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萌 (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廣東廣州 510006)
普通高等舞蹈專業教育,這一伴隨著教育大眾化進程成長的“顯性”的教育形態,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與高考學子的追捧,舞蹈“高考熱”持續升溫。然而,這種熱鬧非凡、繁榮極盛的外表下,卻潛伏著發展危機,對“舞蹈熱”現象必須作“冷思考”。由于舞蹈教育是一種復雜的教育形態和文化現象,對其進行常規的、單純的教育研究似乎流入俗套且不痛不癢。筆者倡導一種文化生態批評,即將普通高等舞蹈專業教育納入到大眾文化總格局中去考察,以謀求其與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的整體性和諧發展。[1]
21世紀,我國高校逐漸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軌。大眾高等教育增強了吸納受教育者的能力,滿足了廣大民眾受教育的愿望,激活了高等教育所固有的追求卓越的本性。
當代審美文化全面轉型,“唯藝術而藝術”的審美時代已成為歷史,藝術,逐漸成為平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常生活審美化”,是導致舞蹈教育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1.“多元”培養模式拓寬舞蹈教育領域
上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高等舞蹈教育尚屬“珍稀物種”。傳統培養模式是“以培養職業的高、精、尖的舞蹈演員為主要任務”[2]。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出現了對舞蹈文化的多元化需求,據藝術人才市場調查得知:
高雅文化需要舞蹈表演藝術家;群眾文化需要舞蹈專業管理干部;企業文化需要舞蹈職業輔導員;健身休閑文化需要職業舞蹈教練;旅游娛樂通俗文化需要舞蹈演員;商業文化需要舞蹈促銷員;藝術產業文化需要職業舞蹈經紀人。
以上證明了社會對舞蹈的需求是旺盛的,也是多層次的。舞蹈實用范圍的擴大,也就是對舞蹈教育領域的拓寬。于是,以“舞蹈作為目的的舞蹈教育”和以“舞蹈作為手段的舞蹈教育”同時并存,形成多元化的培養模式。普通高等院校抓住發展機遇,一方面“依據社會發展需要開拓新的學科和專業”,另一方面“在現有專業基礎上拓展新的專業方向”。[3]為社會培養急需的、大量的、邊緣的舞蹈及舞蹈關聯領域的復合性人才。
2.“多元”舞蹈生源促進招生規模
舞蹈人才市場的空前旺盛和明星夢的強烈誘惑,使大量的普通高中畢業生走上藝術高考的“陽光大道”,與來自藝術中專的畢業生“平分秋色”,形成舞蹈生源的多元性,普通高中畢業生已經逐漸成為普通高教舞蹈專業的主流生源。這一支強大的高考生力軍,直接刺激普通高校擴大專業舞蹈辦學規模的熱情,在“多方向”“多層次”的基礎上,增加了“多渠道”——公辦民助、民辦公助、獨資私營創辦高校專業,舞蹈教育的熱潮與日俱增。
“功利性追求”作為大眾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現在教育上,首先是“讀書改變命運的期待”的功利追求。隨著人類整體文明素質的提高和中國素質教育的加強,熱愛藝術的學生越來越多,他們期待發揮天賦,學好藝術,拓展人生的藝術發展空間;其次是“明星夢”的功利追求;第三是“曲線”進高校的功利追求。第四是學科整合、資源共享的功利追求;第五是以熱門專業創經濟效益的功利追求。前三者是社會對功利性的追求,后二者是學校對功利性的追求。種種“追求”對高校拓展渠道辦舞蹈專業教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可見,大眾教育是普通高教“舞蹈熱”的形成的背景和土壤,大眾文化也理當成為普通高等舞蹈專業教育“熱”的研究中的一個關鍵詞。
置于大眾文化生態中的普通高等專業舞蹈教育,目前究竟有著怎樣的生存狀態?從生態角度看,西方“發展”的概念原本包含了空間和時間的概念,而畸形“發展”的現代意義,卻過分強調其經濟技術的成分,僅用數量界定,忽視質量存在,如生態環境中存在空間和時間的質量,社會協助的質量,人文環境的質量及生命個體的質量等等[4]。 發展過速、過熱、過濫,出現了畸形的繁榮態勢,帶來種種危機
