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畫
龍紋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王姝畫
“龍”是一個產生于心物之間,游移于造型之間的神物。在遠古時代,由于不能科學地、本質地認識自然界,先民們認為它是一種“超自然力”,主宰著整個物質世界和人的命運,它既有形又無形,往往附著在某些物體身上或自然現象中,這是一種神秘的自然觀,源于人們對自然天象與物象的觀察。中國最早的一部字書《說文》釋龍:“龍,鱗蠱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1]當人們自身無法改變生存困境時,為了在超自然力的庇護下更好地生存,便把希望寄托于假想中的神通廣大之物,隨之便產生了原始信仰與崇拜。由此,龍與生俱來便被賦予了一種超越自然的神性而被加以崇拜。因此,中國的龍,是遠古先民們創造的臆想中的靈物,是一種觀念性的產物,是一種具有人文特征的龍[2]。
隨著悠悠歲月的流轉,龍的文化和形式越來越豐富,在幾千年的文化積淀中,龍紋形態也隨著年代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龍角和形體。原始社會的龍只不過是人面蛇身的動物;經過上千年的演變,到唐宋時期,龍紋的形象已臻完善。龍身結構分明,意態豐滿。宋朝郭若虛在總結歷代畫龍經驗后指出,畫龍要掌握“三亭九似”。九似是指: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三亭是指脖亭、腰亭、尾亭。龍的形象綜合了許多動物的局部形象特征,并在脖、腰、尾三處予以強調,創造出充滿活力,形神兼備的龍;元明清三代龍的造型雖有自己的特點,但沒有重大改變。元代時,頭較小,接蛇形的龍。元以前的龍其足多為三爪,也有前足為三爪后足為四爪的。元代規定五爪為龍,四爪為蟒。元代和明初龍紋,上唇拉長向上翻翹。明萬歷帝后,龍的上下唇均拉長,作戲珠狀,身粗壯,蒼勁有力。清初龍紋較明秀細致,有力量感,富麗而有威嚴之氣。龍紋在演變的過程中逐漸豐富了觀念和形態,一直到清代后期才真正確立了龍所代表的至高無上的地位。末代皇帝傅儀的龍袍、朝袍中的龍紋,其形態為坐龍、正龍、升龍[3]。
到了現代,國內外一些服裝設計師運用各種表現技法將這些形態作為一種視覺符號潛移默化地運用到服裝設計中。由于龍并非某一具體物象,而是某種特定觀念賴以寄托之形骸,因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用什么形象來更好地表述龍的觀念,成了龍形演變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它的藝術生命力所在。
隨著現代面料、縫紉技術的發展,龍紋在現代服裝中的應用更加現代和實用,體現時尚魅力。圖案裝飾手法多樣化,刺繡、織錦、印染等技藝配合運用,盡顯中式元素的工藝美感。
(一)刺繡
刺繡又名“針繡”、“扎花”,是用繡針引彩線,按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刺繡完全是手工和技巧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服裝上的龍紋多以彩線、金線、銀線、孔雀羽、珍珠等繡織而成細致精美的龍紋,其表現方式有十字繡、平金繡、打子繡、緝線繡等,使現代刺繡突破了傳統刺繡的平面格局,其層次分明立體感強。具有龍紋刺繡的服裝顯得華麗而高貴,既突顯了濃郁的“東方情調”,又不失時尚氣息。在第53屆世界小姐大賽中,作為東道國的代表,中國小姐(MISS CHINA)關琦身著中國設計師設計的“中國紅”禮服,手工刺繡的龍紋圖案躍然其上,栩栩如生。用傳統工藝金線刺繡的龍紋,向人們展現了典型的東方情調[4]。
(二)織錦
“錦”是我國傳統高級多彩提花絲織物,其織造工藝繁復,產品質地堅實,花紋美觀,工藝精湛,用料講究。
