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文暉
(華僑大學華文學院,福建廈門361021)
柬埔寨、老撾位于亞洲中南半島,地處中國和印度之間,它們和越南一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統稱印度支那半島。從19世紀到20世紀50年代,柬埔寨、老撾和越南統稱“東法”,由法國殖民者統治。法屬時期,移居柬埔寨、老撾的華人逐漸增多,華僑社會也逐漸形成。不過,華人在柬埔寨、老撾的處境卻是幾度風雨、幾經浮沉,受政治風云的影響,兩國的華人都曾遭遇過排華、反華的劇烈沖擊,有過被迫大批出逃的悲慘遭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柬埔寨的紅色高棉統治時期。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隨著兩國政局的日漸穩定、政策的改變,兩國華人的人數又逐漸增多,境遇也大為改善了。
一直以來,柬埔寨、老撾的華文文學作品,都主要依托報紙的綜合性副刊發表。由于受到以政治為主的諸多因素的影響,柬埔寨、老撾的華文文學一直沒能茁壯成長起來,創作十分薄弱,力量相當有限。
考諸柬埔寨、老撾華文文學的淵源,離不開越南華文文學的輻射。由于政治、經濟、地緣等因素的制約,柬埔寨、老撾的華文文學作者,幾乎都自越南移居而來。可以說,早期的柬埔寨、老撾華文文學就相當于越南華文文學的一個側影。
越南的華文創作,始于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之間,主要是發表在華文報刊上的舊體詩詞。“五四”時期,中國大陸的新詩、小說、散文和戲劇作品大量流入越南華僑界,對當地華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不過,那時還沒有見到越南華人創作的新文學作品。①
抗日戰爭的爆發,震撼了整個印支半島,受祖國大陸抗戰文學和越華“前線文學”的影響,柬埔寨的華文作家們也紛紛拿起手中的筆,創作本地的“前線文學”。這些作品的主題、格調與祖國大陸的抗戰作品別無二致,都充溢著火一樣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懷。這一時期,柬埔寨的三家華文小報《播音報》、《大中報》、《華商報》上發表了不少文學作品。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印支半島淪陷,柬埔寨華文文學也遭到扼殺。②
這一時期老撾的華文文學創作情況沒有資料可循,筆者大膽推測,此時老撾的華文作家如果有創作的話,應該和越南、柬埔寨的華文作家一樣,創作本地的“前線文學”,而在印支半島淪陷后,老撾的華文文學也一樣會遭到扼殺。
20世紀50年代后期,柬埔寨和老撾相繼獨立,從獨立一直到六十年代,這期間雖然兩國的政局多變,不過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由于兩國華文教育和華文報刊都有了相對較大的發展,柬、老兩國的華文文學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它們的華文文學才開始表現出本土特色。
柬埔寨、老撾的華文文學作品,至今能看到的極少。在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張長虹博士的熱心幫助下,筆者有幸進入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的資料庫,查看了該資料庫所保存的柬埔寨、老撾兩國的報紙。這些報紙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雖然都不全,但是能保存到今天實屬不易,它們向我們傳遞了許多珍貴的信息。筆者所看到的柬埔寨的華文報紙有《棉華日報》、《生活午報》、《工商日報》、《華聲日報》、《環球日報》、《湄江日報》六種,筆者大致翻閱了一下,這些報紙上登載的華文文學作品包括武俠小說連載、歷史小說連載、偵探小說、間諜小說、恐怖小說、寫實小說、散文、新詩、粵劇劇本等,還有少量的對文章的評論。由于報紙的版面有限,這些作品都不長。除了梁羽生、金庸這兩個熟悉的作者名字以外,其他的作者,我們尚不知道是柬埔寨境內的華文作家,還是境外。
