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鈺珠 (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河南新鄉 453007 )
大學是人生道路上一個重要的成長和求學階段,大學生是一個充滿激情、活力和夢想的年青群體。大學生思維能力強,知識層次較高,精力旺盛,富于幻想,情感豐富,自我意識強烈,同時,大學也是大學生形成成熟的世界觀和審美觀的重要階段。那么在大學階段通過何種途徑和方法培養大學生的美育素養,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審美觀,對其包括興趣、氣質、性格、能力等諸方面個性特征的形成與發展就顯得格外重要。下面我們分別從培養途徑和培養方法上做以論述。
大學是年青人學習和成長的重要階段,大學的人文學習氛圍和人際交往環境對大學生美育素養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大學生在校園環境中形成自己特有美育素養主要有以下四種途徑:
一、大學共修和專修的文學及藝術課程
大學文學課堂教學主要包括文學常識教育、文學作品欣賞等內容。學生通過對文學語言的學習與把握,認識文學藝術中的審美意識,進行自身的審美心理建構。文學的審美特征主要在于文學的情感性、形象的間接性、表現內容的豐富性等特點。大學生可以運用自己的想象來感知文學意境中的美學元素,認識現實世界中的美,用心感知人類最為美好的情感。文學作品中以生動的美去感染和激勵學生,用美的語言去激發學生,在真、善、美的體驗中形成對美的評價和創造能力,引導學生感受美、觀察美、追求美進而創造美。
大學藝術課堂主要包括音樂鑒賞、美術鑒賞等。高校的普修藝術教育主要是針對非美術專業的大學生而進行的基本藝術審美修養的教育。一般規律,藝術修養是在藝術審美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藝術修養的高低不僅影響到大學生內在美的培養與發展,同時也影響著其外在藝術表現力的發揮。藝術鑒賞課作為大學進行普修美育的重要學科之一,其藝術內容無論是形象地表現自然美景,典型地描繪社會生活,還是鮮明地刻畫人物性格,都可以使人大學生從作品的形象和色調上感受美,體驗到愉快或其他健康的情感,加深大學生對生活的認識,激發其對大學生活及今后人生的熱愛。
二、校園社團文化
校園社團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是豐富和活躍大學校園文化的一種客觀存在。它通過高校獨特的人文自然環境,將高校長久歷史和傳統積淀等轉化為大學校園中學生們共同的價值追求,影響著社團成員的價值觀、情感、信仰以及人格的形成和發展。通過參加與美學相關的社團及社團組織的各種文化活動,能很大程度上激發大學生對美的求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另外學校美術社團的建設,充分發揮美術社團的積極作用,活躍校園生活,豐富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美育學習氛圍,倡導學生自發成立一些有關美學文化的的社團,把學生興趣轉化為實踐的動力,引導學生認識美育,了解美育,培養其自主鑒賞能力和在生活中發現美的能力,讓社團成為學生接觸和學習美育的重要途徑。
三、網絡平臺及現代化的教學條件
網絡課程是網絡時代出現的一種新的教學資源。網絡課程是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利用存儲在服務器中的網頁形式呈現給使用者,支持學生自主式學習、協作式學習等先進的學習方法。網絡藝術教育課程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便捷的學習系統,只要有一臺電腦,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學校的藝術教育課程;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形象教育內容,利用網絡和現代科技優勢,可以使各種不同的藝術作品得到形象直觀的展現,各種古代珍品、音樂、戲劇等不同風格的藝術都能以虛擬的方式得到充分展現,因而網絡課程教學的審美化設計對學生的美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網絡的虛擬性和交互性使師生之間的關系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教育者與學習者的角色在交往中不斷轉化,大大促進了師生之間的和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網絡接收教師傳來的教學信息,并將反饋信息即時傳回給教師,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對他們的學習作進一步的指導,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欣賞美、認知美、感受美,通過美的熏陶,調節自身的情緒,增強自尊自信,完善人格。
培養大學生美育素養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教師的知識傳授和學生的自身學習
我們這里所指的知識講授是美學教育者通過口頭語言向受教育者傳授美學理論的教育方法,這是一種簡易且應用廣泛的理論教育法。教師通過在課堂上普及一般的審美教育,同時借用講解和圖示的方法給學生傳授美學基本理論知識和相關名作的欣賞。一方面引導學生認識美的起源、發展、本質、規律及認清審美對象的價值,學會在生活和學習中發現美,并掌握欣賞美和創造美的原則和基本方法;另一方面要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讓學生親身體驗客觀世界和人自身的美,對真善美和偽惡丑進行比較鑒別,予以正確評價。