當前,用織錦龍紋設計制作的“唐裝”像浪濤一樣沖擊著我國服裝界,掀起了一陣陣民族服裝熱。分析織錦“唐裝”流行的原因有兩個,第一,織錦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精神深深地扎根于民眾心底,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穿著織錦唐裝既顯示充滿自豪感的民族精神,又顯示民族的團結、富足和祥和;第二,織錦紋樣配色與服裝款式巧妙的結合迎合了消費者獵奇心理的需求。在2003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由南京云錦為主持人提供的制作精美的龍紋禮服,展現了極度奢艷亮麗的中國風情,向全國人們傳達著吉祥喜慶的意味,充分證明了織錦龍紋在國民心中的重要位置。
(三)印、染
隨著消費者、零售商和服裝公司對于獨特設計的需求不斷增加,圖案的表現形式變得越來越重要。數碼印花技術已取代了古代復雜的三大印花技藝蠟纈(蠟染)、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與以往的印花工藝相比,這種印花技藝印制的龍紋圖案在當今的服裝市場上更普遍、更流行。其工藝既省時又成本消耗低,圖案紋路清晰,操作方便,而且仍不失中華民族的韻味。數碼印花技術與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相結合,極大地豐富了圖案的設計創作形式,拓寬了紡織品創作范疇以及人們的視覺領域,產生了全新的圖案造型風格,在實現面料的個性化設計的同時傳遞出現代的時尚氣息,將實用性和審美性緊密結合在一起,迎合了消費者的審美需求。是印花技術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2002年1月在北京舉行的“數碼織品藝術——靈感與超越”激動人心的中國東西部詮釋(Inspirational Chinese signs East and West Interpretations)藝術展,它是以中國傳統的龍紋圖案為原形的數碼印花圖案設計與展示。
(一)東西方服裝設計師使龍紋在高級時裝中應用
隨著世界經濟和科技飛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強調服裝體現個性的、民族的和傳統的特色,強調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強調設計文化的混合型和開放型。中國文化日益受到世界的關注,代表東方文化的服裝設計登上了世界時裝的舞臺。
作為龍的傳人,中國的服裝設計師們對于龍紋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許多設計師的作品中都出現了龍紋的身影。在第六屆“兄弟杯”服裝設計大賽中獲得金獎的作品就運用了龍紋圖案。細小的龍紋被刺繡、印染在裙身上,龍的模樣憨態可拘,裙子的一側又用龍紋纏繞,以突出女性的曲線美。這種造型增添了作品的東方神秘色彩,又因為龍紋形態的可愛稚樸,使厚重與輕靈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構思極為巧妙;香港著名服裝設計師協會十大杰出衣著人士之一的張天愛也極為喜歡運用龍紋設計時尚服裝。在她的設計中,龍紋常常盤旋回轉,輔以線條的疏密與色彩的瑰麗,創造出一種獨有的華麗之感,為時尚增添了獨特的表現形式;臺灣的一些服裝設計師也常常在他們的服裝設計中展現龍紋樣。龍紋常常纏繞在服裝的腰間、胸前、裙沿或袖口。然而旗袍專家楊成貴曾用帶有龍紋圖案的面料制作旗袍,龍紋與絲綢面料相結合,渲染出一種“古老的中國”、“神秘的東方”等主題[5]。這些服裝設計中的龍紋平面裝飾性極強,中國的圖案裝飾強調平面的格局、完整的形象,圖案本身除了要求美觀醒目外,還擔負著闡述道理、意義的作用,有較強指征涵義[6]。
龍紋作為一種中國文化的表征,除了東方的、本土的服裝設計師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關注以外,也受到眾多外國服裝設計師的認同,引起了他們極大的興趣與關注,掀起了時尚領域的“中國風”。以中國吉祥的龍紋圖案作為靈感來源,創作出各種風格的服裝藝術作品,表現了濃郁的“東方情調”。他們的設計常常突破中國設計師的采用平面龍紋圖案的裝飾模式,追求一種動感、三維效果,他們更關注于一種裝飾的形式美,指征意義相對較少。在他們的作品中,龍的造型別有一番風味。
<1),且各件產品是否為不合格品相互獨立.
