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露 (安徽省博物館 安徽合肥 230000)
文化遺產,即指人類社會所承襲下來的前人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它可被分為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兩大部分。所謂“有形文化遺產”,是指那些看得見、摸得著,具有具體形態的文化遺產,又可分為小型可移動文化遺產(即通常我們所說的文物)和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兩大類。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10月17日頒布的《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公約》,可知無形文化遺產是“人們習得的過程,這些過程涉及他們知曉的和創造的知識、技能和創造力,涉及他們創造的產品,涉及資源、空間,以及與他們的持續發展有關的社會及自然關聯因素。這些過程使現存的社會具有繼承前代的觀念,對其文化特性有重要意義,并對保護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有重要意義。無形文化遺產包括口頭文化遺產、語言、表演藝術和節慶活動、宗教儀軌和社會活動、宇宙觀和知識體系、關于自然的信仰和活動。”
1974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第十一屆大會通過的章程,明確定義,博物館要對人類和人類環境的見證物進行搜集、保存、研究、傳播和展覽。現代博物館自產生以來,產生以來,博物館對有形文化遺產的搜集、保存所發揮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各國不僅在經濟上實現了一體化,同時各國的政治和社會文化,也都受到了不可避免的沖擊。發展中國家在引進西方先進科技和資金等經濟要素的同時,許多西方文化也鋪天蓋地地用來。這些文化像發達的西方經濟一樣具有強勢,撞擊著傳統的民族文化和傳統觀念。西方現代文化像西方商品一樣在這些傳統經濟國家中有了新的市場,而且不斷地在擴大市場。傳統文化開始受到威脅,一些本來就很脆弱的民間或民族文化,由于逐步失去市場,遭到淡化、冷漠、損毀以致消亡的危險,傳統民族文化在現代幾乎無立足之地。在世界范圍內,出現了文化一體化的現象,似乎所有的文化都將被歐美強勢文化所代替。這種現象引起了各國的重視,掀起了一股保護民族文化的熱潮。
時代的發展和文化遺產概念的延伸給博物館帶來了新的課題,博物館不能僅僅只是注重對有形文化遺產的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同樣也是人類和人類環境的見證,其很多內容屬于精神文化的范疇,具有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凝聚國民的重要作用。因此,博物館在無形文化遺產保護上也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而且,博物館在保護無形文化遺產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哪種形式的無形文化遺產都是與一定的有形文化遺產相聯系,都是通過有形文化遺產來表現的,二者互為表里。比如傳統手工技藝中的徽州三雕技藝,要通過各種精美的石雕、木雕、磚雕來表現,景德鎮的傳統制瓷工藝也離不開那些美輪美奐的景德鎮瓷器。博物館自產生以來,就致力于收藏、保護與研究人類及人類環境的見證物,博物館中收藏了大量的文物藏品,而這些文物藏品很多都是無形文化遺產的物質載體。長期以來,博物館在保護、研究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對無形文化遺產很少關注。在博物館今后的工作中,應該利用自己的優勢,注重將有形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與無形文化遺產結合起來,在保護有形文化遺產的同時,對其背后形成的文化因素以及其產生的過程等無形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這必將大大拓展博物館工作的思路,為其研究、展示、教育提供創新的依據。在這一點上,有些博物館已經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河南博物院曾與考古、音樂等方面的學者合作,對早在新石器時代出土的舞陽賈湖骨笛、以及東周時期的編鐘、石磬等進行研究,并最終復原了中原古樂。現在,河南博物院每天定點兩次由專業演員身著古裝,利用復制的古代樂器,向觀眾展示華夏古樂文化。使觀眾在看到古樂器實物的同時,還能聽到和看到演出,這樣觀眾就可以心感身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種嘗試可以說是將保護有形文化遺產與無形文化遺產很好地融會貫通起來,為博物館保護無形文化遺產方面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其次,我們保護無形文化遺產的目的,并僅僅只是將它記錄下來,關鍵的任務是將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展示給公眾,讓更多的人了解它、熱愛它。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非贏利性機構,它主要通過陳列展覽向公眾傳播知識,因此博物館在展示宣傳傳統文化方面具有自己的優勢。許多博物館紛紛利用自己這方面的優勢,積極向公眾宣傳無形文化遺產。2006年2月12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在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2010年10月,天津博物館舉行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會,這些展覽采取圖片與實物相結合的形式,有的還會請一些著名的藝人現場表演高超的技藝,吸引了很多公眾前來參觀,給公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博物館已經認識到自己在保護無形文化遺產方面的重要責任,一些致力于保護無形文化遺產的專門博物館建立起來。比如2003年11月中國昆曲博物館在蘇州正式對外開放。中國昆曲博物館以搶救、保護、傳承、弘揚古老的昆曲藝術為宗旨,收藏了大量與昆曲有關的文物、文獻資料和音像資料,系統地向觀眾展示了了昆曲產生發展的過程、昆曲的腳色行當和傳統服飾、昆曲的古老樂器、古典戲臺等,更難能可貴的是這里還會定期地舉辦原汁原味昆曲表演。一些省市比如山東、江西、甘肅等近年來也紛紛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致力于宣傳、展示本地區的無形文化遺產。
博物館無論是保護有形文化遺產或無形文化遺產,最終的意義是保護人類創造力的多樣性與文化上的全體形式,建構文化上的價值系統,并且提高大眾對社會文化發展的參與、關懷與自覺。博物館對無形文化遺產的重視,乃是博物館界由以物為本,走向以人為本去營運的橋梁。1
需要指出的是,博物館雖然在保護無形文化遺產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但是,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涉及的方面很廣,僅僅依靠博物館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無形文化遺產保護涉及到傳承人的保護等內容,這就需要政府發揮職能,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同時,還要注重發動公眾的力量,培養公眾保護文化遺產的觀念。這樣,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才能夠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注釋:
1.陳國寧.《博物館對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臺)《博物館簡訊》.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