前文有介紹,柬埔寨的華人文學作品,主要依托報紙的綜合性副刊發表,其中《年青人》是主要的陣地之一。筆者在1961年12月31日(周日)的《工商日報》上看到了第583期的《年青人》副刊,上面包括兩篇白話散文:一篇題為《贊美柬埔寨的婦女》,另一篇題為《我第一次見“鬼”》,兩首新詩《如果我是一只白鴿》、《風雨和魔鬼》,一篇評論《一篇沒有靈魂的文章》,還有一篇只有122個漢字的短文《我不灰心》,署名“廣育小四鄭秉明”,作者大概是一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由此推測,《年青人》的確是柬華文學原創作品的重要發表陣地之一,它推動了年青人的創作。
除了華文報紙之外,《柬華文藝》、《柬埔寨知識》等刊也是本時期重要的文學發表園地,它們共同推動了柬埔寨華文作家的創作。這一時期,作家們把創作的目光投向了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長期的戰亂,本土生活的酸甜苦辣給予他們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和創作激情,他們欲一吐為快。這使得他們作品中的本土氣息日益濃厚,已不同于當初對越華文學及祖國大陸文學的“蕭規曹隨”。
在創作理念上,柬華作家基本上還固守著五四以來形成的現實主義傳統。他們認為:“現代的文學藝術甚至一切文化都不是從空中掉下來的,一方面它根植于現代社會生活的基礎上并反映當前的社會現實,這是根本的;但另一方面,吸收保留和繼承自己的民族文化遺產以及前人的經驗和優秀的創作成果,也是文學藝術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和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③這樣的主張體現了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干預生活的決心和勇氣。
結合創作實際,柬華文學中小說創作相對突出,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強于詩歌和散文,考察柬埔寨的小說創作,可以看到作家們是如何實踐他們的文學主張的。
從主題上細分,柬華小說可以分成以下五個小類:
(一)表現華僑華人“此時此地”的生活。朱心的《一個華僑小販的經歷》、宛明的《蘋果香、生活苦》、江丁的《三輪車夫卡伯》、曉茵的《織布女工話辛酸》、婉義的《同舟共濟》、徐進的《財利伯》、健紅的《漁家血淚》等作品,都是當地華僑華人生活的真實反映。他們都是地位低微的普通人,為了基本的生活需要而艱苦奮斗。作品在描寫這些小人物的艱難困苦的同時,賦予他們堅定的信念:再苦再難也要同舟共濟、團結友愛。作品歌頌了這些小人物身上體現出來的中華民族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傳統美德。④我個人認為,這些作品反映了當時的柬華作家對生活的樂觀主義情緒。
(二)表現華人百折不撓的創業歷程。如《辛酸的笑》,主人公林伯,經過整整30年的奮斗,終于從一個苦力,最終成為一個罐頭廠的老板。然而,“他來時的魁梧健壯的身體,如今成了虛弱不堪、為病魔纏著的活骷髏了,然而他感到自慰的,是他用血汁,用他30年來的光陰所爭得的事業。”林伯的人生,是無數華僑華人奮斗史的真實寫照,這一人物形象濃縮了千千萬萬華人對灑下他們血汗的這片土地的深情、生動地再現了華人華僑對所在國經濟做出的巨大貢獻,是一曲華僑華人的集體的、歷史的贊歌,引發華人華僑強烈的共鳴。同時,聯系日后華人的遭遇,這一類作品也引發讀者深深的思考:無數華僑為這片土地奉獻了一輩子,然而在風云變幻的年月里,他們的付出又得到了什么?歷次政治來襲,華人總是首當其沖,這種不和諧的現象不只是海外某個國家的個別現象,而是全體海外華人的共同遭遇,即便在今天也是如此。由這一題材引發的思考令人回味。