大眾文化始終處于“文化追求”和“功利追求”的沖突之中。而“功利”元素過量,抑止了精神層面的東西,引發道德危機。“功利性”表現在不同的群體、不同的層面:其一,教育決策群體追求教育“政績”而犧牲辦學質量:中學領導因追求高考升學率,慫恿教師“大躍進”式的生產速成舞蹈特長生;高校領導因追求所謂教育的大規模、大手筆、大綜合而盲目擴大招生計劃(西南某高校2005年僅投向北方某一個省的舞蹈招生計劃就是50人)。其二,教育實施群體追求個人利欲而降低選拔標準。其三,教育接受群體追求“讀書改變命運的期待”,不惜重金,以人格、金錢作為代價,實現自己的藝術高考夢。
盡管擴招后普通高等舞蹈教育進行了深入的改革,但目前教育質量危機仍另人堪憂。它不僅表現在舞蹈教育生源質量下降,更重要的是缺乏舞蹈學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和長遠眼光。
其一,部分高校仍未完全擺脫中專舞蹈教學模式,其整體教育體制仍是中專舞蹈學校的演變和延續。專業教育沒有形成“層次性”和“連續性”。[5]
其二,辦學方向不明確,課程的設置、研發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學校與學校之間、學科與學科之間,千篇一律的模式使學生學習盲目。人才培養雷同,如舞蹈、舞蹈編導、舞蹈教育、舞蹈史論之間,缺乏相對清晰的界限和特色,舞蹈教育課程體現不出新的創造,很難適應現代社會和現代學科的發展。[6]
其三,不能根據社會發展需要知識更新。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大多已具備相當的技術能力,進入大學,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技能的提高,而更多的是對藝術綜合素質的開拓與培養。只是精通舞蹈表演技術已經不能適應舞蹈應用化、舞蹈科技化等社會需求,舞蹈教育改革新思路的導入迫在眉睫。
1. 盲目貪大求全,導致個性貧乏。普通高等院校為了使“學科門類齊全”,不管是否具備舞蹈專業教育的辦學條件,盲目上馬,疲于忙碌奔命,受困于教學硬件、軟件不足的牽制,根本無暇顧及個性與創新研究。
2. 復制、模仿,失去創造和個性。在普通高等普通舞蹈專業教育中出現了一種可怕的“生態復制”現象,即“舞蹈非職業教育”復制“舞蹈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方法等等,這將是普通高等舞蹈教育走向死胡同的一個可怕的信號。筆者曾多次到有關高校的舞蹈系去觀摩畢業生的舞蹈作品展示晚會,遺憾的發現,學生作品驚人的相似,呈現的是如同一個模子復制出的“身體接觸”“碰撞”等技法,惟獨不見靈性的、具地域特色的、表達生命活力和火熱生活的作品。舞蹈教學應在課程設置、教學的理念、訓練價值的認識等方面根據社會的發展需求進行創新。
從生態角度反觀文化,文化作為一個豐富多樣、動態循環、有機互動的生態系統,需要互相供養、共同生存和發展的廣闊的空間。舞蹈藝術,同樣需要消費市場的“供養”。面對現代社會經濟和文化一體及人才市場的需求,作冷靜的分析,舞蹈人才市場存在很到的危機。第一,供大于求。全國藝術教育持續升溫,各種各類普通高校的舞蹈專業畢業生源源不斷地輸入市場,社會需求飽和,求業無門,“北飄”“南飄”的舞蹈生越來越多;第二,人才不“才”。學校課程設置的不合理和教學質量的下降,使學生學與用脫節,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導致人才不“才”而被拒之于市場門外;第三,市場配置失衡。舞蹈藝術人才就業無門,而人才市場情況如何呢?僅北京市中小學舞蹈教師的缺編率就達73%和71%。如果教師配置份額合理,舞蹈人才流失情況就會得到一定緩解。
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大眾化藝術教育——普通高等專業藝術教育實現跨越式進展的綠色通道,人們應該用教育生態理論干預舞蹈藝術教育前進的歷程。因此,生態重構就成為一種可能。但前提是符合客觀規律,符合生態發展的“綠化原理”。樹立生態理念,重構“綠色通道”,將是對“普通高等舞蹈專業教育”乃至“大眾教育”的一次積極而有意義的干預。筆者所言“綠色通道”有四種:
1.重構“自然通道”,維護生態承載力
