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肖紅 (惠安縣螺城鎮人民政府 福建惠安縣 362100)
閩南文化是閩南人民看待事物的態度、處理事情的方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物質精神結果。閩南文化是由中原文化、本土文化和海洋文化經過千百年的碰撞、交匯、融洽后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有多元文化內容的文化。它既有本土文化的特色,也有中原文化的基因和海洋文化的性格。它對本地區的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社會文明的推進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開展對閩南文化的研究,是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的。
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閩南人的思維方式、性格特征、心理狀態、方言、民俗、民間信仰、民間藝術、民間工藝等,都呈現出顯著的區域文化特色。泉州是閩南文化的核心地帶,是閩南文化最重要的發祥地,因此,弘揚閩南文化大有可為。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把自己的身份定位在“歷史文化”上,并不會與建設現代化城市相悖。泉州應該有這樣的度量,也應該有這樣的膽量。曾幾何時,閩南文化與海派文化、京派文化、齊魯文化、嶺南文化、荊楚文化以及客家文化、閩北文化等一起都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閩南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就泉州而言,既是我國第一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東端的起點,有很多全國少見的國家級歷史文物。閩南的民風古樸,南音更是被譽為中華文化的“活化石”。于是,在古老而又神奇的泉州大地上,海絲文化、服飾文化、古遺址文化、建筑文化、雕刻文化、石文化、墓葬文化、美食文化、方言文化等等都是構成閩南文化的重要品牌,同時也是打造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砝碼。
泉州獨特的閩南文化,千百年來,在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上支持著泉州。但是,我們絕不能忘卻上世紀那個荒唐年代對閩南文化(其他文化也一樣)的摧殘,閃爍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光芒的寶物被斥為“封資修”,失去了有效的保護,有的甚至遭受滅頂之災。現在,當我們在廢墟上重塑昔日的經典,到處呼吁搶救的時候,我們才幡然醒悟到,閩南文化之根植在我們的心中真的是很深的。那種種文明成果,的確跟我們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緣。在大力推進文明建設的今天,我們不應該也不能夠丟掉閩南文化這一張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名片。
我們知道,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人們的主觀世界也得到改造,社會的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得到發展,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現為教育、科學、文化知識的發達和人們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
精神文明建設是需要傳承和發展的,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教育、科學、文化知識的發達以及人們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都必須建立在前人創造的文明成果之上。這就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寶貴資源。閩南文化形成久遠,積淀沉厚,內涵豐富,弘揚閩南文化,對推進泉州地區精神文明建設大有裨益。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都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精神文明,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泉州地區也不例外。創建文明城市、文明縣城、文明村、文明窗口、文明社區等活動如浪涌至,激活著七百萬泉州人的心。本土上沉積多年的茶文化、瓷文化,石文化、漁文化、服飾文化等如巖漿一樣噴薄而出,構成了一條條民俗風景線,有力地推動著本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惠安縣崇武鎮就是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雙豐收的典型之一。