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娟 (江南大學 文學院 江蘇無錫 214122)
中華民族是個善忍的民族,中國人善忍。中國忍文化指的是在中國幾千年社會歷史傳統的積淀下反復出現而形成的以“忍”為核心的文化,具有民族認同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怎么樣來正確全面地看待忍文化,才能不失之于偏頗,才能更好地被世人吸收、借鑒?這就需要對中國忍文化進行反思。首先,是辯證地分析,其次,是去粗取精的利用。
中國忍文化有很多優點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忍是一種策略。這種策略是具有犧牲精神的,是為了實現某種目的而采取的措施。或者說忍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忍是方法,是方法論。孔子說的“小不忍則亂大謀”,不是為了忍而忍,而是為了成就大謀而暫時忍耐。中國古代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本文都拿元朝吳亮所編《忍經》舉例。《忍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以“忍”命名的書,包括了元朝以前各類書籍中關于“忍”的言論,是一次“忍”的集成。例如《忍經》有記載“出胯下”條目。韓信胯下之忍是“忍一時”的代表。忍并不是真的怕了市中少年,而是暫時緩沖的一種方法,是為了成就將來的大事業;如若不忍,為一時之忿大動干戈,阻礙了前進的步伐,很難等到日后被任命為大將軍的一天,是不明智的做法。
第二、忍是一種境界。是為了某種崇高的精神而采取的懲忿窒欲、自我克制的精神境界。忍的產生是由于矛盾,為了化解矛盾,它的表現方式是多樣的,例如不爭辯,這種不爭辯并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轉換。或者是用幽默化解。《忍經》記載:
雞肋不足以當尊拳
劉伶嘗醉,與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奮拳而往,伶曰:雞肋不足以當尊拳。其人笑而止。[1]505
面對沖突,忍讓是好辦法,但是怎么忍是學問。一味退縮顯得懦弱,而如果在忍的同時加上幽默,用幽默的元素來消融,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修養的表現。一個有涵養的人不為一件小事與人錙銖必較,也不為一時之氣而動怒。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其實說的就是一種容忍的氣量。彌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說的也是需要容忍。不能容忍之人,遇事斤斤計較,急躁、沖動,缺乏前瞻性,很難想象會成就大業。在中國古代,當官之人必能要忍,一方面是本身有修養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是人在官場的需要。例如《忍經》記載:
王沂公
嘗言,吃得三斗醇醋,方得做宰相。盡言忍受得事也。[2]546
中國古代以“溫文爾雅”作為君子的標準,不是沒有道理的。試想遇事動怒,動輒發脾氣之人,很難讓人感覺到有修養之感。
第四,忍是具有堅強意志的表現。柏楊在講到吳越之爭時,脫口而出說:“臥薪嘗膽的忍耐是越王勾踐握在手中的一種更厲害的‘秘密武器’”。[3]180
民間俗語說“忍字頭上一把刀”,這說明了忍是意志堅定的表現,而不是喪失意志的懦弱表現。學者做學問,“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如果僅僅作為一種樂趣,那么很輕松,不要求艱深;學習如果要求進步,那就需要不斷付出艱苦的努力。其間,迷茫困惑總會有,這時就要忍耐,忍受常人不能想象的困難,并且克服。如果不忍,不堅持,就不會有收獲。高手是寂寞的、孤獨的,因為很少人能理解和支持,這就特別需要堅強的意志,或者說是需要忍,需要忍受一個人的堅持。
但是,事物是矛盾的,忍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在忍的同時,由于種種原因,主觀的或者客觀的,產生了許多變異,使得忍有很多負面色彩。
首先,本來是一種富于自我犧牲的精神狀態,會變成充滿心機的謀略。“自我犧牲”具有悲劇意味,是為了促成事物向更好的方向發展,是一種“委曲求全”;“充滿心機”之人無非是“大奸大惡”之徒,慢慢會滑向敗壞的深淵。
其次,本來是具有崇高精神的修養狀態,會變得渾渾噩噩,逆來順受,變得無所謂。這其中的關系很微妙。人本身就有很復雜的情感體驗,這也是區別于動物的重要特征。但是心理狀態是截然不同的。
這兩方面,是一體之兩面。要把握好尺寸,因為這里面的分界點有時是模糊的。否則,很容易就跨越界限,滑向不好的反面。
由以上看來,在中國,“忍”字有比較復雜的含義,體現在它常常有兩面性。這在有意無意之間影響了國人的性格,“忍”是國人性格的重要側面。所以這種性格的涵義也是復雜的、多方面的。在一種場合下,它表現為吃苦耐勞、樂于犧牲、委曲求全;但是在另外一種場合下,它就可能會表現得恰恰相反,表現為阿Q主義,自欺欺人,并且還會安于貧困,失去奮斗的動力,沒有前進的方向,不思進取,甚至還會惡化成為一種陰謀。
所以,對于整個中國忍文化,我們要對其進行透視、解剖。要全面、辯證地看待,對忍文化批判地吸收。不能盲目地認為“忍”就是好的,不能認為什么事都要忍,不能碰到問題就一位妥協、退讓。
國人性格過于忍讓,許多人對此有批判。
林語堂認為遇事忍耐是中國人“最糟糕最昭著”的特點之一。他說:“遇事忍耐為中國人的崇高品德,凡對中國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認這一點。然而這種品質走得太遠,以致成了中國人的惡習:中國人已經容忍了許多西方人從來不曾容忍的暴政、動蕩不安和腐敗的統治,他們似乎認為這些也是自然法則的組成部分。”[4]59
與林語堂直接批判相比,陳獨秀是間接來說。陳獨秀有論文《抵抗力》,他在《抵抗力》(四)國人抵抗力薄弱之原因及救濟法中分析的三個原因,第一個就是“學說之為害”,他說:“老尚雌退,儒崇禮讓,佛說空無。義俠偉人,稱以大盜;貞直之士,謂為粗橫。充塞吾民精神界者,無一強梁敢進之思。惟抵抗之力,從根斷矣。”[5]25
因而,對于忍文化,我們應該一分為二看。既看到忍有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忍有不好之處。不能不知變通地單方面強調忍或者不忍,應該靈活處理。不拘小節,從大局著手。
[1] [2](元)許名奎,吳亮編撰.楊文萍,尚培譯.勸忍百箴?忍經白話讀本[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
[3] 柏楊.中國人史綱(上)[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1987.
[4] 林語堂.中國人[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
[5] 陳獨秀.獨秀文存卷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