的圖像學研究.張壘.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藝術探索》2009年8月,第23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