在美育的學習和實踐中,要引導學生欣賞美,鑒別美,能找出不同美之間的差距和內涵,同時要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要求完善自我,找到適合自己的美育定位。學生對美的認識和體會總是感性的東西多一些,理性的東西少一些,因此,難免美丑不分、高下難辨。通過美的知識和理論的學習與傳授,加之自己的學習實踐,要從理性上幫助學生認識美的本質、規律、范疇、形態,了解各種藝術的基本常識,從而提高學生欣賞美的能力,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社會實踐體驗和環境熏陶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自身的美學社會實踐在大學生美育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生通過感受現實的審美生活,一方面可以使其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驗證已經學習掌握的美育知識和理論,有利美育理論教育的成果吸收;另一方面可以在實踐體驗中獲得新的感受,使個體的審美需要得到滿足和提高,促進學生身心的協調發展。
同時青年大學生思想活躍、情感豐富,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學基礎,多數學生身上具有詩人的品格和浪漫主義的氣質,其情感易被激發。生活環境本身就是他們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審美價值觀教育融入到他們熟悉的生活中,運用環境熏陶感染的方法對他們開展教育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社會、家庭和學校構成了學生生活的整個環境,對于大學生來說,校園是他們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具有校園特色的人文氛圍、校園精神和生活環境是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這對大學生美育素養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情感共鳴
藝術的本質在于交流,藝術是人類的一種公用語言。在美育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安排一些具有共同藝術愛好的人通過平等的交流方式在一起分享信息、觀念或行為技能,實現其學習心得的相互交流,提高其審美能力。審美教育是需要受教育者積極參與的一種特殊教育,受教育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程度直接影響美育的效果。而有研究表明,根據大學生生理、心理的特點,學生對朋輩交流的教育質量給予了較高的評價。這主要是由于朋輩交流營造的平等、尊重的氛圍,使學生擺脫了老師講授而形成的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并使自我意識受到某種程度的壓抑和控制的局面。因此,某種程度上說,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也是美育學習過程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基于交流者的平等身份,學生可以無所顧忌、暢所欲言,甚至大膽質疑,激烈爭論,在毫無保留的互動交流中解惑去疑,修正偏頗,堅定信念。同時,學生的交流由于交流的雙方具有大致相同的身份、背景,也更能產生情感的共鳴,達到互相的認同,結下深厚的友誼。這樣的交流有利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啟發性與愉悅性相結合的教學藝術,使整個教學過程既熱烈緊張又輕松自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與探究,使學生自己去領悟道理的意蘊。這樣的交流還可以使學生在交流中互通有無,豐富自己原有的認知體系,特別是在爭論中很容易產生思想火花的碰撞,發現新的理論視角和觀點,促使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啟發和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樣的方法不僅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還以組合和結隊的方式進行,能培養大學生們的團隊合作意識,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大學生美育教育對大學生自身修養的完善,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探索其美育教育的培養途徑和培養方法也十分有必要,當代大學生要在理論學習和自身實踐中認識美,發現美,從而在自己的生活中追求美,創造美!
[1]杜衛.美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仇春霖.大學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齊慧穎,任翠香.探討當代大學生美育教育的實施及意義[J].青年文學家,201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