(三)揭露與譴責所在國對華人的極其不公正的待遇,同時表現華人華僑面對經濟蕭條的苦惱和對前途的迷茫。這個題材與第二個題材是有機相連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他們共同構成了華僑華人面對不公平待遇所發出的憤怒的吼聲。華人在所在國一向勤勞刻苦、遵紀守法,并與當地人民和平共處,但他們的付出并沒有獲得應有的承認。比如,1956年,柬埔寨頒布了“禁止外國人經營十八種行業的法令”,并對農村華僑買青苗活動進行干涉。紅色高棉統治時期,不僅徹底破壞了鄉村華人的經濟基礎,而且還強迫城市從事工商業的華僑華人到農村勞動改造,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這些令人痛心的現實,在輕塵的《荒村落戶》、徐進的《財利伯》、陳明的《希望與夢幻》、秀娟的《辛酸》、林寶的《夫妻怨》、冰靈的《淡風愁雨苦織工》等作品中都有所表現。⑤
(四)表現華僑與當地居民之間和睦相處的深情厚誼。幾個世紀以來,華僑與善良純樸的柬埔寨人民和睦相處,一部分人與當地人通婚,共同渡過安寧美好的歲月。回顧歷史,20世紀50年代以前,中柬人民之間從未發生過異族相互排斥或殘殺事件。1954年日內瓦會議,是中柬關系的新起點,1958年兩國建立了正式外交關系。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更是中柬睦鄰友好關系的“黃金時期”,兩國人民友好情誼不斷加深,華僑華人地位顯著提高。⑥中柬人民之間的友好情誼,自柬華文學起步那天起,就沒有被忽略過,而且經過多年的積累,已出現了一批優秀之作。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丁三的《高貴的影子》,作品寫“我”在危難中幫助了一位柬籍中年男子,而這個柬埔寨人為了還“我”幾百元錢,費盡周折,還差點被人誤會為“神經漢”。“我”既為這個柬埔寨人的高貴品質所感動,又為自己內心深處因受蒙蔽而長期對柬埔寨人存有偏見感到內疚。這篇小說,是一曲華人和當地人和諧共處的贊歌。預期在新的世紀新的年代,隨著中柬關系邁入新臺階,這樣的贊歌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動聽。⑦
(五)表現人類永恒的主題—愛情。根據資料,愛情題材在柬華小說中所占比重最大,而且小說篇幅也相對較長,情節較為復雜,虛擬和想象的空間也大一些。這類題材的小說被認為在柬華文學中最具藝術色彩,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情節構思上,這些小說大多都是以少女上當受騙為主線,以此來譴責“始亂終棄”的可恥行為。不難看出,這里面既反映出中國古典小說“始亂終棄”的母題對柬華作者的深深影響,也折射出柬埔寨漂泊動蕩的現實生活帶給人民心頭的陰影。這類題材的代表作有婉文的《“威士巴”之戀》、秋楓的《被愛情遺棄的人》、易梅的《生命的轉折點》、傅志遠的《一對新居》等。
除上述五類主題以外,有些小說還零零星星地涉及到其它一些主題,如批判不正確的致富觀念:《賭雨水的悲劇》(傅)、《彩票尾害了她》(楊狄);控訴日本侵略者、宣揚民族的自尊自強:《日本涼鞋》(云天);緬懷抗日志士,分辨崇高與卑鄙、正義與邪惡:《難忘的背影》(李霞);還有一些作品鼓勵年青人走自己的路,努力創業,這種期待因寄托于“路”和“走”而頗具象征意味,如《路》(向紅)、《走》(濤)、《叛逆父命的人》(萬)等。
柬華詩歌,成就有限,其主要詩人有凡人、陳明、漢方、道琪、白荷、重生、林濤、思慧、黃楚生、江丁、紅日等。他們的作品以歌頌為主,從內容上可分為以下四類:一、贊美湄公河和柬埔寨其他地方的自然風光,如《湄河禮贊》(漢方)、《湄公河畔》(凡人)等;二、歌唱勞動者,如《生活重擔》(林濤)、《汽車司機》(凡人)等;三、歌頌新生活、新風尚,如《和平之花萬里香》(周詳)、《團結建設祖國》(野火)等;四、批判不良現象,這類作品在整體數量上偏少,主要有《墮落》(凡人)、《寄給別后的珍》(重生)等。⑧
柬華的散文“不僅數量少,而且內容較膚淺,藝術質量也較差,基本上是一些生活片段和點滴感想的敷衍,缺少必要的謀篇布局和散文的意境。”⑨
