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鸝 (桐城市文化館 安徽桐城 231400)
文化館是推進群眾文化事業健康發展、豐富城鄉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主要載體,是構建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文化館在文化建設中,需要進一步強化自己的服務功能。強化自己的服務功能,實際上就是強化社會公益公能,就是文化館如何面向社會搞好服務。我們要把文化館的服務工作納入正常軌道,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大無償服務力度,包括服務的面和服務的量,從服務內容到服務形式和服務手段都要兼顧,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為大眾所接受,為大眾所享用原則,堅持向基層和社區傾斜的原則,強化樹立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和責任意識,按基本設施、基本隊伍、基本內容、基本形式的要求,構建六種機制,即文化場館服務機制、文化服務隊伍機制、多元化文化發展機制、文藝精品創作服務機制、市民素質提升服務機制。具體說來,首先要加強文化設施建設,構建社會文化場館服務機制;其次,實施“人才興文”戰略,創建文化服務隊伍機制;第三,改變思想觀念,逐步把政府辦文化向經營文化轉化;第四,適應多層次需要,創建多元化文化發展機制;第五,健全三級網絡建設,搭建優質高效的大文化服務管理平臺。
文化館在小康文化建設中,需要進一步強化自己的服務功能。強化自己的服務功能,實際上就是強化社會公益公能,就是文化館如何面向社會搞好服務。提高服務質量,文化館要做到主動出擊,上門服務,及時反饋信息。無論辦班輔導、活動策劃、還是展示演出,送戲下鄉,都力求精益求精,真正體現文化館的整體實力、良好素質和服務水準,進一步提高和擴大文化館在社會的地位和影響。
要全面構建和諧社會,文化館目前應該抓好以下幾件具體工作。1)加強學習,更新觀念。長期以來文化人學習業務較主動,學習理論的積極性相對不夠。文化館是弘揚先進文化的排頭兵,學習“十七大”精神,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我們最主要的工作職責。2)抓好文藝創作,多出優秀的精品力作。3)創新我們的活動。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對于藝術來說,創新是藝術的生命。沒有創新,我們的藝術就沒有活力;沒有創新,我們的活動就缺少對群眾的吸引力。因此我們在以后的各項活動中,必須充分考慮群眾的需求,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文體活動,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
如前所述,文化館的職能特征決定它是政府設立的專門從事藝術教育的機構,因而它在內部機構上設置有文藝輔導部、文藝創作部、美術攝影部等并擁有文學、音樂、美術、舞蹈、戲劇、曲藝等方面的專門藝術人才。因此,作為以文化藝術為載體的文化館,它為全民審美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和資源優勢。
1.設備、設施上。文化館是由國家設立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因而擁有較為齊全完備的各種群眾文化娛樂活動設備、設施,為文化館職能作用的發揮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條件。
2.活動內容上。群眾文化在內涵上具有包羅萬象的豐富性與廣泛性,而群眾藝術活動則主要指文學、戲劇、音樂、繪畫、舞蹈藝術以及其他的群眾性業余藝術創作的藝術表演。
3.機構設置(隊伍設置)上。群眾文化活動內容的豐富性使得文化館內部機構設置幾乎涉足到文學藝術各個門類,從而使文化館集中薈萃了一大批優秀的文藝專業人才,而他們都具有熱愛群眾文化事業,并甘愿為藝術事業奉獻的精神。
文化館上述這些機構設置和人才隊伍建設,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有利于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從而實現全民審美教育,提高人民群眾的綜合文化素質。
文化館在實現全民審美教育目的的過程,也是它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發揮主導功能作用的過程。這是因為文化館是國辦公益性事業單位的性質決定的,它的一切工作與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理應體現“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二為”)和發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宗旨。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正是一種發展藝術和科學的方法,它的基本點就是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在人民內部發揚社會主義藝術民主和學術民主。文化館只有堅持“二為”方向,才能正確把握群眾文化的方向;只有堅持“雙百”方針,才能營造良好的民主環境氛圍,促進文化藝術的蓬勃發展繁榮。
文化館、站與群眾文化之間,長期“扮演”著“中介”的角色。先進文化、城市文化、現代文化的滲透與影響,上級宣傳、文化部門的指導,政府有關文化政策的落實,都離不開文化館、站在兩者之間所起的“橋梁”與“紐帶”作用。然而,由于受諸多條件制約,文化館、站的主動性發揮不夠,很多時候僅僅起著“上傳下達”的功能。文化館、站應該改變這種“被動”工作的局面,強化職能,及時轉型,擔負起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
主體職能的分離。前期的文化館,特別是縣級文化館,其主體職能包括三個方面,稱之為“文、博、圖三館合一”。大部分“三館合一”的文化館從上世紀80年代后職能逐步分離,分設圖書館、博物館或文管所,文化館的主體職能則集中于群眾文化工作。
傳承職能的擴大。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歷來是文化館的工作職能,近年來所進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搜集、整理、保護工作,證明了文化館傳承職能的擴大。
服務職能的拓展。文化館主體工作的運作過程和主體功能的實現過程,更多體現的是服務性。由于政府對文化建設投入不斷加大,文化館的設施設備也在不斷地更新、升級。通過這些現代化技術設備的應用,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活動水平,也為社會需求提供了方便、高質的服務,極大提升了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的綜合能力。
可見,文化館作為基礎性的公共文化機構,主要職能和定位包括: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滿足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承擔一定的社會教育功能,組織和引導反映主流文化精神的公共文化活動;整理和保護民間文化遺產。應該指出的是,文化館的職能和定位都十分清晰,但必須強化其公共服務性特質,通過強化服務功能,來確定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準確位置。當前,隨著政府職能的轉化,服務型政府的建設,除了不斷爭取加大對文化館等公共文化事業的投入外,最緊迫的應該是根據公共文化的需求和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職能、定位,建立科學的公共文化發展指標體系、公共文化事業考核及監督體系,并利用社會各種資源,進行公共文化建設主體多元化的探索。
總之,“群眾”二字是文化館的定位坐標。作為群眾文化職能機構的文化館,不能脫離“組織、輔導、創作、培訓、搜集、整理、保護”這個永恒的主題,只有這樣,文化館才能真正是當地群眾的文化館,才能擔當普及群眾文化藝術,提高群眾文化藝術審美水平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