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聯平(河北省群眾藝術館 河北石家莊 050000)
河北省是農業大省。多年來,河北省群眾藝術館始終堅持“二為”方向和“三貼近”原則,將“服務基層、服務農村”作為職能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創建“農村文化輔導基地”作為改善農村文化質量、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群眾文化素養的突破口。在近十年中,省群藝館共創建了廊坊南響口村民間器樂、美術、書法輔導基地,徐水“土坷垃”版畫輔導基地,石家莊裕華區北豆村音樂輔導基地等農村文化輔導基地(示范點)193個,為滿足農村廣大人民群眾是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維護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推動河北農村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了貢獻。
在推進農村文藝輔導基地建設過程中,河北省群藝館深入貫徹落實河北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有關文件和“千名藝術家走進基層唱河北”“專業技術人員進萬村興百業”“為企業解難,為群眾送服務”等活動意見要求,努力尋求“基地”服務新方式、探索新途徑,推出了“四項服務”新舉措:一是便捷服務,堅持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為了便捷輔導農民群眾文藝節目,輔導老師們吃住在老鄉家里,隨時隨地進行文藝輔導,深入田間地頭,根據老鄉的空閑時間安排活動,有時甚至工作到深夜。深受當地農民的熱烈歡迎;二是常態服務,下鄉輔導工作退位不退崗。在下鄉輔導過程中,省群藝館一直堅持每位專家帶兩名年輕業務干部共同開展工作,業務上起到了“傳、幫、帶”的作用。當業務專家面臨退休離位時,輔導基地的工作并未受到影響,經過長期的實踐鍛煉,許多年輕同志成長為業務骨干,順利地接替了老專家的崗位。這種常態服務為“進萬村、興百業”活動持續、穩定地開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三是多方位服務,各藝術門類全面開花。省館非常注重培養輔導基地的文化多樣性,滿足農民群眾的多層次文化需求。為了準確、全面了解當前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現狀,省館組成調研組,在全省35個縣(區),以農村基本文化建設、農民文化需求為主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研,進一步豐富了文藝基地的輔導方向,拓展了藝術門類。如廊坊市安次區馬頭鎮南響口村文藝輔導基地,2006年建立時村里只有鼓樂隊,通過兩年多的培育輔導,在鞏固原有的輔導項目基礎上,又陸續組建了書法協會和秧歌隊。正定縣東陽莊村原來只有“常山戰鼓”隊,經過輔導和培訓,目前這里又新成立了“火鳳凰”舞蹈隊和河北梆子演唱隊;四是特色服務,為推動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起到積極作用。今年以來,省群藝館把文化部命名的32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省文化廳命名的100個“農村文化之星”作為建立“基地”、輔導點的優先條件,先后派出業務骨干到石家莊正定縣新安鎮北白佛村戲曲活動基地、辛集市新壘頭村農民畫輔導基地、保定市阜平縣不老樹村音樂輔導基地等地對當地的特色項目、特色節目進行輔導提高。這些特色“基地”的建立,為推出農村題材文藝作品、推薦農村優秀文藝人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始終將服務農村、服務基層作為一項大事來抓,把構建農村文藝輔導基地,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基地建設帶動事業發展,十年來共建立了廊坊南響口村民間器樂、美術、書法輔導基地、涉縣王金莊村綜合文藝輔導基地、滄州滄縣劉吉舞獅輔導基地、鹽山武術扇輔導基地、藁城戰鼓輔導基地、徐水“土坷垃”版畫輔導基地輔導基地、保定青苑縣東呂鄉北營頭村戲曲輔導基地、石家莊裕華區北豆村音樂輔導基地、井陘礦區橫北村美術、書法輔導基地、肅寧縣解王中村內畫輔導基地等193個文藝輔導基地。在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維護全省廣大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促進農村經濟、文化、政治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推進農村文藝輔導基地建設過程中,河北省群藝館積極創新思路,大膽探索文化服務新途徑,努力尋求服務新方式,推出“四項服務”新舉措:1.