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向軍(陜西漢中城固第五中學 陜西 漢中 723000)
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在不斷增強,這一切喜人的成果,無疑讓所有的中國人都為之驕傲,然而當我們深刻感受到了這股經濟洪流無處不在的時候,我們也許會感受到它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作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深地熱愛著這份工作,因為它寄托著家庭和社會的希望,所謂“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智則中國智”教書育人是我心之所系,然而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我深深地體會到了教育在變,在變得功利化。例如農村的留守孩子越來越多,中國古代就提出“老有所養,幼有所依”但現在許多農村父母迫于生計,遠走他鄉據調查發現農村許多孩子都是“寄養”,有些父母在外務工多年,甚至不請楚自己孩子就讀于哪一年級。或許就是因為疏于管理,缺乏親情而導致孩子冷漠、孤獨、自私。在此不可否認父母們加入到農民工的洪流中,為中國的GDP的增長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這與發展經濟是相一致的,可我國提出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科教興國的戰略;人才強國的戰略;自主創新的戰略。這一系列的戰略的提出都突出了教育的重要性。我不能認同中國的農民工富了自己卻窮了孩子的短視行為。假如我們只放眼今天的光艷而忽視或漠視未來,這必然會受到歷史的懲罰。所謂今日所得,他日必要加倍奉還。人人都說孩子思想單純的就像一張白紙,可今天我要告訴大家有些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在悄悄地談論家資,為什么?只能說明教育與經濟聯系起來了,是經濟在不斷影響著教育,讓教育變得越來越功利化。
教育的功能就是教化人,培育人,有人說教師很神圣,就將其喻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確,它能塑造人,能夠改變人,那么我們所進行的一系列的教育改革,究竟想培養、塑造出什么樣的人呢?經過深思后,我的回答是:拒絕功利,關注人本身。教育的對象是人,人不僅是個體之人,還是群體之人,社會之人,自然之人,人是有思想的,擁有高等智慧復雜情感的。那么,我們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提倡以人為本,培養學生正確的、良好的情感,在教育中多一些詩意,讓學生充分享受詩一樣的優美意境,引導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靜觀今天的教育會發現孩子的書包越來越沉,課業負擔越來越重,當在幼小的臉上掛起一幅沉重的鏡架時,至少己說明學習已無樂趣可言,仿佛那句“于教于樂”己成為神話,我們不要把學生當做知識灌輸的工具,不要把分數當成教育的唯一目的,讓學生老師如釋重負,輕裝上陣,那是何等的灑脫與快樂,假如讓師生充分地感受大自然可能會詩意大發,從筆尖流淌出千古佳句。可悲可嘆!今天的老師和學生很少有人會寫詩,這反映出今天的教育沒有喚醒學生的內心世界,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所受的教育越來越多,學生的想像幻想的空間和能力越來越小,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悲哀,當我們沒有了“奇思妙想”,我們或許就少了一些創新的能力,少了一些創新的產品,我們的科技會滯后,呼吁社會給教育更寬廣的空間,給學生更復雜的人生體驗吧,因為首先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人,如果沒有了感情的體驗,也許就會冷漠;沒有感受過憐憫,也許就不會有強烈的同情心;沒有畏懼,也許就會危害社會,不敬重法律;沒有友善,也許就會變得狹隘,自私,沒有對苦難的體驗,也許就不懂得珍惜,沒有憂患,或許就缺乏奮發精神。
總之,我認為教育應該俯仰萬象,體悟人生,張揚個性,啟迪心智,鑄造健全的人格,提升生命的價值,我們必須在教育中喚醒人性的覺醒,拒絕功利,關注人本身,這樣才能更好地塑造人。
近幾年來,接踵而至的災難在人們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一絲陰影。面對大自然,面對宇宙,人類是何等的渺小,生命是何等的脆弱。當我們在地震的廢墟中尋找生還者的時候,心中是多么的悲涼與恐懼。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轉瞬既過了。或許在這個時候我們才深刻地領悟到:“活著真好”。只要能夠在災難中活下來,就是一種幸運。時間一天天的過去,人們能否再次想起往昔的傷痛?新聞報道頻頻出現:“毒奶粉”“毒大米”“染色饅頭”“瘦肉精”“黑豆芽”……林林種種,所有的這些“杰作”,讓我們看著光鮮,吃著害怕,為什么?這些問題食品一次次地用鐵的事實證明了道德缺失,人心可怖,沒想到我們生活在經濟飛速發展時代,人們的行為是如此的瘋狂,如此的不記后果,我們在自然災難之后,都紛紛伸出援手,而在災難之后卻又人為地制造著災難。我反思著這種慌唐的舉動,與其救人,不如自救,建之誠信,善待生者,視他人之生命如自己的生命,視他人健康如自己健康該多好。
我常常在想那句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其中意義深刻。我們的教育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學校實行封閉式的教學,學生有老師的全天的呵護,然而家長對孩子關心了多少?尤其是農村的留守學生,或許在他們的印象中父母僅僅是電話那頭熟悉的聲音和新衣服、鈔票,幾年后當孩子長高了,用那近乎陌生的眼神看著自己的時候,父母們可曾感到一陳心酸?
