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佳(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廣東 廣州 510006)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日趨多元化,如何培養復合型人才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當代大學生,面對越來越沉重的競爭壓力,如何取得競爭優勢,這要求學生們不僅懂得自我調節,更要具備過硬的綜合素質。針對時代的要求,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從事學生藝術團管理的工作實際,就理工科大學的學生藝術團建設提出一點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眾所周知,越來越多的理工科大學開始轉變自己的辦學思路,各類學科全面發展,正逐步轉變為理工文法齊頭并進的綜合型大學。鑒于此,可以歸結為是時代的要求,也可以認為是大學在培養學生的思路得到了提高,把學生的綜合發展擺在了第一要位。當然,在改革和提高的過程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何解決好這些問題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很多學生反映,經歷了十一二年的寒窗苦讀,好不容易讀到了大學,可回頭一看,除了考試時候的一紙成績之外,很多人幾乎沒有接受過任何藝術方面的培養和教育。
在現階段的教育體制和大環境下,這種現象普遍存在,而且合理存在。為什么?巨大的升學壓力讓學生和家長都不得不繃緊神經,一心一意的去應付文化課的考試,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尤其是藝術素質的培養。相信很多學生在小時候都會有這樣一個概念,那就是“主科”和“副科”,大多數可以陶冶情操,培養高尚人格的藝術學科被劃分到了不受重視的“副科”里。進入大學之后,藝術團成為大學新生們接觸大學生活,體驗精彩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社團。本著服務大家,自我完善的原則,藝術團是向學生敞開大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藝術團不會拒絕任何一位想要邁進藝術殿堂的求知者,哪怕在此之前他們沒有任何的知識背景和積淀。
如何去解決上述問題,是讓通識教育授課老師困擾的一大難題。羅馬非一日建成,“短平快”式的藝術教育實施起來難度很大,畢竟從入門到通曉需要一個過程。不過如何去把這個過程把握的得當是授課老師們需要考慮的問題。筆者認為,一個好的藝術團,首先該是一個和諧統一的大家庭,聚集在這里的是一群有著共同愛好和理想的年輕人,當思維聚集碰出火花的時候,教育的效果能達到理想的境界。古語有云“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在藝術領域里同樣如此,對于沒有基礎和知識背景的同學來說,老師講授的僅僅是通俗易懂的常識性內容,在了解了大概要領之后,熟練就要靠自己的領悟和練習來保證了。在此過程之中,同學間的相互幫助與相互督促非常重要,和諧融洽的環境可以讓大家在輕松的氛圍中學會更好,領悟更快。
前面提到,學生藝術團的發展壯大有賴于培養越來越多熱愛藝術的學生,不論是有基礎的還是白丁。當然,藝術團的建設周期會比較長,因為從初學入門到登臺獻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長時間的磨合和訓練。那么,講到這里就不能不提到一個相關聯的概念,人員的流動性。
大學四年是人生中關鍵的轉型期,是從校園走向社會的一個過程。然而這個過程也要分為不同的階段來處理,大一初入大學,對藝術團有莫名的憧憬和向往;大二開始忙于專業課的學習;大三準備考研或者出國;大四則基本上是半個社會人的生活狀態了。因而,縱觀大學四年的生活,只有大一這一年是有時間和精力來投身到藝術團當中。但是,正像問題1當中所提到的,人員的培養需要一定的周期,也就是說在他們時間和精力充足的時候,往往不能夠擔負演出任務,這是一個比較明顯的矛盾所在。
中國體育界有個思想叫做“以賽代練”,筆者認為這個方法用于學生藝術團的建設同樣奏效。當新同學進入藝術團之后,可以有計劃的安排這些同學跟隨老團員排練,熟悉演出流程,分批隨團出演。剛開始的時候,安排新同學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這樣學生的自信心可以得到加強,同時也熟悉了藝術團的正常工作流程及演出安排。
大學藝術團是依托于學校的優勢師資,組織學生參與各種演出活動的機構,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是組成主體是大學教師和學生。不同于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老師,大學老師除去教學任務還有科研任務,因而如何去讓老師預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藝術團的教學和指導當中尤為重要。工科大學里,通識教育的比重本來就處于弱勢,在此情況下,校方應該采取一些激勵措施來鼓勵教師參與到藝術團建設中,比如說帶團演出的時間可以通過一些方式換算成課時,演出成績及輔導學生的成果計算到個人的年終績效當中,評選職稱的時候也要將藝術團的成效納入到考慮范圍當中。對于學生也是如此,正常的工科大學生學業負擔相當繁重,僅僅依靠興趣難以確保長時間堅持參與藝術團。考慮到用藝術素質分來抵用專業課學分有些不合適,那么可以采取一些靈活的方式把藝術團這邊的成績和學分換算到通識教育課里,不能說學生只拿一個學期的學分來服務四年。倘若這種機制能夠被采用,對于藝術團的長遠發展也是大為有利的,可以吸引更多有志于藝術團事業,有藝術發展潛力的學生長期的跟藝術團一起成長。
學校方面的撥款是大學生藝術團最主要的經費來源,可是學校的經費畢竟有限,不能滿足藝術團常態化的演出需要。簡單來說,帶團演出的交通費、食宿費等等,都是不小的支出。前文所提的“以賽代練”,也是需要經費支撐的,所以說藝術團的發展離不開經費的支持。
如何去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呢?解決這個問題也許不是很難,在當前商業經濟社會里,演出的需求量很大。但大學藝術團不是一個盈利性組織。因而,對于商業演出,需要嚴格甄別,不能為了金錢利益損失學校的聲譽,學生的前途。畢竟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藝術團的明天,學生更好的發展。
綜上所述,筆者多年從事學生藝術團建設,深刻感悟到學生藝術團的建設需要學校、老師和學生傾注更多的關注,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藝術團的成長見證了大學文化多元化的歷史進程。筆者相信,理工科大學學生藝術團的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