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昊川(浙江省樂清市文化館 浙江 樂清 325600)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陣地,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對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近幾年來,我市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積極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我市農村文化建設在各級文化主管部門精心組織、認真實施下,呈現出了政府、集體、群眾共同投資興建文化活動場所的局面,使我市的文化基礎建設不斷得到改善和加強,各類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日趨活躍,正朝著多樣化、社會化方向發展。目前,在我市911個行政村中,已有多個村建有文化活動室,其中設施齊全,管理規范,活動經常開展,作用發揮比較好的村級“文化大院”有120個,浙江省文化示范村10個,溫州市級文化特色村23個,樂清市級文化特色村42個,農民群眾文化非?;钴S,農村基層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極大地推動我市農村文化建設事業的發展。
與我市的經濟發展相比較,我市農村文化事業還存在著許多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層干部對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認識存在不足。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證。堅持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陣地,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碑斍?,我市個別鄉鎮和部門在制定計劃、部署工作中仍然存在著輕視農地文化建設的錯誤傾向,對農村文化建設在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工作擺不上位置,經常出現搞其他設施大方投入,搞文化建設小氣投入,搞農村文化建設近乎吝嗇投入的現象。
(二)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沒有專職專用。現有文化站的人員編制是由鄉鎮政府確定的,農村文化站的編制一般有3至6人,人員編制較為充足,但真正從事文化站工作的人員只有1至2人。如我市31個鄉(鎮)文化站共有83名在編人員,但實際從事文化工作人員只有52人。文化站人員編制被其他人員占用或在職不在崗的現象出現,大大制約了我市農村文化建設。
(三)農村文化設施重建設,輕利用,管理不規范。近年來,隨著我市開展“文化特色村”和“文化大院”創建活動的不斷深入,我市不少行政村都修建了高標準的文化大院,文化廣場,配備了先進器材和設備。但是,據調查,一些地方在建起這些設施后沒發揮其功效,沒有利用這些設施開展文化活動和提供文化服務,甚至有些設施建起來后變成了空殼子和“花瓶”,缺少基本管理人員,缺少基本運轉經費,缺少基本活動內容。有些閱覽室、圖書室也開展了借閱活動,由于管理不善,借出的書收不回來,有的活動器材設備得不到及時保養和維修,再加上人員素質偏低,久而久之,損壞嚴重。
(四)農村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缺乏創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沒有完全占領農村陣地。從總體上來看,我市可供廣大農民消費的文化資源總量偏少、質量不高,遠不能適應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同時,文化部門開展農村文化活動的形式過于簡單和陳舊,對群眾沒有多少吸引力。一些文化站只熱心于唱歌、跳舞等活動,而文化陣地的宣傳、教育、輔導和文藝功能沒有充分發揮。一些鄉鎮“為文化而文化”,只是在年節期間象征性地開展一些活動,主要是為了完成上級布置下來的任務,這些活動內容和形式雷同的多,群眾參與率低,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沒有完全占領農村陣地,導致一些腐朽落后、低級媚俗的文化在農村擁有一定市場,影響了社會穩定和農村基層政權建設。
(五)村企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未能有效整合。隨著我市工業經濟的發展,我市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農村與企業交錯在一起,許多農民將自己的房屋出租給外來務工人員。由于長期與工廠毗鄰,長期與外來務工人員相處,彼此之間的文化雖然相互滲透,但未能有效整合,所以時常出現本地人岐視外地人,外地人敵視本地人,村企之間出現矛盾的事情發生。
以上存在的問題,若不進行合理解決,勢必會對我市農村文化發展造成障礙。為此,筆者建議:
(一)進一步解決好基層干部的認識問題。根據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和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到二0二0年,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包括:農村文化進一步繁榮,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落實。從中可以看出,農村文化建設不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應有之義,而且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任重而道遠。只有當基層干部的認識解決了,認識有了高度,農村文化工作才會有了位置,才能擺上議事日程,才舍得投入,才能把農村文化建設工作中碰到的問題解決。
(二)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人才隊伍建設。健全鄉鎮綜合文化站機構設置和功能劃歸,對已與其他機構整合的應保留鄉鎮綜合文化站名稱,站長為鄉鎮中層正職。根據鄉鎮人口規模和文化建設實際需要確定鄉鎮綜合文化站編制,做到專職專用。為此,建議一類鄉鎮(中心集鎮)配務5至7人;二類鄉鎮配備3至5人;三類鄉鎮配備1至3人。同時還要完善鄉鎮綜合文化站工作人員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機制,確保鄉鎮文化工作人員應有的福利待遇,從而調動他們從事文化工作的積極性。
(三)充分利用好農村文化設施,鞏固農村文化陣地。以文化基礎設施為載體,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活躍群眾文化生活,鞏固和用好農村文化陣地,是我們需要下大力氣抓好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充分發揮農村舞臺、籃球場、圖書閱覽室等基礎設施的作用,文化部門經常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同時,加強村與村之間的文化、體育交流,組織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自發開展文化活動,讓他們積極參與戲劇演唱、故事演講、游戲、歌曲比賽、技能培訓等活動,不斷增強農民的參與意識和業務技能。
(四)大力開展符合廣大農民群眾需要的農村文化活動,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陣地。首先要讓基層文化干部正確區分什么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挖掘出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文化內容穩定。其次要有計劃地解決農村普遍存在的看書難、看電影難、看戲難的問題,為農民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產品。再次要以文化館、電影隊為龍頭,以文化服務站為基礎,以民間文藝隊伍、個體辦的文化實體為補充,鼓勵搞農村題材創作的作家和藝術家多下基層,深入農村,創作農民喜聞樂見的作品。最后要支持農民興辦演出團體和其他文化團體,引導城市文化機構到農村拓展服務。
(五)推動本地文化與外來文化整合。經常組織村企之間開展文化聯歡活動,讓農民用現代的眼光看待企業文化,讓企業用欣賞的眼光檢視農村文化。同時有計劃地組織在同一居住地本地農民與外來務工人員開展文化、體育交流,讓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包容,磨合出和諧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