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科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河南開封 475001)
意境一般是指詩文或者繪畫中的審美境界。并且一般認為它是情感與自然景物即心與物的和諧融合。中國藝術往往以意境作為其追求的最高境界。書法作為藝術的一個門類,自然也有意境。但書法與詩文繪畫的意境是有區別的。由于書法創作無外在自然形象可依憑,因此它先天就不具有再現性。但它又不是不具有形象的,它的形象具有抽象的特性。所以,書法的意境是一種虛化的抽象的意境。
這種虛化的抽象的意境也正是老子“大象無形”的思想的具體體現。古代書法家亦往往稱書法之象為“無象之象”。大象即“道”,“道”無象,其直接表露亦應該是無象的,但是無象又不足以直觀,因此,“道”的無形與體物之具象的調和,就是它既像什么又不像什么,它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像,書法的意象恰恰是大象無象的道的恰當的表現。古人欣賞書法往往從描繪書法的無象之象出發,來表達他們對書法的贊美之情。尤其在早期的書論中。如在衛恒的《四體書勢》中這樣寫道:“矯然特出,若龍騰于川;森爾下頹,若雨墜于天。或引筆奮力,或鴻鵠高飛,邈邈翩翩;或縱肆婀娜,若流蘇懸羽,靡靡綿綿。是故遠而望之,若翔鳳厲水,清波漣漪;就而查之,有若自然。”以非常形象生動的比喻描寫書法的抽象美。當然這種描寫方式主要在六朝時期,至南齊年間,王僧虔曾這樣表述:“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筆意贊》)可以說在前人的基礎上又更進一步。他并非只把眼界定格在渾樸天真,而是更為注重神采和形質的差異。唐代的張懷瓘對王僧虔的論斷表示贊同,他在《評書藥石論》中云:“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從對書法作品形象的描繪到惟觀神采的論述,無不是對書法意境的形象表現或抽象的揭示。
大道至簡,最高級的藝術形態應該具有最為簡約的藝術形式。這在書法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書法是最為簡約的藝術。從外在形態上來講,它的表現的形式只有一根線條,這是文學、繪畫、建筑、音樂等藝術無法比肩的。張懷瓘曾云:“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文字論》)這也正概括了書道至簡的特性。而且,書法本身的發展亦走過了一個有繁而簡的路程,從而使書法藝術趨于簡約。書法始于契刻的甲骨文,甲骨文的“隨體詰詘”、“因物賦形”的書寫方法不具有程式性,構字隨意而不固定,書寫不容易做到規范化,因此也增加了書寫上的困難。金文、小篆等書體也是如此。隸書具有的初步程式化的形式,確實在書寫的便捷上邁出了關鍵性的一大步,其書寫在運用熟練的基礎上可以“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地進行潛意識的操作,因此在書寫上更加易于學用。但其筆法還未定型,而且冗長的橫畫書寫亦遲重拖沓,不夠簡便。書法到了楷、行、草諸體的成熟時期其書寫才變得簡易了。書寫的簡易以及多種書體的形成及其成熟亦極大地豐富,提高了書法藝術的表現力,為書法藝術創造出更高的境界奠定了內在的基礎。尤其是行書,草書的出現,他們能夠自由揮灑的流便性,成了用書法抒發情感的最佳手段。書法起始于繁復,而定型于至簡,在至簡處,它通會了道境。同時,書法的這種由繁而簡的轉化,也使書法變成了極為大眾的藝術。最高級的藝術形態又具有最通俗的藝術形式,可謂道在簡上,圣在俗中。
正如道家以追求“自然”為目的一樣,“自然”亦成為書法的至高的審美境界。“自然”有三種涵義。首先,書法本體從自然中來。持此論者最早為東漢蔡邕,他在《九勢》中寫道:“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立,形式出焉。”書法源于自然,秉性乃自然之態,陰陽相合而生,有形,又有勢,是一個充滿靈性的活體,亦是一個美的存在。這種以自然陰陽為書法立本的思想反映了書法作為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的獨立與自覺。其次,書法合乎自然韻律之機理。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中說:“中國書法探索了每一種可能出現的韻律和形式。這是從大自然中捕捉藝術靈感的結果。……凡自然界的種種韻律,無一不被中國書法所摹仿,并直接或間接地形成了某種靈感,以造成某些特殊的書體。”從這里可以看出書法向大自然中所獲取的不僅是“形象”,還有自然界萬事萬物表現出的韻律。書家所要表現的不可能只是“形”,這也不是書家追求的最終目的。顏真卿與懷素和尚都是唐代書壇巨匠,他們從大自然中悟得了書法之“道”。在《唐僧懷素傳》中有這樣的記載:顏懷二人各談書學體會,懷素提出了“古釵腳”法,而真卿卻認為:“師豎牽學古釵腳,何如屋漏痕?”他以自己對“屋漏痕”這種圓轉流暢的筆法的見解回應了懷素機械死板的“古釵腳”法。懷素又說:“貧道觀夏云多奇峰,輒常師之,夏云因風變化乃無常勢,又遇璧折之路,一一自然。”他從夏云變化中體悟出了草書用筆的變化莫測,從此書藝大進。由此不難看出,他們從大自然中汲取的不僅是“形”,更是自然的靈魂,是自然之“道”。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筆法多出自然。當代畫家吳冠中曾經提出“書法是形式美法則的大本營”的觀點。我們從書法中的章法、結字、氣韻等方面無一不能看出是一種美。而這種美的內在本質又無不是源于自然。元代郝經在《陵川集﹒論書》中寫道:“必觀夫天地法象之端,人物器皿之狀,鳥獸草木之文,日月星辰之章,煙云雨露之態,求制作之所以然,則知書法之自然。”。書法家“師造化”的目的是為了“中得心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表現力,提高自己表現“意”的水平,更有益于抒發自己的情懷。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書法中所崇尚的自然境界是書家情感的自然流露。這也正是書法與道家思想相融合的地方。
書法是道家精神的化身,從書法中可以感受到中國人獨特的道家思想。書法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向世人展示著不盡的生機和無窮的魅力。
[1] 熊秉明著.《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四川美術出版社,1990年版.
[2] 林語堂著.《吾國與吾民》.寶文堂書店.1988年版.
[3] 崔大華著.《道家與中國文化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