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菊 王婷瑩 (.樂山師范學院 四川樂山 64000;.蘭州城市學院 甘肅蘭州 730000)
生態環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簡稱生境,是指各種生態因子綜合起來,影響某種事物的個體、種群或某個群落的生態環境。教育的生態環境與教育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二者之間存在著協同進化的關系。所謂教育的生態環境是指“以教育為中心,對教育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起著制約和調控作用的n維空間和多元的環境系統。”1
音樂教育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可從以下維度進行劃分:
1.以音樂教育為中心,結合外部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組成單個的或復合的音樂教育生態系統。
2.就某一學校、某一教育層次或類型為中軸所構成的音樂教育系統,它反映了音樂教育體系內部的相互關系。在以學校為維度進行劃分的生態環境,可分為校內生態環境和校外生態環境。校內生態環境主要指學校內對音樂教育的發展起著制約和影響作用的人、物等各項資源。主要包括學生、教師、校長、學校制度、學校文化、課程設置等。校外的生態環境包括教育機構、教育政策、教育法規、教育制度、教育管理與社會環境等。
3.以音樂教育個體的發展為主線,研究外部環境。包括音樂教育的自然、社會和精神因素組成的系統,還要研究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等內在的環境因素。外部環境主要是指對音樂教育個體發展產生直接影響作用的生態環境,主要包括: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價值環境等。
4.以環境的主客觀為維度,可以分為音樂教育發展的客觀生態環境和主觀生態環境。音樂教育發展的客觀生態環境往往是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互相滲透交織、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相互結合、融通的復合生態環境。它包括:(1)自然環境:對教育來說,好的校園環境能夠在展示自然撲朔迷離的色彩的同時,起到教育人、造就人的作用。美好、凈化的環境,對學生的德、智、體、美的健康發展都起到了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音樂教育作為處在自然社會中的一種教育形式,就必然會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2)社會環境:是人類特有的生活環境,它包括政治、經濟、學校、家庭、校外教育機構等環境。(3)教育的規范環境(精神環境和價值環境):它是人類在社會群體生活中所形成和特有的態度、氣質、觀念和風氣等。
音樂教育發展的主觀生態環境是指,音樂教育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教育特點的教育思想、教學方式等。它由自身學科的特點所決定。主觀環境在受到客觀環境的變化和發展的影響時,會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特點制定和產生符合自己學科發展的方向。
總之,音樂教育生態系統是一個與整個系統要素相互進行交換的結果,其發展狀態是與整體環境相協調的。
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使人們對客觀環境內涵的認識不斷深化,對單一環境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很難讓我們對音樂教育的環境有全面的了解和認識。音樂教育在其發展過程中,往往受到多種環境因素的影響。音樂教育的客觀環境往往是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相互滲透交織、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相互結合和融通的復合生態環境。音樂教育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是指以音樂教育為中心,對音樂教育生態系統發展起著制約和調控作用的各種條件的總和。按照上述分析,以環境為維度,音樂教育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以下分別從這三方面對音樂教育生態環境進行分析。
1.自然環境:包括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作為音樂教育生態系統發展的自然環境主要是指學校的校園環境。學校是一種人工生態環境,是社會大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小的生態系統。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有意識的思想活動,學校教育的產生,又反映了一定歷史階段社會發展的水平。學校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有各種生態背景,學校本身又有各種各樣的生態因素。學校環境包括學校的地理位置、學校建筑、學校布局、學校綠化等。學校的建筑也富有教育的作用,不同的校園物理環境將會對教育生態個體中的教師和學生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優美的環境熏陶了教師和學生的情操、陶冶和凈化了師生的心靈,對教師和學生個體生態子系統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子系統的發展也必將影響音樂教育系統的整體有序的持續發展。
2.社會環境:是人類特有的生活環境。音樂教育發展的社會環境主要包括家庭環境、政治、經濟環境等。(1)家庭環境:家庭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是個人生活的中心。家長對音樂教育重視程度的加深,是家庭音樂教育發展的原動力,它極大地促進了家庭音樂教育的發展、促進了整個社會音樂教育的發展。(2)政治環境:音樂教育的政治環境主要指對音樂教育發展產生影響的教育政策和法規等。教育政策是教育的大環境,教育法規的正確政策導向,能夠為音樂教育的平穩與和諧發展提供有力的外部環境保障。(3)經濟環境:經濟為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基礎教育改革的大力推進,對基礎教育的物質投入也逐漸加大,音樂教育生態系統的物質環境日益完善。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的不均衡,音樂教育的物質環境也因此而有很大的差異。如發達地區的音樂教育的物質環境明顯好于中西部邊遠地區。促進音樂教育的持續發展,首先必須合理分配教育投資的比例。資金比例要和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量的分配成比例,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良好的物質環境是音樂教育持續發展的基礎。
3.規范環境:規范環境為人類社會所獨有,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系中逐步形成的。2它包括文化、藝術、科學、哲學、社會風氣等。音樂教育最主要的規范環境是文化。教育要在文化生境中發展,它受到文化環境中多種生態因素的影響。音樂教育文化環境受到國家、民族的影響,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因此音樂教育中教育目標的確立、結構的建構必須“注意到文化傳統和特性、生活習俗和思維方式”3等因素的影響。另外科學技術、現代信息載體、民族性、倫理、道德、哲學等都是音樂教育生態規范環境中的一部分。現代信息載體(現代技術設備)的運用,增加了教育的功能,減少了教學和教育的困難,它有助于形成科技知識、培訓科學思路、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
注釋:
1.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浙江: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2.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浙江: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3.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浙江: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1]李博.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浙江: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