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杰 方美清 (湖南工業大學 湖南株洲 412007)
混凝土,一般由水泥、沙子、石子等骨料和水構成,經過澆筑、養護、固化后形成的堅硬固體。根據其原料成分、合成比例等的不同會形成各種樣式的視覺效果。混凝土一次澆注成型,直接采用自然表面效果作為飾面,平整光滑、色澤均勻、棱角分明?;炷梁翢o遮掩、低調樸素的風格,使它自成一派,流露出真實、自然、樸實無華的視覺印象,顯得天然與莊重。
混凝土是綠色建筑材料的代表:不需要額外裝飾,舍去了涂料、飾面等化工產品,并且一次成型,不剔鑿修補、不抹灰,減少了大量建筑垃圾,有利于環境的維護;消除了諸多質量通病:避免了抹灰開裂、空鼓甚至脫落的質量隱患,減輕了結構施工的漏漿、樓板裂縫等質量通病;促使工程建設的質量管理進一步提升:施工時,不能有剔鑿修補的空間,每一道工序都至關重要,由此迫使施工單位加強施工過程的控制,使結構施工的質量管理工作得到全面提升;降低工程總造價:混凝土的施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因其最終不用抹灰、吊頂、裝飾面層,從而減少了維保費用,最終降低了工程總造價。
混凝土最初融入到建筑中是以一種結構材料形式出現的,其特點是抗壓性能好、可塑性強,較為適合大規模工業化預制,如教堂、學校、工廠等。但它也有缺陷,例如相對脆、抗拉性能差,不利于延展和懸挑,直到有鋼筋的融入后,它的抗拉性能才得到了明顯的提升。鋼和混凝土的結合產生了鋼筋混凝土,鋼提升了混凝土受拉的能力,混凝土則彌補了鋼不耐火的缺陷,鋼和混凝土的結合在建筑材料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早在公元前120年,羅馬人就使用混凝土建造了跨度達43.3m的萬神廟。古羅馬的地域上多火山,火山灰是天然的混凝土素材,火山灰拌上碎石骨料凝固后非常堅固,并且易于開采和加工,因為使用混凝土并不用很深奧的建筑技術及昂貴的建筑成本。萬神廟采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施工只使用了少量有技能的支模工匠,運輸幾乎是囊中取物,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鹕交冶旧硐鄬Ρ容^輕質,加上輕質骨料,結構自重大大降低,其承載力超乎了人們想象,古羅馬人就是利用混凝土材料建造了這樣一座輝煌的建筑。在萬神廟身上,我們或許看到了智慧,或許看到了力量,或許看到了純凈,這就是混凝土“素面朝天”的藝術特點,使得萬神廟外貌具有樸實無華、自然沉穩的韻味,與生俱來帶給我們的感知就是厚重與清雅,是一些現代建筑材料(如玻璃幕墻)無法效仿和比擬的。材料本身所擁有的粗糙感、細膩感、溫暖感、冷漠感給人帶來大自然對比的微妙,于是古羅馬人情不自禁地對自然表達出謝意(混凝土建筑——萬神廟的產生),這樣的空間在今天還是令我們感動。
而在近代,普遍認為混凝土的質地比較粗糙、低級,因此不為公眾所接受,殊不知真正的高級正是“黑白灰”的經典搭配,愈是簡單顯得愈是高級。如建筑師柯布西耶等人,就是從單調色彩的混凝土中看到了力量,突兀的形體加上粗礪的質感,反而使建筑渾然有力,形成了粗野主義一派,英國的國家大劇院即為此類建筑之代表。
在新建筑材料“百花爭艷”的今天,許多建筑迷戀潮流前沿,意在使建筑“別具一格”,在建筑建成的時候殊不知此建筑與周邊環境搭調竟如此的牽強。新材料的頻繁使用,讓我們覺得又是一件世俗作品,沒有完全考慮到建筑本身的含義、用途及大眾認同度。一味地追求潮流,只會喪失已有材料的挖掘機會,盲目跟風亦會造成人們視覺及心理的疲倦。
為此,在新材料不斷涌現的現時代,我們應該再來審視混凝土,著手挖掘更多關于它的潛質?!扒逅鲕饺亍薄炷?,高貴的樸素,高級的灰調,高雅的藝術來表達我自己對混凝土這種建筑材料的情感吧。
[1]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裝飾應用材料與信息研究所,材料悟語 裝飾材料應用與表現力挖掘[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建筑設計的材料語言,褚智勇 [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