佛說:“今天種下善因,他日必得善果。”那么我在此呼吁請停下那匆匆的腳步,用更多的時間關心下一代,因為他們是個學生,更是個孩子,需要父母的細心呵護和心靈的交流。
如果我們忽略對下一代的培養,而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追求物質財富上,勢必會助長人的貪欲。欲望是個無底洞,永無止境,那么人生的樂趣在哪里?我們辛苦賺錢,又大把花錢,匆忙之中,忽略了友情,親情,犧牲了太多的東西,換來的幸福在哪里?最近有報道稱兩位北大教師放棄了一切,收拾行囊,帶著孩子在深山中隱居十多年,尋找他們心目中的桃花源。他們追求內心靈明,近樸歸真,自得其樂,這是當今的陶淵明,令人實在感佩萬分。當然,在此我并非追崇他們,還是希望我們深刻反思,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
有人說我們處在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時代,不再象過去那樣缺衣少食,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會發現人們的精神領域出現了赤字,可以想象物質豐富與精神貧窮是多么的不協調。回顧新中國建立初的那段時光,人們精神飽滿,斗志昂揚,而如今恰恰相反,可見,物質的匱乏尚可忍受,而精神的貧窮空虛將后患無窮。民族的復興與強大,在于其整體的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例如,世博會召開,讓世界人看到了發展的中國騰飛的中國。但也有人質疑,中國能夠真正領先世界嗎?穿梭于世博園的各大展館中看到的是開放與進步,然而缺少一種人文環境,相信大家有同樣的感受——無論城市多漂亮,樓房多高,多現代,缺少人的文明,讓一切都為之黯然失色。假如人們拋卻真、善、美,毫無顧忌地去追求功利,將使我們人類變得無恥,甚至兇殘。
我在工作之余,常常閱讀一些中國古代的文化典籍,讀罷之后就會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書中所反映的都是一些做人的道理。比如現代教育中,通常會教學生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等多科目,而忽視了文史教育。既便是學習,許多都是老師研究試題,學生應付考試,不考的不學,學習為考試服務,而不是關注自身能力的培養,最終導致高分低能的學生很多,厭學的學生很多,學生學習無趣,空虛機械。而古代一些典籍于小事之中,講述大道理,循循善誘,在不知不覺中人們增長了見識,提高了認識,這也反映出了現代教育比古代教育更趨向功利化,讓學生在幼兒園中就開始做題,寫作業,過多的看重學習的效果,而忽視了人的健康成長的需要,也忽視了對做人的培養,仿佛十八般武藝全配套,而最基礎的東西卻被刪除掉了。翻閱啟蒙讀本《弟子規》,我就清晰地感受到了古代的教育是培養人健康的思想和規范的,讓學生從小就養成好習慣,并明確指出如何做才能是好的行為和習慣。于教于樂,從小事做起,在日常的行為中,就建立了一種標準。這些不是考試的內容,但卻是學生應該學習的,學生將會終生受益。
最后,但愿我們的教育能夠更多的人文關懷,人們更加單純,拒絕功利,去掉浮燥,還原人最本質的精神需求,弘揚真、善、美的健康情感,構建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