柬埔寨有著悠久而神秘的文化,柬華作家對民間文學情有獨鐘,他們這方面的成就幾乎蓋過了散文,散發出獨特的魅力。比如下面這首民歌:
夜帶來了單調,
“吊魚翁”鳥成群飛翔;
沿著激流而棲息,
落日產生了悲哀;
奏著“諾哥烈”的調子,
這樂曲每晚催眠著國王。
夕陽帶來了單調,
水鳥成群飛翔;
到荊林的頂上棲息,
只有我和我的愛人,
永遠不會相會。
這些民歌,外表是中文的,內里卻包含著柬埔寨這個國家和民族獨特的思想和靈魂。柬華作家還整理出了一些民間傳說和寓言,如《東刁的故事》、《荔枝山的神話》、《賞月節的傳說》、《爭妻的故事》、《姑娘應該嫁給誰》等等,都既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也具有文化人類學的意義。⑩
老撾華文文學作品的情況,筆者沒有任何資料可循,只能依據自己親眼看到的部分作品,做一點零星的介紹。筆者看到的老撾報紙有兩份,分別是《寮華日報》(1959年9月—10月,中間缺兩、三份),《老華日報》(1976年1月17日—2月17日,中間缺7份)。《寮華日報》的小說版內容單調,主要是刊載系列短篇言情小說(以文言為主),內容多涉風月,再就是古典章回白話小說連載,內容也是武俠、言情之類,如《紅袍血劍錄》。《老華日報》平時刊載的是一些精選短篇武俠小說,如梁羽生的作品,逢周六有一期《朝霞》副刊,筆者看到的是第十、十一、十二期的《朝霞》,上面發表的作品有白話散文、白話短篇小說和新詩,散文如《寒假的利用》(寮都、德之),《遠方》(詩平),《也算是雜感》(素旺、明欣),《本質》(微言),《新年雜感》(寮都、若塵),《思伍走了》(翟光),《年輕人》(辰青)等;短篇小說如《工作》(銀戈),《一張賀年片》(長弓);詩歌《冬晨》(陳振民)。有一期還專門開辟了《學生習作》園地,登載的主要是寮都學生的文章,如散文《對作文的感想》(寮都、紅葵),《考試前夕》(寮都、旭陽)等。
筆者認為,《老華日報》的《朝霞》副刊是老撾華文文學發表的重要陣地,從目前所看到的作品分析,老撾華文文學作品以散文為主,短篇小說次之,詩歌最少。從題材來看,作品反映了老撾當時當地華人的生活,具有本土色彩,如《新年雜感》,就是針對老撾的新年有感而發,《一張賀年片》反映的是華人子女上華文補習班的事情。無論體裁如何,《朝霞》上的作品主題都是積極向上的,包含著對人生本質的思考,如《工作》闡明工作對人生的重要性,該作品的最后一句話寫道:“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生活才會愉快。”《一張賀年片》是對孩子的補習老師的贊美,《年輕人》滿懷深情地贊美年輕人的朝氣蓬勃、斗志昂揚,號召大家為了迎接美好的明天而奮斗,《新年雜感》強調要通過自己的奮斗去創造美好的前程,不要指望不勞而獲……
詩歌《冬晨》是一首優美流暢的新詩,全詩茲錄如下:
在寂靜的清晨
我們推開木屋的小門
沒有一摺風
只有一陣凍
冬天的晨曦
太陽升起,升起于又開的樹梢
在寂靜的清晨
我們走過濕了的田畦
薄霧籠罩,籠罩
遠方鋅板升起的硝煙
在寂靜的清晨
我走過綠了的田野
沒有肅雜的冬景
于清寂的清晨
是翻新土地
盛開,盛開迷人的勞動圖景
這首詩共分三節,每節第一句話相同,形式上大體整齊又很靈活。韻腳方面,第一段有兩處押不同的韻(“晨”和“門”,“風”和“凍”),最后一段的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句尾重復(“景”和“景”),其它地方不講究押韻。這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寂靜的清晨”這句話反復地出現,正是為了突出人類的辛勤勞動賦予它的生機和活力,因為勞動,冬晨帶給人的是喜悅和希望,這是一首勞動的贊歌。
由于資料有限,對老撾華文文學特點的分析只能是掛一漏萬,略窺一二而已。但愿隨著更多老撾華文文學作品的被挖掘出來,我們對它們的認識將更完整、更深刻。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后,越南政府掀起了一股排華反華惡浪,對華文文學采取了“連根鏟除”的政策,這股惡浪迅速波及柬埔寨、老撾,柬、老兩國陷入曠日持久的戰亂,華人四處逃亡,柬埔寨、老撾的華文文學作者“猶如蒲公英的種子四處飄散,在世界各地生根、開花、結果。”?
