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濤
城市雕塑與城市環境的和諧共生
姜濤
社會不斷發展,城市建設品位不斷上升,城市雕塑的建設也變得甚為重要。城市雕塑無疑就像城市的一扇窗口,通過它可以觸摸整座城市,感受其文明和精彩。城市雕塑建設成功與否直接影響這座城市的整體形象和品位。而城市雕塑必須很好地與環境相融合,既不能顯得孤立,與環境不協調,又不能喧賓奪主,破壞城市景觀的整體效果。因此如何把握好城市雕塑與城市環境之間的關系,就是我們需要解決和思考的問題。
第一,城市雕塑與城市歷史文化環境的和諧。城市雕塑從產生的時候起,就是一種文化形態,是一種既與物質生產有密切聯系,又超越衣食住行等物質文化形態的精神文化。古今中外的優秀城市雕塑藝術都不是單純的欣賞品,而是與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宗教或其他意識形態以及風俗習慣有密切聯系的一種文化形態。如王宮、廟堂、神殿或園林、墓室里的雕塑品,莫不是如此。自然生態中的生物多樣化隱喻了城市的歷史文化、藝術風格的多樣化,就像不同緯度應有不同種植物一樣,不同城市因文化、歷史不同,也應有不同風格的城市雕塑。城市公共空間雕塑應與城市的整個環境、歷史、文脈對話,給市民提供一個彰顯公共意志、維系都市情感、融匯多元文化、營造和諧民主的精神空間。如今許多城市雕塑風格上的趨一性和盲目模仿、追趕潮流,是一種文化上的生態破壞現象。因此,在城市建設中必須對雕塑區域文脈進行全面的解構,才能使城市空間文化意義的積淀通過雕塑的藝術語言充分表達出來。雕塑以其靜止的形象和賦予歷史性的主題隱含著空間場所的文化意義。在城市空間中,雕塑具有信息傳達、文化溝通、精神同構三個層面的功能,雕塑的藝術價值與環境價值的有機結合,需要主體(觀賞者)的參與,環境與雕塑植根于人類活動的城市空間場所,以人為中介,實現兩者之間的對話,讓雕塑與環境共生的空間外化為一種文化語境,體現出城市空間的場所精神和象征意境。優秀的城市雕塑設計應突出城市的個性,升華為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把握環境整體美,對注重民族特色所反映的精神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尋求更多的藝術美與深刻的文化內涵。
第二,城市雕塑與人文環境的和諧。城市公共空間雕塑作為城市公共藝術,它的創作從根本上是一種社會行為,其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導向,不斷滿足都市人的生理心理和情感文化的需要。作為城市雕塑的審美主體的人,既是物質主體又是精神主體。現代城市人面臨著嚴重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多方面的生態失衡。人類創造的遠離自然的城市人工環境,對自己生理、心理產生了很多負面影響。同時,激烈的社會競爭簡化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物欲文化嚴重侵擾了人的健康心態,使人迷失了精神家園,人不能夠全面發展,處于一種精神生態失衡狀態。生態觀是以人的生態過程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狀態為參照,體現人與自然的生命關系和生命共感的價值觀,它以主體的參與性和人對自然的依存關系為前提,以及把主體與環境客體的有機整體概念納入了生態系統觀念中,認為主體客體的生命存在是和諧共生、相互交融的。生態觀的原則包括多元共生、以人為本、人性化、整體性、節能節材、自然化等原則。城市文明包括都市生態文明,這是后現代建設性文化觀念。都市生態文明的生態觀會很大程度地潛在影響城市公共空間雕塑的創作和審美,引導雕塑家的創作思維和設計原則。縱觀世界上美麗的都市,藝術皆已融入整個生活環境的設施中,令人賞心悅目。眾所周知,環境能改變人類原有的特性,不同的環境空間使人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都市中生活的人們渴望自然環境的洗滌,卻擺脫不了城市中的嘈雜喧囂及呆板的水泥、金屬。人和自然環境嚴重疏離,人們的心靈活動越來越狹窄。人們探索著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并存的合理性,并由此產生環境藝術。環境藝術和城市雕塑都是在歷史發展中由都市文化積累而逐漸形成并不斷發展的藝術形式。城市作為物質的巨大載體,它運用具體的形象為人們提供一種生存的空間環境,并在精神上長久地影響著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每一個人。