在創建文明城鎮的整個過程中,崇武是一個特別的小鎮,建城六百多年來,她的歷史、自然、人文都閃爍著別樣的光華,中原文化的注入、海洋文化的移植,使崇武本土的閩越文化因為多元而豐富和生動起來。到過崇武的人都會驚訝,一個只有七萬人口的小鎮,除了創造七十億年產值,而且還擁有一支由6名省級作協會員、14名市級作協會員領銜的文學創作隊伍,連同攝影、美術、書法、音樂、民間文學等門類,這支文藝隊伍更是龐大,而且還有國家級會員。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崇武先后辦了《崇武文學》和《海韻》二份純文學刊物,這在全國都是少見的。所以,謝冕教授說:“在海濱的風沙和貧瘠之中,如同這里花一樣開放的女性那樣,這里開著文學藝術的花朵。一切也如同這里的環境和氛圍,如同這里的自然和人,崇武的精神之花同樣是:愈是艱難,便愈是美艷。”
崇武的精神之花之所以能如此美艷,就是得益于對閩南文化這一寶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崇武作為閩南人類學研究基地,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倍受關注,近二十年來,人類學專家已有《崇武研究》、《崇武大乍村研究》等十多本專著問世。本地人類學研究工作者也編寫出《崇武石文化》、《天風海濤話崇武》等書,多層面地展示了崇武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淀,為全面協調推進文明建設作出了貢獻。崇武同時也是我省鎮級較早參與三套民間文學集成編纂的地方,《崇武鎮民間故事集成》(附有諺語、歌謠)也成了專家研究崇武的寶貴資料。長久以來,這些優秀的民間文學使崇武人認識自己的辦量、權利和精神財富,激勵著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為造福人生、造福后代而堅韌奮斗的意志。
崇武鎮就是依靠對閩南文化的開發和利用,在大力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也走在泉州鄉鎮的前列。泉州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現場會在崇武鎮召開,這就是一個明證。勿庸置疑,閩南文化是地方精神文明建設的寶貴資源。
我們要大力推進泉州地方精神文明建設,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科教興市,堅持先進文化,堅持弘揚主旋律,進而提高全民素質,提供智力支持,發展地方特色文化,營造加快發展的精神動力。閩南文化恰恰在地方精神文明建設中可以起到正催化劑的作用。
在農村(包括社區)中,優秀的閩南文化可以溝通階層關系,透明鄰里感情,化解社會矛盾。夜幕里,休閑地,三五成群,或弄管,或撥弦,一曲南音,其樂融融。像這樣的場景,在泉州地面上是隨處可見的。惠安縣獨辟蹊徑,自1990年起,每年農歷七月都舉辦“芳草之夏”戲劇調演活動,時歷一個月,用閩南人喜聞樂見的梨園、高甲、木偶等劇種來吸引觀眾,大大地壓住了 “普渡”之風。連續舉辦十九屆的“芳草之夏”,給農村(包括社區)帶來的是先進的地域文化和雄渾的精神動力。人們追求和享受的是積極向上的文化食品,社會上的歪風邪氣也日漸見少,“三德”教育,有的放矢。
在學校里,先進的地域文化也愈來愈得到青少年的青睞,地方歷史、自然、人文知識也堂而皇之地走入課堂,已不再“猶抱琵琶半遮面”。經過多方努力,作為中華文化“活化石”的南音也成為一些學校學生的必修課,泉州師院還設立南音本科專業,這對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是大有益處的再者,先進的閩南文化也在校園里得到弘揚,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的發展,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占領了重要的位置,青少年的心靈自然日見純潔,文明程度也日見提高。
在企業里,浸透閩南文化的企業文化更是得到企業主的重視。一句“愛拼才會贏”所凸現的閩南人的海洋性格更為彰顯。過去的晉江、石獅這些經濟發達地區,往往被人戲謔為“文化的沙漠”,可現在,“沙漠”不見了,隨之而業的是“文化的綠洲”。企業主為了打響企業的品牌,無不吮吸閩南文化的精華,道德觀念和人文意識成為企業打造品牌的兩大主要元素。幾年來,文化精品屢見不鮮,營造出閩南地區特有的“綠洲效應”。以“祖國萬歲,惠泉長流”支撐自己精神世界的惠泉人,近年也在其北廠打出“生態旅游工業園區”的新招,充分利用當地民間傳說和故事的催化作用,融文化于企業,讓人在品賞閩南文化的同時也品賞到富有文化特質的啤酒,同樣,人們在物質享受中又多了精神享受。
除了上述之外,泉州地區的很多社會層面也在建設精神文明的進程中重視閩南文化的催化作業,這里就不再贅語。
閩南文化的特質和作用已在泉州地區引起高度的重視,隨著《中華閩南文化》網站的開通,隨著中國文化周暨海上絲綢之路泉州文化節赴阿拉伯國家展覽……隨著第五屆泉州旅游節的成功舉辦,隨著“泉州十八景”走上郵票,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在泉州地方精神文明建設中,閩南文化的影響是不可等閑視之的。
我們期待著,閩南文化在泉州地方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