“自然”,既包括舞蹈的自然客觀環境,也包括自然的舞蹈教育形態以及人的自然的精神狀態。普通高等舞蹈專業教育因發展過速、過快、過熱甚至過濫,出現了畸形繁榮的現象,這就違背了“自然”的規律,破壞了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意識”是生態學的核心理念,要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建構尊重自然的生態道德規范。 大眾文化始終處于文化追求和商業贏利的沖突之中,因而需要不斷進行內容和形式上的調整加快,造成從局部到整體、從區域到全國的拯救。發展大眾高等教育純粹“量”的增長具有“短時性”,真正的前景是“由其質的轉變來承載量的擴大”。
2.重構“平衡”通道,滿足教育生態養分需求
“平衡”,是生態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最簡潔的表述莫過于《老子》第七十七章所說的“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自然界總有一只“上帝之手”,當有一種生態因子數量過量,會由它使其減少,若相反,則會使其增多。教育生態也需要一只“手”或“一種力量”使其平衡。
(1)平衡“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嚴重失衡的現象。筆者呼吁扭轉舞蹈教育簡單化、表層化、外觀化,在確定技術指標的同時,注重增強人性內容和精神氣質成分。
(2)平衡“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嚴重失衡的現象。
(3)平衡“職業教育”與“非職業教育”嚴重失衡的現象。
(4)平衡“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嚴重失衡的現象。
3.重構“和諧”通道,開拓生態發展空間
“和諧”,是千古不變的美的定律。對于“普通高等舞蹈專業教育”而言,筆者強調:
其一,“普通”和“專業”這兩個關鍵詞形成一對矛盾,“普通”,一詞確證了自己的“舞蹈教育”身份,承擔的是以舞蹈為手段,服務突飛猛進的社會經濟建設、大眾化教育。而“專業”是指具有舞蹈藝術特質的教育方向,這二者的和諧決定了教育空間的無限。
其二,是“普通高等舞蹈專業教育”與其文化背景的生態和諧問題。舞蹈決定了該種教育的生存背景、表現形態、美學特征、社會功能以及教育品質。而“普通”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文化元素,準確的說,“普通高等舞蹈專業教育”不是職業舞蹈教育,對于“普通高等舞蹈專業教育”工作者來說,必須把“普通”作為重要的文化元素來考慮,必須處理好“大眾”元素與文化的關系。
4.重構“連環通道”,建設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
高等舞蹈教育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工程,即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通過連環不斷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從國家高層舞蹈藝術人才培養的宏觀決策的制定,到高校舞蹈藝術人才培養目標的明確、具體措施的實施,教學效果的評估,到社會舞蹈藝術人才市場調配和疏導,這個通道必須環環相扣,才能建設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保證“大眾化”的普通高等舞蹈專業教育健康發展。
[1]成慧芳.廣場文藝的生態批評[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 .2004.06.
[2]別敦榮.高等教育的大眾化[A].黃福濤.1990年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趨勢.日[C]廣島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開發中心.ReviewsinHigherEducation.No.81.2005(3).25)27.
[3]李煒、任芳.對高等舞蹈教育的現狀及發展的思考[J].藝術教育.
[4]李愛順.21世紀中國舞蹈教育與發展對策[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9.04.
[5]王國賓.專業舞蹈高等教育改革勢在必行[J].舞蹈. 2002.01.
[6]于碩.“發展”概念與跨文化生態[J].中國教師.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