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娟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 河南商丘 476000)
本文系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2011BYS003。2011年度河南省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資助計劃項目階段性成果。
二夾弦也有“兩夾弦”、“二架弦”“大五音”、“亂彈”等稱謂,它是主要流行于河南及山東、江蘇、安徽、河北等省部分地區的地方戲曲。因劇種的主要伴奏樂器四胡,是用四跟琴弦分別夾著兩股馬尾進行演奏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后,河南地區組建了專業的二夾弦劇團。演出受到了群眾們的廣泛歡迎,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新的戲劇、舞蹈、音樂形式的出現,二夾弦這門藝術逐漸失去對人們的吸引力,原來唱二夾弦的人紛紛改行,人才盡失,被列為了河南16個瀕滅劇種之一,如果再不及時的加以保護和傳承,這門藝術很快就會消失。
兒童音樂劇源于音樂劇,是歌劇諸多形式的一種。首先,兒童音樂劇的題材是以少年兒童熟悉的日常生活、學習為表現對象的。其次,兒童音樂劇在形式上較為活潑和自由,不像歌劇那樣有著嚴格的程式和規范;最后,兒童音樂劇也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其中所蘊含的音樂審美能力,能夠讓孩子們在一個輕松和快樂的環境中學習音樂,體驗到音樂的藝術魅力。近年來,中國兒童音樂劇鮮有佳作問世,相對比國外開展的如火如荼的兒童音樂劇教育,中國的兒童音樂劇還有著很大的差距。問題的產生是多方面的,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有根本性的改變和解決。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來說,不能坐以待斃,而是應當主動的去探索和創造。用全新的藝術形式來滿足孩子們的學習需要,這無疑對中國音樂劇發展和音樂教育的豐富有著積極地意義。
近年來,隨著文化事業的大發展,越來越多的新的音樂、舞蹈和戲曲形式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中,人們有了更多的欣賞選擇,加之二夾弦這門藝術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就一直沒有新的作品問世,從事二夾弦的專業藝術人才逐步流失,使得二夾弦逐步到了瀕滅的邊緣。但是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二夾弦作為一件民族藝術的珍品,有過自己誕生、發展和輝煌的時期,它的形成和存在,本身就體現了一種歷史和文化的價值,是一種重要的地方文化的歷史存在,也是中國民族豐厚的精神文化遺產。河南是一個文化歷史資源豐富的大省,近年來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效。面對二夾弦這種藝術形式,和當前兒童音樂教育的現狀,嘗試著將兩者結合,對于二夾弦的發展來說,是有著突出意義的,具體表現為:
以往的二夾弦的表演,多是在鄉間簡易搭建的戲臺上,有三五個人一同完成一個曲目的演出,只有在一些專場演出中,才能得到在正規舞臺上表現的機會。將二夾弦融入得到兒童音樂劇來,在演出人員、演出場所上都有了本質的變化,這種形式的創新對于孩子們來說可能反應不大,因為他們之前對于二夾弦的認識和了解十分有限,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創新的形式,讓大人們對于二夾弦有一個全新的記憶,同時也像觀眾們表明,國家和政府對于傳承這門藝術的決心和所作出的努力。這種創新,要比單純的二夾弦演出,更能喚起人們對它的關注。
一門表演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有兩個方面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是表演者,一個是接受者,兩者是相互依托的關系,二夾弦藝術在今天遇到了傳承上的困難,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的流失。人才流失了,這門藝術沒有辦法繼續表演下去,也就沒有了觀眾的市場。反之亦然,如果有了數量龐大的觀眾群,表演者的物質待遇和精神滿足就會得到改善,也就有更多的人愿意學習這門藝術的表演。孩子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所有發展的希望,對于二夾弦藝術來說也不例外,在孩子們認知水平和欣賞水平都還有限的童年中,如果生硬的讓他們學習一些關于二夾弦、戲曲之類的知識和技能,因為感受不到其中的樂趣,是很難引起他們學習興趣的,如果將二夾弦融入到兒童音樂劇中,用他們最喜歡的歌舞的形式滲透二夾弦的質素,他們接受起來就會變得自然,才有可能逐漸的了解和喜歡上二夾弦,甚至今后從事和二夾弦藝術有關的工作。所以選擇用兒童音樂劇的形式,一孩子們為對象,是培養二夾弦藝術表演人才和觀眾群的最有效,也是最長遠的途徑。
兒童音樂劇是伴隨著歌劇傳入中國的,自從黎錦暉先生最初對兒童音樂劇做出探索之后,近百年中,這門藝術形式一直沒有引導人們的廣泛重視,所以在中國的發展并不順利。這其中和音樂劇這門藝術本身的藝術特征有關。這門藝術在創作上需要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并且要用音樂的形式將這些情節聯系起來,呈現出一定的精神和思想內涵;在表演上,需要演員精通歌唱、表演和舞蹈三門技能,才能符合創作和表演的需要。也正是這種在創作于表演上的較高要求,使得這門藝術曲高和寡,難以普及。將二夾弦融入到兒童音樂劇中,對于兒童音樂劇來說,也是一個豐富和發展。
在創作素材上,二夾弦中,有很多素材都是來源于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完全可以將他們融入到兒童音樂劇的創作中來,可以是直接使用,也可以結合現實進行加工和整合,給兒童音樂劇的構思以極大的借鑒和啟發,特別是經過加工和整合后的全新故事模式,用二夾弦這種孩子們之前很少接觸過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能夠極大的引起孩子們的欣賞和表演欲望。
在表演形式上,以往的音樂劇中,不外乎就是美聲、民族和流行三種唱法,兒童音樂劇中,多以童聲唱法為主。二夾弦的唱腔清新活潑,樸實優美,具有明顯的戲曲特征,穿著現代的演出服,在現代的舞臺上,演唱著二夾弦,這對于孩子們來說是十分新鮮的,對于所有觀眾也是十分新鮮的,有利于吸引更多人關注的目光。
在民族文化的傳承上,我們知道,音樂劇是一件“舶來品”,在中國的發展歷盡坎坷,表現出了十分明顯的“水土不服”,后來中國的音樂家們嘗試著創作民族歌劇、民族音樂劇,使之既有歌劇藝術的本質特征,又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也讓歌劇和音樂劇在中國有了全新的表現和發展。我們今天將二夾弦融入到兒童音樂劇來,也是對兒童音樂劇的一個豐富,更是一種民族精神的延續。那些外來的戲劇形式,要想在中國得以良好發展,它最終的走向一定是“中國味”的,只有站在民族的腳跟上去發展這些藝術形式,它們才能洋為中用,為中國百姓所接受。從中國意義上來說,將二夾弦融入到兒童音樂劇中來,這種探索是具有開創性之功的。
綜上所述,面對著二夾弦藝術發展的舉步維艱,面對著兒童音樂劇在中國的“水土不服”,相信每一個相關的工作者都會發出一聲嘆息,因為這是兩門藝術都有著動人的魅力和感人的精神。今天對二夾弦和兒童音樂劇的融合進行探索,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在探索的過程中,也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曲折,但是我們深信,只要我們懷著一個民族的信念,懷著對孩子們的真愛,就一定能夠在兩者的結合上摸索出一定的規律,對于二夾弦和兒童音樂劇來說,都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1] 方言.話說開封二夾弦[N].汴梁晚報,2005(3).
[2] 王寧.“二夾弦”期待聯姻[N].文化時報,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