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歆 (安徽省蕪湖市文化館培訓考級部 安徽蕪湖 241000)
群眾文化與主流文化一道相融共存,共同致力于文化發展的先進性和科學性。與主流文化相比,群眾文化具群眾基礎的廣泛性、文化享有的民主性、獨特的文化傳遞性、溫和的文化制衡性、強烈的文化傳承性等特征。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物質生活的日益增長,人們對文化生活需求和文化活動要求也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要是不斷進步、不斷發展的。物質生活豐富之后,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僅僅是停留在聽、看、感覺的層面,僅僅是當當觀眾已不能適應現代群眾文化發展需要。更多的是參與其間,身臨其境,想的多了、排的多了、演的多了、感受多了,群眾文化生活也就豐富起來了。群眾文化生活豐富起來,人們對文化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隨之提高。群眾參與文化活動,不單是為活動而活動,而是有目的、有選擇、有興趣地參加符合自身需要的群眾文化活動,旨在休閑娛樂、怡情勵志、強身健體。那么要如何做好群眾文化工作,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呢?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要有較過硬的思想覺悟和政治素質,要當好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踐行者,要熱愛本職工作,甘受寂寞,苦專業務,不能整天無所是事,得過且過,碌碌無為。
二要有一定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吹打彈唱琴棋書畫,不說樣樣精通,起碼要做到不外行,最好做到一專多能;文化藝術、體育比賽規則等有關業務知識要略知一二,不懂就要虛心向行家學習,并在工作中學習,不斷提高完善自己,有了較強的業務知識,組織群眾文化活動就有說服力和感召力。此外,還要具備一定的傳統文化修養,要善于搜集傳統文化遺存和非物質文化保護,追尋一個地方歷史文化底蘊,并積極為當地打造傳統文化品牌。
三要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群眾文化活動是廣大群眾參與的活動,有廠礦、企業、學校等方方面面的單位,組織發動、多方面協調是開展群文活動前期必須所做的工作,每次群眾文化活動的舉辦成功與否,與組織協調的結果是分不開的。因此,群文工作者在開展活動后要不斷總結和吸取經驗,開拓工作思路,多想點子和辦法,組織活動才會井然有序、有條不紊。
沒有革命的理論,便沒有革命的運動。舊的群眾文化體制適應過去的計劃經濟基礎,這種經濟基礎忽視甚至排斥商品經濟運行規律。我國的文化館(站)原是適應計劃經濟建立起來的,其管理模式是計劃經濟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有許多優勢和特點,但是,這種管理模式有一種很大的主觀隨意性,它既可按群眾文化運動發展規律辦事,又可不按群眾文化規律辦事。因此,它的主觀能動性很強而又主觀隨意性很強,我們可以在一個早上興辦起許許多多的文化館(站),又可以在某一個晚上讓這些興辦起來的文化館(站)偃旗息鼓,“門前冷落鞍馬稀”。因此,這些興辦的文化館 (站)是運動的產物,是扶持的產物,沒有投入,沒有扶持,它一天也生存不下去,更談不上發展。如果不增強文化館 (站)的生存能力和造血功能,如果不注意群眾文化由單純的社會效益向綜合效益轉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形勢下,就難以健康發展群眾文化活動。因此,要創新體制,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從而發展群眾文化。
有效的管理,會產生良好的效益與成績,基層群眾文化也不例外。近幾年來,我館在群眾文化的“軟硬”件建設方面形成了一套機制,工作運行中收益彼佳。
1.突出抓好了館辦公樓、群眾文化廣場、文化一條街各種藝術培訓中心等硬件設施建設。
2.加強基層文化館(站)、社區、村級管理的群眾文化藝術團體及個人的業務輔導,并對其開展文化活動進行指導,以便形成整體,產生戰斗力。
3.全力去提高館內業務人員的專業技能。俗話說:“沒有金剛鉆,怎攬磁器活。”這就要求業務人員要有較過硬的專業技能,為此,館內多次實施“走出去”學習,參加書法、美術、歌詠、戲劇、曲藝、詩歌等專業的培訓,提高服務群眾文化的技藝水平,基本上要求做到“本專業精、鄰專業會、跨專業懂”。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群眾文化工作職能的回歸,群眾文化工作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公共文化體系中占有突出地位,發揮顯要作用。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構建公共服務體系的任務,要求建立覆蓋全社會的,保障廣大群眾能夠方便、就近參與和享受文化的公共服務體系。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群眾文化工作就是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體工作。群眾文化工作較其他文化工作具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愉悅生活、陶冶情操、溝通關系、提升品位上有不可替代性。為公眾提供公共文化產品是群眾文化工作的目的,群眾文化工作是公益性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公益性文化事業主要由政府來辦,是一種職能的回歸。因此,文化館(站)應義不容辭地充分行使自身職權,履行好自身職責,發揮好自身職能。
文化館(站)是開展社會宣傳教育,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組織輔導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綜合性文化事業單位和活動場所。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合理地運用各種文化藝術手段,組織群眾寓教于樂。積極、主動開展文化陣地活動,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多渠道、全方位輔導、培訓群眾文化系統在職干部及業務骨干,為國家和社會培育人才。精心組織、輔導和研究群眾文藝創作,認真開展群眾性文藝創作活動。積極開展以文補文和多種經營活動,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搜集、整理、保護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建立健全群眾文化藝術檔案。
廣場文化在群眾文化工作中有著重要作用。廣場文化的迅速興起與發展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究其原因,一是城市建設為廣場文化的興起提供了物質條件;二是城市形象的評判標準由單純看經濟發展程度,轉向注重城市文化內涵和市民素質;三是人們對娛樂和休閑等更高層次的需求日益旺盛;四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日益提高,為廣場文化的興盛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和動力。廣場文化作為公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有效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在內容上,注重雅俗共賞,提升內涵建設;在形式上,注重融會貫通,吸收利用各門類的藝術特長;在舉辦時間上,堅持定期和不定期相結合,政府組織和群眾自發參與相結合。那么,如何形成廣場文化活動多方參與格局呢?一是建立一支由文藝骨干組成的廣場文化活動指導隊伍,負責策劃活動方案,把關活動內容,指導活動開展;二是充分利用社區、學校、企業及共建單位資源,積極拓展社會力量參與途徑;三是加強對廣場文化的管理與示范,推行項目化管理,實行專業化運行,通過技術手段、設備改進,提升群眾文化活動的檔次;四是加強宣傳力度,增添廣場文化的感召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