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開業
在當今社會,廣播電視已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基層縣級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尤為當地人們所關注。發生在本區域內的重大事件、重大決策、重大活動及普通老百姓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主要就是通過當地縣級廣播電視臺的新聞報道進行傳播。但目前縣級廣播電視臺新聞報道內容和質量與廣大群眾的需求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縣級臺新聞報道因種種原因,幾乎都存在“一多三少”的問題:即會議新聞多;與群眾生產、生活相關的熱點、難點新聞少;與科技相關的信息少;與新聞事件相關的新聞評論少。“一多三少”問題是困擾縣級廣播電視新聞節目收視率低、形象差、受眾少的主要原因。縣級臺新聞報道要想在群眾心目中占有一定位置,就必須要進行創新。
如何創新,克服不足,改善縣級臺新聞節目報道質量,吸引觀眾,是基層縣級臺共同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近幾年來,我們從四個方面做了一些嘗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對一般性的會議創新報道方式,利用會中線索,擴展報道線索,挖掘會議以外的新聞,盡可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單純會議報道;對開業慶典、剪彩等商業性會議進行嚴格控制;對必須報道的會議如黨代會、人代會、政協會等,要精心準備,認真選擇材料,用精練的語言和文字表達其主要內容,特別是一些重大政策、決策及主要領導的講話,我們通過配發背景音像資料,以解讀的方式進行宣傳,收視(聽)率高,影響大,效果好。
基層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不分內容、不顧環境,一律采用畫面(錄音)加解說詞的方式進行,受眾是不愿接受的。只有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新聞事件及環境,采用靈活的報道形式,才能給受眾新鮮感,吸引觀眾(聽眾),才能讓受眾認認真真地看(聽)新聞。我們的主要做法是:一是發揮廣播電視快捷、直觀、形象、生動的優勢,多發現場新聞,多采用同期聲,增加現場感。例如必須報道的會議,既有大會實況,又有主要領導講話的重點內容、人大代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政協委員議政發言的同期聲,還有記者會前、會中、會后采訪領導、代表和委員的錄音報道。到鄉村、企業基層采訪時,也盡量多用同期聲,增強真實感,少用客套話、空話。二是重點內容開設新聞專欄突出報道。重點工程建設、亂收費、節能減排、科技信息、產業結構調整、食品衛生等都是老百姓最為關心的事。我們在新聞節目中開設《創衛進行時》、《熱點關注》等專欄,報道全縣環境綜合整治進展情況、全縣健康教育活動、素質提升工程以及城鎮居民對重點工程建設的意見和建議等;開設《政風行風熱線》專欄,以“展示部門形象,傾聽百姓呼聲,接受群眾監督,促進行風建設”為宗旨,緊貼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發揮廣播電視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的特點,用“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通過多方位、多渠道交流,把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和職能部門監督結合起來,切實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密切黨群政群關系,化解社會矛盾,促進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推進“三個文明”建設。三是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開設了《推動科學發展,提高綜合實力》、《黨建促發展》、《擴內需,保增長》、《北川警務報道》、《游在大通》、《民族團結》、《金色田野》等欄目。這些欄目緊緊圍繞把大通建成全省綜合實力最強縣的奮斗目標,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為大通縣大力實施“基礎優先、工業強縣、農業立縣、科教興縣、開放帶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營造了良好的外部輿論環境和精神動力支持,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縣級廣播電視新聞報道的責任是忠于事實,讓縣委和縣政府知情,讓老百姓知情,架起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橋梁。因此,在反映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時,不論記者還是臺里都應牢牢把握一條原則:吃透政策,了解真相,擺清事實,溝通政府同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
2010年4月,本著“改善新聞質量,鍛煉新聞隊伍,減少會議新聞,反映社情民意,服務政府工作”的目的,以學習落實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在廣播電視《大通新聞》中開設了《回眸》、《身邊的變化》、《政協委員風采》、《重點關注》、《熱線回音》等專欄。經過半年多的實踐,我們的記者以記錄、紀實、紀事的手法,客觀忠實地采訪報道了全縣的風土人情、生活變化、思想觀念、產業結構調整、艱苦奮斗改變家鄉面貌、弱勢群體、撫危濟困等,采編播發的諸如《“舊”洋芋賣出了“新”價錢》、《通訊工具見證時代變遷》、《安門灘村建起了農民公園》、《我縣走活“一村一品”富民棋》、《“一站式”服務解除農牧民看病難》等,這些凝聚著智慧和艱辛的優秀新聞作品,不僅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同時在全縣范圍內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臺里每天也是熱線不斷,群眾或打電話或寄稿件,有些還親自到臺里反映情況或尋求幫助,廣播和電視收視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今年,為進一步辦好自辦新聞節目,樹立聲屏精品意識,精辦欄目,我們將原有的《視點》、《在路上》、《萬花筒》三個專題欄目,調整為《聚焦北川》一個欄目播出,相繼制作播出了具有教育意義的《藏族山村飛出追夢人》、《設施農業為農民增收撐起保護傘》、《我的學校我的家》、《彩陶的故鄉,花兒的搖籃》等作品,在全縣上下引起了強烈反響。
新聞是廣播電視的立臺之本,評論則是一面旗幟,二者有機結合,并始終圍繞“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宗旨辦節目,廣播和電視就能得到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就能在當地人民群眾中享有威信。我們對發生在本縣的重大時事新聞除多角度、多形式報道外,還根據內容配發短評、記者手記、記者心語等,旗幟鮮明地與黨委、政府保持一致,給人民群眾增信心、鼓干勁;對那些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新聞,也通過撰寫編后語、配發評論等,使得新聞報道更加活躍,更能吸引受眾。
通過以上幾方面措施的采取,使困擾我們多年的“一多三少”問題初步得以解決,廣播電視臺的形象也得到了改觀,自辦節目收視率美譽度穩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