歐洲服裝設計師湯姆·福特(Tom Ford)運用奢華的中國風為他在YSL的日子畫下完美的句點。在2004年秋冬Yves Saint Laurent Rive Gauche(非洲風情路)時裝秀展中,龍紋作為中國傳統吉祥紋樣,用提花、織錦、刺繡等各種表現技巧,展現極度奢艷亮麗的中國風情。在禮服系列中,當最后一襲象征著帝王般豪氣的黃袍珠繡禮服登場,即獲得滿堂喝彩!這件類似龍袍的禮服,龍紋圖案形態上運用了正龍,風格上既運用了中國元素,又摻雜了西方傳統的審美情趣。昔日中國帝王身上象征著權威的龍紋此刻在模特玲瓏浮突的身體上盤旋,彰顯著貴族的氣息,吉祥而霸氣[5];若伯特·凱瓦利(Roberto Cavalla)則在皮革上通身刺繡金色龍紋,形為中國龍紋中的“行龍”,金色的平金繡加以紅色的點綴,在黑色皮革的襯托下神圣而充滿魅力。這些作品體現了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
在當今高級時裝的設計中,富有民族特色的龍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東西方設計師的作品中。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表現更多的是吉祥、喜慶的意味。設計師們運用的龍紋常常是從歷代服裝上汲取靈感。因此,龍紋在他們的高級時裝中顯得富貴、華麗、霸氣,表現出新的時尚韻味。
(二)龍紋在成衣中的應用
不可否認,龍紋式樣面臨著現代社會無情的挑戰,曾經“有意味”的形式逐漸淪為純粹的裝飾之美。使龍紋服飾完美地融入時尚,充滿東方魅力。成衣化的生產,使得龍紋進入尋常百姓家。許多服裝以龍紋的圖案紋樣、工藝手法、色彩搭配等作為創意的出發點,紛紛推出帶有濃郁中國民族風格的成衣。鑒于成衣生產的特點,昔日做工精細的龍紋在服裝中的應用變得相對簡潔,降低了操作的技術難度,提高了質量穩定性,對龍紋傳統表現技藝繼承的同時結合現代技術加以改進。創新和發展,讓龍紋成衣從T臺走向人們的日常生活。
龍紋在成衣中的表現形式更是灑脫隨意、形式不拘一格。有的結合服裝的材質,在服飾的局部作彩繡裝飾;有的采用與服裝同色刺繡龍紋圖案,內斂而富有東方特色;有的應用蠟染工藝表現龍紋的粗獷感覺;還有的以手繪龍紋棉布衫的前胸、后背,或者是牛仔褲的側縫,帥氣而時髦。將有著厚重文化底蘊的紋樣與休閑輕松甚至略帶嬉皮的款式融合在一起,體現了現代人挑戰傳統而又不完全摒棄傳統,同時渴望輕松自由的心態。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如今服裝設計中的龍紋裝飾,充滿了靈性與深層內涵,融合了傳統精髓又具有時代精神,達到了人與服裝之間內在精神的統一。成為了人們可普遍應用的裝飾圖案,始終保持鮮明的民族個性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在張揚個性的今天,龍紋作為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一顆明珠,以新的面貌帶著中國的歷史文化行遍天下。民族的才是自己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1]周汛,高春明.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
[2]陳綬祥.中國的龍[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7.
[3]馬艷波,張雨,勾愛玲.服裝設計中的龍紋裝飾[J].鄭州輕工業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8).
[4]范強.刺繡與現代服飾[J].絲綢,2005,(7).
[5]袁杰英.20世紀中國服裝設計師的足跡[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6]袁仄.中國服裝史[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
王姝畫,河南科技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