便捷服務,堅持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為了克服輔導時間、空間受到限制,便捷輔導農民群眾文藝節目,老師們就吃住在老鄉家里,隨時隨地進行文藝輔導;2.常態服務,下鄉輔導工作退位不退崗。省群藝館一直堅持每位專家帶兩名年輕業務干部共同開展工作,這樣不但專家的工作多了助手,同時也鍛煉了新同志,業務上起到了傳、幫、帶的作用。3.多方位服務,各藝術門類全面開花。省群藝館非常注重輔導基地多樣性建設,滿足農民群眾的多層次文化需求。為了準確、全面了解當前農村文化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省群藝館牽頭與市、縣級群藝館、文化館聯動,多次組成調研組在全省開展了農村文化發展現狀、基層文化建設、農民文化需求等專題調研活動,進一步明確了文藝基地的輔導方向和定位;4.特色服務,為推動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起到積極作用。省群藝館把文化部命名的32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省文化廳命名的100個“農村文化之星”作為建立“基地”(輔導點)的優先條件,先后派出業務骨干到特色基地進行重點輔導培訓,使各地特色文化能夠繼續傳承,并發揚光大。
十年來,河北省群藝館農村文藝輔導基地建設成就突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基地”輻射功能效果明顯。文藝輔導基地的建設為農村培養了一大批素質過硬的文藝骨干,在他們的帶動下,文化活動的參與人數迅速增多,節目形式日益豐富,村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基地”效應,引起了當地村黨支部的熱情關注和高度重視,投資搭建了文藝舞臺、置辦了服裝和演出設備,成立了業余文藝團體,“基地”效應還輻射到周邊農村,在推動新農村文化建設和發展中產生了積極影響;2.“基地”傳、邦、帶現象喜人。省群藝館在創建“農村文藝輔導基地”中,為了有效地解決農村文藝人才青黃不接問題,工作重心向以老帶新,培養農村青年文藝骨干傾斜。其作法是,充分發揮老藝人、文化熱心人和“傳承人”的作用,對當地年輕人進行民間藝術傳、幫、帶。經過長期的實踐,不少“基地”出現了年輕人主動熱情參與,青年人成為村里文藝活動的主角和中堅力量的現象十分喜人;3.“基地”為農民搭建起了交流、展示平臺。伴隨省群藝館建立“農村文藝輔導基地”工作思路的不斷拓展,為“基地”文藝人才搭建交流、展示平臺的渠道也在不斷拓寬,如:推薦滄縣獅舞參加建國60周年天安門廣場晚會表演,博得全國億萬觀眾的熱情關注和廣泛好評;推薦新華區北豆村“新星藝術團”參加石家莊市舉辦的“千人大比舞”,并取得優異成績;推薦清苑縣北營關村曲藝隊參加保定市10縣西河大鼓交流會,成績斐然;推薦衡水宋村內畫學員,赴臺灣進行文化交流及展覽,博得了海外同行們的一致好評。“基地”輔導成果的交流和展示,為弘揚燕趙文化藝術、建設河北文化大省作出了積極貢獻;4.“基地”為農村建立一支不走的文藝隊伍夯實基礎。省群藝館為把“農村文藝輔導基地”做深、做實。將農村建立一支不走的文藝隊伍,作為提升“基地”建設質量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在開展此項工作中,開拓思路,關注“三點”即:一是堅持在“基地”活動中,尋找“老、中、青”共同參與的結合點,使之形成村里文化活動的核心力、凝聚力、向心力,以此促進這支不走的文藝隊伍健康有序的發展,推進農村文化建設自然進入后斷有人的良性發展軌道;二是將宣傳地域特色文化作為開展“基地”文藝活動的切入點,讓農民群眾在親近本土文化、了解本地文化特色,熱愛家鄉文化中自然融入新農村文化建設活動氛圍中,為更多人主動積極地關注和參與家鄉文化建設夯實基礎;三是努力尋找農民參與文化活動的興趣點。在開展“基地”輔導工作中,堅持把農民群眾喜歡、歡迎、愛好放在第一位,堅持“基地”的一切工作計劃都隨著滿足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轉,為農村建立一支不走的文藝隊伍,聚人氣、聚人心。
十年來,河北省農村文藝輔導基地建設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關注和認可。其做法多次在新華社和河北政府網上報道。同時也得到河北電視臺、河北日報、燕趙都市報等重要媒體的大力宣傳。如今,河北省群藝館文藝輔導基地已遍布燕趙大地,對于推動農村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構建和諧社會,促進河北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的協調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