這段死里逃生的經歷在柬埔寨、老撾的華文文學作者內心深入刻下了永遠難忘的傷痕,他們在離開柬埔寨、老撾后,浸著自己的血淚,寫下了以柬埔寨、老撾社會生活為題材,富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柬埔寨、老撾華文文學作品。雖然,在柬埔寨、老撾本土已經見不到華文文學作家和作品了,但柬、老華文文學卻在世界其它地方頑強地生存了下來,這是世界華文文學史上少有的奇觀。
1988年,定居臺灣的一批柬埔寨、老撾華文作家和越南華文作家一起成立了世界越棉寮華人作家協會籌備委員會,柬埔寨的趙凌、周衡修,老撾的盧偉才為籌備委員。?
柬埔寨、老撾本土以外的華文文學作品,在澳洲出版的華文報紙副刊上經常可以看到。如《傷心淚盡話當年》這篇散文,通過一個中年華人婦女之口,講述了一個華人家庭如何九死一生,僥幸逃離戰火連天的柬埔寨到達北美的經歷,其中的過程險象環生,驚心動魄。散文《郊游》描寫了定居澳洲的一群柬埔寨華人的生活及其心態。在風光如畫的墨爾本,一群中老年華人游客一邊盡興地游玩,一邊沉浸在對童年生活的追思之中。他們都是從地獄般的印支半島逃出來的,滄海余生,回首往事,令人不勝唏噓。?
根據筆者了解到的最新情況,2010年5月,印尼的《國際日報》增設了《東盟文藝》副刊,逢星期二出版,由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汶萊、越南、緬甸等地輪流組稿。2010年11月23日,《東盟文藝》副刊出版了首期《柬埔寨篇》,包括散文詩《柬埔寨之旅》(香港朱祖仁),散文《抹不掉的記憶》(巴黎江麗珍),古詩《吳哥窟三首》(香港許昭華),散文《永遠的回憶》(香港羅珠)這四篇作品,宥于版面限制,入選的詩文都很短小,而且作者都不是柬埔寨本土的。另外,《東盟文藝》副刊還想出一期《寮國篇》(即《老撾篇》),目前還正在籌稿的過程當中。
現今柬埔寨本土以外的華文作家,散落在世界各地,根據筆者目前所能收集到的信息,暫介紹以下三位:
首先是現定居澳洲的黃惠元先生,他逃出柬埔寨,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在澳洲落腳之后,前后共出版了三本文學作品,顯示了他深厚的中文功底。第一本是1985年,他以黎樹為筆名,出版的長篇小說《苦海情鴛——血淚浸濕的高棉農村》,該小說控訴了紅色高棉的酷虐統治,在東南亞國家轟動一時;第二本是散文集《異國家鄉》,描寫了他在澳洲重建家園、苦樂交織的艱辛歷程;第三本是他2009年末初版的最新散文集《人生欣旅》。這本書跨度20多年,記錄了他在世界各地的足跡,不僅是游記,更是一種社會觀察。此書已被坎培拉澳洲國家圖書館、維省州立圖書館等各大公立圖書館典藏。?
其次是香港的許昭華先生。他是柬埔寨歸僑,曾在廣州上大學,后在香港定居,主持《夏聲拾韻》博客,內容以詩文為主,也有些僑界方面的文訊。許昭華先生自幼酷愛古典詩詞,后得名師指點,筆耕不輟,于2009年將作品結集為《閑齋漫拾》出版,共收作品三百五十六首,包括五絕八首、七絕一百三十八首、五律十一首、七律一百二十九首、詞二十四闋、聯二十六副,古風、打油二十首。吳東南先生?對該詩詞集的評價為:“這本詩集內容廣泛,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與哲人交流,……,涉獵的每一領域,歌吟的一事一物,視野寬廣,……,睥睨全局,與時代主旋律緊密結合,充份表達作者生機勃勃的拓荒者的情思”,“文風樸實,親切自然,滿含真情”。?