第三,城市雕塑與城市自然環境的和諧。城市雕塑作為一種環境藝術,涉及到建筑、園林、道路、廣場等各方面因素。隨著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城市規模及密度不斷加大,改善生活環境,擴大公共活動空間,提高大眾文化素養、生活品位,成了人們迫切的精神需求。城市環境和城市雕塑作為都市文化的重要內容,引起當今人們的關心和重視。城市雕塑需要城市環境,而環境也同樣需要城市雕塑,環境與雕塑是一對不可分隔的藝術,一個平常的環境因為有了雕塑而產生無限的藝術魅力。然而,如果一件與環境不相適合的雕塑,便會糟蹋環境。雕塑置于室外就必然與日影、天光、地景、建筑等發生關系,并受其制約,所以雕塑作品與環境協調,使作品作用于環境,并使環境成為作品的組成部分,從而共生出新的景觀,這是需要有敏銳的眼光和對整體的判斷力。首先,要注意作品與場景的適應性。不同的場景,需要有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背景去承載。紀念性雕塑莊嚴、肅穆,通常使用大理石材質,并具有建筑性和宏偉性。其次,還要注重雕塑與建筑物之間形成關聯性,雕塑風格和建筑風格相協調適應。一般來說,現代建筑前的雕塑要具有現代感,而古典建筑前的雕塑要與之相匹配。再者,要注意借景構成的關系,即借助環境和景物來豐富作品的表現力。最后,要注意心理誘導的作用。雕像的大小、形體和置放的位置與底座的高低,均具有不同的心理誘導作用。如美國的自由女神像,就以高底座和高大仰視的作品,易使人產生崇高感。低底座的平視作品,則會令人感到親切,如羅丹的雕塑作品《加萊義民》就平放于地面,使加萊人民們感到英雄就在他們中間。雕塑與環境的關系還表現在雕塑的色彩冷暖關系、靜態與動態的關系上,要研究多種角度如仰視、俯視,近距離、遠距離的視覺感應。用總環境確定局部的規劃與設計,處理好“天、地、人渾然一體的和諧的城市雕塑與環境的關系。只有這樣,雕塑矗立在城市環境之中,才能使藝術與環境之間形成互動關系,孕育出清新的視覺空間,顯示出雕塑與環境結合所放射出的其他的藝術無法替代的獨特的藝術魅力,才能創造一種真正屬于現實的環境文化。
由上可知,雕塑概念的演繹是隨著雕塑與景觀相融合而逐漸發展的過程。城市景觀環境中的雕塑必須講究環境藝術,如果創作者不懂空間安排、空間轉換,其作品就無法達到理想水平。雕塑與繪畫不同,雕塑本身并不創造一個整體環境,藝術家必須從環境藝術角度加以考慮,懂得利用各種環境要素,協調作品內在氣氛與外在環境的關系,讓觀賞者能以充分的心理準備接受雕塑,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把握雕塑在景觀環境中的定位,努力創作出優秀的城市雕塑藝術品,從而充分展現整座城市的魅力。
[1]俞孔堅.景觀的含義——Meanings of Landscapes[J].時代建筑,2002,(1).
[2]翁劍青.城市公共藝術——一種與公眾社會互動的藝術及其文化的闡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3]翁劍青.公共藝術的觀念與趨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溫洋.公共雕塑[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5]藺寶鋼,陳雪華.城市雕塑藝術的成型與制作[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姜濤,西安建筑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