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紅 (福建省福鼎市圖書館 福建福鼎 355200)
黨的十七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對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新要求。充分認識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體系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發展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努力建設文化強市的重要任務,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在新起點上實現富民強市的新跨越,具有重要意義。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發展好、維護好、實現好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當前,應該充分結合寧德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把加強社會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擺上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抓緊抓好社會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推動我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1.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試點產生影響。全市共有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試點單位3個,即蕉城區、古田縣、福鼎市圖書館。幾年來,結合“全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宣傳服務周活動”,我市組織試點單位蕉城圖書館到蕉北、鶴峰、崇文、三元等社區和駐軍部隊宣傳播放全國文化共享工程的優秀文化節目。福鼎市圖書館還積極到鄉鎮、社區、老干部活動中心和海軍部隊宣傳文化共享工程工作并組織放映相應的電影,得到了當地群眾的歡迎與支持。
2.農家書屋建設步伐加快。根據《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部署,組織對全市農村文化室、圖書室現狀進行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下發了文件,制定了工作實施方案,在全市確定30個村,進行“農家書屋”建設試點。同時,積極爭取市級財政的支持,下撥了20萬元資金作為試點專項補助經費。并通過組織舉辦全市村級文化場所建設流動研討會,總結試點工作經驗,專題研究試點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通過對10家省試點舉行掛牌儀式,推動“農家書屋”試點工作的開展。
3.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穩步推進。十一五期間,我市列入全省建設與改造的鄉鎮綜合文化站有70個,省里給每個站建設補助在25到30萬元不等。去年已完成建設任務18個。今年我市新建、擴建1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為加強對建設過程的監督管理,我們積極爭取與財政、計劃等部門聯合下發文件,要求以各地文化主管部門作為監管單位,建設資金建立專戶管理,在綜合文化站建設過程實施全程的監督,以保證專款專用和建設項目的如期完成。
1.推進文化發展意識不強。有的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推進文化跨越發展的意識不強,未能充分認識當今經濟的文化和文化的經濟化的大趨勢,無論在思想認識、發展觀念,還是在投入機制、領導保障機制上還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未能形成象抓工業、農業、旅游發展那樣抓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機制,尤其是推進文化跨越式發展的各種機制,如領導機制、投入機制、激勵機制等等都未能有效形成并發揮作用。
2.文化事業投入不足。目前,在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和地方投入力度上,對教育、衛生的投入有比較大的加強,而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卻沒有硬 性規定,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一是公共財政對公益性的文化事業的投入嚴重不足,導致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公共文化網絡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力度明顯不夠;二是發展文化產業亟需的資本金,由于投融資源渠道狹窄,幾乎難以從國家合法金融體系得到可持續的、規模化的投融資保障,導致發展文化產業獲取正常的資本資金無法得到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支持;三是一些地方只重經濟建設輕視文化建設,一些縣(市、區)和鄉(鎮、街道)幾乎把全部精力放到跑項目、跑資金上,農村文化建設列不上地方發展規劃,擠不上財政支出項目預算,原有的公益文化資產流失,陣地萎縮,隊伍不穩。
3.文化隊伍不穩。一是具有高級職稱的文化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嚴重不足;二是人才年齡結構老化;三是民間藝術人才隊伍萎縮;四是人才激勵機制不健全,一方面,人事制度與人才引進與作用發揮不相適應,另一方面,內部運行和分配制度不合理,制約了人才隊伍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五是一些文化站文化專干兼職較多,不能專心從事地方文化工作,文化專干調動頻繁,工作連續性差。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這些地方的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開展。
1.加大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優先安排重點文化建設項目。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市發展改革、財政等部門重點支持寧德博物館新館、寧德影劇院、寧德圖書館等建設工程。各地也要加大對重點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項目的投入。切實保障實施重大公共文化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市財政對經濟欠發達縣每縣補助15萬元,對其他縣(市、區)級支中心實行以獎代補,各縣(市、區)要落實其余所需資金。鄉鎮綜合文化站和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工程:除了省發展改革委、省文化廳要制定鄉鎮文化站建設專項規劃,所需資金由省專項補助一部分外,市本級和各縣(市、區) 要配套資金、自籌等多渠道解決。農家書屋建設工程:場所建設原則上整合利用現有資源,結合農村基層組織活動場所和村文化大院建設統籌規劃和實施,所需資金以市、縣(市、區)兩級財政為主安排,并爭取省財政給予資助。
2.確保文化事業經費穩定增長。對政府興辦的公益性文化單位,包括圖書館、藝術館、文化館、展覽館、書畫院、博物館、革命紀念館等,各級財政要確保人員經費和業務活動經費,逐步增加經費投入,支持其不斷發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市級文物保護專項經費穩定遞增,主要用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保護和維修、文物保護科技項目、文物保護利用示范項目、重點博物館的文物庫房維修和陳列展覽精品項目(不包括重要文物考古挖掘)。縣(市、區)財政也要相應核撥文物保護經費。利用文物設施和文物保護單位開展旅游項目的旅游單位,其門票收入按照“收支兩條線”規定全額繳入財政專戶,其中每年安排一定的資金專項用于本景區文物的維修保護。
3.加強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著力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人員老化、人才短缺的問題,按照政治強、業務精、素質高、作風正的要求,努力建設一支適應新形勢下文化發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①加強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認真學習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建設文化強市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專業水平,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踐中經受鍛煉、增長才干、服務人民。②加大業務技能培訓力度。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培養培訓和繼續教育制度,以基層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為重點,整合資源、完善機制、創新內容、擴大規模,構建多層次、多渠道、多門類的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培養培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