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英英
中職衛生學校的是培養具有一定專業技能、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學校。但由于諸多因素,職業中學的學生綜合素質不高,學習基礎普遍較差,對專業知識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認識,學生對專業理論、專業技能的學習感到困難很大;另外目前護理教學主要還是采用課堂講授、操作演示、臨床見習和實習等傳統教學方法。要改變這種現狀,需從教師、學生、中職學校護理學基礎的教學現狀出發,運用行動引導教學方法改進護理學基礎教學,以實現護理學基礎教學的最優化。
德國是世界上最為重視職業教育的國家。德國職業教育界于20世紀80年代起,開展了行動導向教學的討論,1996年德國的一次州文化部長聯席會議首次提出“要以學習領域為基本原則組織與職業相關的教學內容”。這個決議在1999年正式頒布,它要求職業學校的教學計劃要按企業生產任務的要求組織教學,要用職業行為體系代替專業學科體系,要求職業教育的目標要全面包含“知識、技能和關鍵能力”,因此,確定了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學習領域課程方案。
行動導向教學法是通過教學活動基本規律的理性分析,可以基本確定行動導向教學法對教育目標的適應性,其主要內容包括:頭腦風暴法、卡片展示法、項目引導法、文本引導法、模擬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等,它是職業教育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行動導向教學法就是在老師的精心設計下,引導組織學生心、手、腦并用,教、學、做結合,身體力行獲取知道與技能,自行完成學習任務,自行進行反饋和評價,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培育學生的主動性,實現學習效果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綜合學習能力同步提高。
行動導向教學法也不僅僅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它是一種創新的職業教學理念。
《護理學基礎》課程是一門融知識與技能于一體的專業課程,操作性強、實踐性強。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我們可以把教學內容進行分解,設計成項目或者任務,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通過一個個任務的實施,讓學生掌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精神、合作能力等,學生在“任務中學”,教師在“任務中教”,讓學生充分體會完成任務的艱辛與樂趣。
在行動導向教學法中,項目的設計和選擇是整個實施過程成敗的關鍵,一個好的項目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項目必須根據學生將來的就業方向來設計,這樣既堅定學生對專業發展的信心,又能引起他們對本課程的興趣。比如,安全有效的給藥就是醫院工作中經常用到的基本技能。其次,項目必須能將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各個知識點聯系起來,而且還要有一定的難度,讓學生既能學到新知識、新技能,又能運用它去解決從未遇到過的實際問題。
創設情境可以讓學生走進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特定情境中,親身感受在特定情境中所激起的情感,全身心的投入,激發學生的熱情,增強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提升學生的職業意識。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可以在各章節的教學中,分別設置場景,讓學生練習和不同的人群進行有效溝通。如和臨終患者及家屬的交流;和疼痛患者的交流;和大學教授的交流及與農村婦女的交流。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學到更多的溝通技巧。
在行動導向教學中,案例分析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案例本身可能并沒有統一的答案,答案需要學生自己來探究。教師通過導入案例,作簡單提示性思考建議,讓學生參與討論、思考,對案例進行分析,分解出所引用的知識和技能,引出理論概念。比如,某男性患者,53歲,晨起吃油煎荷包蛋2個后突發右上腹陣發性絞痛4小時來急診。讓學生對就此案例進行診斷并提出護理問題和措施。通過案例分析,可以使學生在分析思考過程中,把感悟到的東西變成自己的知識。
教學過程是動態的思維過程,思維發展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讓學生自主探究,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求同存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在給病人進行靜脈注射時,不同的病人病情不一樣,血管不一樣,進針過程中采用的方法就不一樣,要讓學生自主去選擇、探究合適的血管和有效的進針方法,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評價是教師手里的一種工具,它應當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幫助形成這種愿望,而不是對于不愿學習的一種懲罰。”因此,評價應該成為一種教育力量,其作用是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讓他們學有所得,增強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運用,是由其所教學的內容決定的,也受著該教學內容所能達到的理想教學效果制約。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有著難以代替的優勢。因此,繼承發揚傳統教學方法的合理內核,更新教學理念,合理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是我們護理學基礎教學中需要面對的課題。
行動導向教學法倡導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的主體讓位給學生。我個人認為,中學衛生學校護理學基礎教學在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應用,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一)要因材施教。具體分析專業特點、班級因素,緊密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際能力,循序漸進,切不可好高騖遠。因為我們的學生要一下子從傳統的學習模式中轉變過來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的,期間會出現許多的問題和困難,且操作的課題的難度要與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行為能力比較吻合,否則可能出現適得其反的結果。
(二)要與多種教學方法結合。行動導向教學法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和理念,但要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結合,從而不斷豐富和發展、創新行動導向教學法。
(三)要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行動導向教學法中,教師角色的轉變,這要求教師要轉變觀念,這種轉變,并不是對教師的要求降低了,反而是增加了。所以,必須對教師進行行之有效的培訓,教師也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才能使之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應用更加系統化與科學化和得心應手。
[1]劉邦祥.試論職業教育中的行動導向教學[J].職教論壇,2006.
[2]姜太源.“學習領域”課程:概念、特征與問題——關于德國職業學校課程重大改革的思考[J].外國教育研究,2003.
[3]行為引導型教學法推廣應用.紹興市職教中心.
[4]行為引導型教學教案與論文集萃.蘇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技工教育教研室編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