2010年10月16日,第12屆亞細安華文文藝營在曼谷開幕,許昭華先生本來是作為香港散文詩學會的代表之一出席會議,與會后,發現大會組織至今找不到柬埔寨、老撾的文學團體和作家,而與會朋友們發現許昭華先生是柬埔寨歸僑時,非常高興,立刻把他請上主席臺發言,許先生儼然成為了柬埔寨的代表。會后,許昭華先生在博客上發出了緊急呼吁,尋找柬埔寨、老撾的華文文學團體、文友,這項工作正在進行當中。
第三位是法國的蟻松裕先生。他1938年出生,字逢成,廣東澄海人。早年僑居柬埔寨,從事華文教學工作,后去比利時、法國經商30多年。現任法國龍吟詩社名譽社長、香港風雅頌詩詞學會榮譽會長等職,散文詩及古詩詞作品散見于海內外報刊。
至于老撾華文作家的信息筆者目前還沒有掌握到,在有識之士發出呼吁之后,也許不久就會傳來新的信息。
受特殊的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柬埔寨、老撾華文文學的發展歷盡坎坷、命運多舛。發軔期的柬、老華文文學和同一時代亞洲其它地區的華文文學一樣,是祖國大陸文學在海外的延伸。
“50-60年代的柬埔寨、老撾華文文學有其鮮明特色,它們以熱烈的南洋赤道風情而異于母體文學,卻并未溶于當時的本地文學”。?這是因為柬、老兩國的本地文學創作也一直很薄弱,對華文文學起不了多大的帶動作用。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后的柬、老華文文學,在異地開花,很大一部分是作家們蘸著血淚寫成的、對統治者暴行的控訴,是一曲曲海外華人的悲歌。
總的來說,柬埔寨、老撾的華文文學創作十分薄弱,遠不及新、馬、泰、印(尼)等地,與越華文學也有一段距離。其各種體裁的作品發展很不平衡。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當前柬埔寨、老撾本土還未有華文文學作家和作品出現。筆者期待這一情況會有所改變。因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老撾(1997年)、柬埔寨(1999年)先后加入東盟,兩國與中國的關系也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時期。中國大陸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與東盟各國在經貿等領域的合作不斷加強。在經濟大潮面前,柬埔寨、老撾政府都意識到了漢語的價值。兩國政府順勢而動,推動了兩國的華文教育持續升溫。
筆者認為,安定的政治環境、緊密的經濟聯系、華教事業的發展以及與中國之間文化交流的加深,這些都有助于柬、老兩國華文作家隊伍和讀者群的培養,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柬埔寨、老撾兩國本土重現華文文學的日子有望到來,尤其是柬埔寨,因為柬埔寨已有華文報紙復辦(金邊有三家華報),而老撾自1978年之后至今,仍未有華文報復辦。不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修補語言的斷層,非一朝一夕之功。
回顧歷史,柬、老華文文學與越華文學的命運緊密相連,它們被戰亂糾結長達40多年,柬、老華文文學的火種在柬埔寨、老撾本土暫時被掩埋了,然而卻灑向了更廣闊的五洲四海;放眼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柬、老華文文學這兩只涅磐的鳳凰將越飛越高。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限于資料有限,本文內容上寫得不夠完整,有的地方是以點帶面,不足之處敬請讀者見諒。
①參閱潘亞暾編:《海外華文文學現狀》,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
②??參閱潘亞暾主編:《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文學藝術卷》,中國華僑出版社2000年版。
③⑨轉引自陳賢茂主編:《海外華文文學史》第三卷,鷺江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387頁,第391—392頁。
④⑤⑦⑧⑩參閱陳賢茂主編:《海外華文文學史》第三卷,鷺江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版。
⑥參閱張俞:《老撾、柬埔寨、越南華僑華人漫記》,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初版。
??潘亞暾主編:《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文學藝術卷》,中國華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5頁,第225頁。
?參閱騰飛:《二十多載旅途風采盡現眼前》,澳洲華文文學網——文海泛舟,2010年1月17日。
?吳東南先生系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委員會審批員,上海同濟大學海外華文文學暨臺港文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前漳州文聯文協主席、漳州大學校長。
?吳東南:《閑齋漫拾》序文,許昭華《閑齋漫拾》,香港日月星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