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桂英 (九臺市文化館 吉林九臺 130500)
九郊新州社區是2008年6月經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決定,批準成立的。它承載著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愁的歷史使命。經過我們的深入走訪了解到:社區內共有住戶、業主和非農業戶1629戶,其中,新立村回遷戶420戶,總人口4887人。非農業戶760戶,人口2280人。社區居民的生活環境變了,生活習慣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宣傳思想、文化建設工作原有的工作方式、基本陣地尚未完全適應這種變化。社區文化工作到底如何做?做什么?怎么做?仍然普遍存在困惑。為了進一步明確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機制,我們深入社區進行調研,感到當前開展社區文化建設工作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
當前,社區文化工作剛剛開展,存在薄弱環節與空白點,對于各個群體的特點,開展工作:一是外來人口。新州社區地處城鄉結合部,社區人口結構較為多元化,原來的新立村農民占一部分,外來人口的數量為常住人口的一倍以上,雖然電視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多喜愛收看娛樂性節目,新聞類、普法類節目少人問津,群眾接觸到的文化建設方式較單一。二是新經濟組織從業人員。全街有工商業戶50余個大、小企業,真正能發揮文化教育功能的企業幾乎沒有。三是社區老年人。到底該通過什么渠道讓他們“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該怎樣組織老年人開展活動,并不是很明確。社區文化建設工作如果延伸不到這三個社會最基層的群體,就難以實現“三貼近”。
調研走訪中我們發現,現有的文化建設方式、載體與群眾的接受力之間有差距。盡管社區成立了閱覽室、文化活動中心及開展各類文藝活動,但參加活動群眾只有新立村的老年人們,其它的人參加很少。這雖然與群眾的文化素質有關,但更主要的還是由于文化建設沒有搭準群眾的脈絡,手段保守,形式單調。群眾的年齡結構、文化層次、興趣愛好不同,客觀上要求建設方式、載體更加靈活多樣。這樣,才會提高文化活動工作影響力。
1.培養群眾主動參與的意識。我們建立的領導干部聯系基層社區制度,與社區群眾直接交流,改變以往單一的輔導講座式的文化宣講,讓宣講人員與群眾坐在一起,面對面交流,組織討論,一定程度上,使群眾能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理解與體會,直接得以解疑釋惑,更具說服力。
2.抓載體創新文化建設方式。把文化建設溶入到思想道德建設中,在開展文化建設的同時提高社區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社區開展文化工作要考慮受眾群體,在形式上要具有親合力,發揮多種載體作用。一是開展文明社區創建活動。社區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場所,也是對居民進行思想教育、參加文體活動的主要陣地。在創建文明社區上,主要抓的工作是:一是抓德育、抓教育。以提高市民素質、改善人際關系、增進鄰里團結、養成文明風尚為目的,針對新形勢下群眾思想活動的新特點、新變化,積極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為此我們開展了創建“文明社區、文明戶、文明樓”和“五好黨員、五好婆媳、五好居民、五好干部”的“三文明四五好”評選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我們利用廣播,大型宣傳欄橫幅標語和各種會議,大張旗鼓的進行宣傳教育,達到了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去年年底我們評出十星文明戶100戶,文明屯1個,文明村組3個。評造出五好黨員25名,五好婆媳30對,五好村民40名,五好干部5名并進行了公開的表彰。二是抓共建、抓共享。社區工作具有突出的社會化特征,需要轄區內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居民群眾和社會中介組織等各種力量的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駐共享,實現文化、體育、科技、法律“四進社區”。要通過為社區添設施、為居民辦實事等多種辦法,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性,使他們在參與中受到教育、得到實惠。三是抓重點、抓難點。就是從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抓起,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集中力量,突破重點、難點,解決主要矛盾,形成濃厚的工作氛圍,從而帶動面上工作的開展。二是利用原有的農民夜校,對居民進行政治思想教和科技培訓。幾年來,我們充分發揮了農民夜校的作用。目前,農民夜校已投資4萬多元,購置了農業技術書籍2500冊,購置了電腦、打字機、復印機、傳真機、VCD影碟機和29英寸彩色電視機,新購置了60多套桌椅。每年,我們對農民都行進三次以上的集中培訓,開展學文化,學技術,學法律等基礎知識,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全面促進了居民素質的提高。三是開展了文體活動,陶冶了村民情操。我們充分發揮了新立村老年協會的作用,建設了9個門球場地,門球隊員達120多人。同時,我們還組建了60余人的文藝演出隊,配備了道具、音響、服裝等設備,組織老年人將各時期的宣傳內容編成文藝節目,茶余飯后在社區內演出,成為文化建設工作的一支“主力軍”。每到節假日演出隊和居民同歡樂,還經常參加省市、各鄉鎮舉辦的文藝演出,多次受到表彰獎勵。近四年來連續舉辦了“臺灣大學生聯誼”活動,通過文藝演出的機會宣傳祖國的變化、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變化、廣大農民素質的變化,演出的形式吸引了社區男女老少的參加,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門球隊除了在本村開展活動外,還經常參加國家、省市舉辦的各種比賽,多次獲獎。四是加強了環境整治工作。隨著農村建設的逐步深入,我們加大了整治社區周圍的“臟亂差”現象。加強新住宅區的管理,我們成立了30人的保潔隊伍,購置了保潔車。實行了衛生統一打掃,垃圾集中處理,達到了村民住宅區,綠化美化和亮化,保護了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從未發生污染糾紛和污染事故。
新州社區內出現許多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行業、不同人群,他們的關注點、接受點不盡相同。因此,社區文化建設工作要提高針對性與有效性,亟須改變“大水漫灌”式的宣傳,學會分層次,針對不同領域,不同對象,側重不同的宣傳內容,“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當前不僅要加大正面宣傳的份量,更應該注意方式方法。現在的正面宣傳之所以沒有起到預期的社會效果,主要原因是缺乏好的典型。傳統的典型,離百姓太遠,群眾認為學不來;而“高大全”式的典型,又沒有生命力,群眾認為不太真實。為此我們發現、總結自己身邊的典型故事、典型人物,用身邊的典型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會更讓人信服。為此在宣傳典型上我們選取了我們身邊的人和事:如吳家店村的劉鵬軍、聶家村的郭守恩等,此外,我們的社區就在新立村內。新立村是朝鮮族民俗村,人多地少,他們不甘貧窮,敢闖敢干,由初期的探親訪友方式,憑著語言相通的優勢,走出國門,去韓國打工,發展到現在的有組織、有合同、有法律保護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勞務輸出產業。截止到目前,全村在國外打工的就有1100多人,每年勞務收入可達600萬美元,僅此一項該村人均增收3000元,提前進入了小康。通過宣傳這些鼓勵居民積極創業,勞動致富。
抓好黨員干部隊伍建設。黨員干部隊伍建設,是抓好社區文化建設工作的的骨干力量,只有充分發揮他們的先鋒模范作用,才能使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一是加強了社區“兩委”班子政治思想建設,堅持了班子成員的政治、政策、法規的學習,每季度召開一次民生生活會對照工作實際,查找存在問題,制定整改措施,通過“學、查、改”使班子成員樹立了心為民想,事為民辦,利為民謀,福為民造的思想理念,在群眾中樹立了較好的形象。二是建立了黨團組織,落實了各項規章制度,并堅持經常開展活動,如“一幫一”的扶貧活動、“一推雙帶”和“三諾一通”及各項有益的活動,都發揮了較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