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艷紅 (赤峰市喀喇沁旗蒙古族實驗小學 內蒙古赤峰 024400)
良好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幼兒健康心理品質的塑造和形成,有利于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與完善,有利于幼兒社會性適應的建立。交往是幼兒接觸社會、踏入社會、了解社會的途徑,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兒童只有在與同伴、成人的友好交往中,才能學會在平等的基礎上協調各種關系,才能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使孩子在反復的磨練中積累經驗,為將來正常地進入社會,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打下基礎。因此,讓兒童學會交往,是教育機構和家長們義不容辭的任務和責任。筆者通過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他們的生活背景和個性特點各不相同。作為教師就應該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做個有心人,用心觀察孩子面對不同的人和事所表現出來的情緒狀態,行為取向。留心并發現有哪些幼兒在人際交往中是孤立的、不合群的,哪些幼兒是積極的、有影響力的或者是富有攻擊性的。對于那些性格比較內向,自我封閉型的孩子,教師就應該以自身的熱情去感染他,可以采用捕捉興趣點、放大優點等方法,讓孩子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注和肯定,從而不斷積累成功體驗,增強自信。
在幼兒園里,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教師對孩子的態度和行為直接影響孩子交往能力的發展。教師和藹可親的形象是讓幼兒放松的第一良藥,讓幼兒打消顧忌,把對父母的依戀轉移到教師身上,把對愛和安全需求放到教師身上,適應幼兒園集體,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態度至關重要,教師親切和藹的態度,可以誘發幼兒良好的情緒、情感,才能盡可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意見。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聲贊許、一次撫摸、一個擁抱等,都能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安慰和鼓勵。因此,教師更應該細心地解讀孩子,了解他們的內心需求,決不能把教師的教育意圖強加給孩子而不顧他們的情緒狀態、認知水平和情感依托。我們必須要采取靈活多變的教育引導方式,要在滿足孩子自身心理需求的基礎上,逐步引領他們走出自我封閉后與周圍生活中的人和事發生積極的相互作用,繼而形成交往能力。因此,教師應深入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情感需求、行為特征、個性特點,在順應孩子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把握適當的時機對孩子進行交往能力的培養。
在幼兒活動中經常會有孩子與同伴之間出現爭執和糾紛,這時,教師應該及時引導幼兒禮貌的解決問題,讓他們懂得一個人沒有禮貌是受別人喜不喜歡的最大區別。在日常活動中,我不僅利用故事、兒歌、游戲等讓幼兒學習禮貌用語,還利用自己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來影響幼兒。讓幼兒了解禮貌文明的重要性,感受禮貌用語的“美”。每天早上,我在教室門口迎接幼兒的到來,親切和藹主動與幼兒打招呼“早上好”讓孩子在和老師打完招呼后進入教室;在上課或活動中,與幼兒平等交往,注意使用“請”“謝謝”等禮貌用語,如在每次一個幼兒幫完另一個幼兒之后,會說“不用謝”,久而久之,孩子就能有意識地用禮貌用語來交往。
要從幼兒感興趣的角度入手,選擇適合本年齡組幼兒的游戲玩法,同時查找不適合的地方,共同幫助改進,確立了更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開展的民間游戲。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游戲中,能很好地認識客觀事物、結交新朋友,進而提高自己認知客觀世界的能力,從而為今后的發展儲備能力。進入大班,孩子們競爭意識逐漸增強,所以在活動中,我們都會根據孩子的發展水平,設計不同難易程度的內容,進行游戲。孩子可以自己選擇,以獲得更多的成就感;也可以挑戰自己,即使不成功,他也不會感到挫折。在游戲中,孩子們逐漸學會等待、獨立、合作、公平、誠信等最基本的美德,更能照顧到每個孩子,滿足他們自身的特點,更重要的是給他們更多自由的空間進行發展。
作為一名老教師,要善于運用新的教育觀和兒童觀組織各類活動,克服老師包辦代替的現象,克服重知識輕能力,重教學輕游戲的現象,堅持為幼兒創設自主活動、自由交往的時間和空間,讓幼兒在寬松、和諧、友善的群體氛圍中體驗集體的溫暖,感受人與人和諧相處,友好交往的溫馨和快樂。我們堅持每天晨間讓孩子把自己的新鮮見聞與同伴交流,讓孩子有與別人交流的話題才能有交往的可能;在自由活動時,我們鼓勵孩子自由結伴玩游戲、交換玩具、表演節目等,讓孩子學會和不同的人合作交往;在輪流做值日生的過程中,我們引導孩子學會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表現,讓孩子懂得要學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要主動為別人著想;在學習活動中,我們安排了許多分享交流的機會,設置了合作互動的環節,讓孩子在積極主動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積累多種經驗,獲得整體協調發展。
2.將交往能力的培養作為活動的核心要素設計主題活動。
日常生活中的有機滲透和隨機教育使孩子們之間建立了友善親密的同伴關系,他們能積極主動地與自己熟悉的 老師、同伴、親人交往,語言表達能力、個性心理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孩子普遍表現出情緒穩定愉快、待人熱情友善、交往積極主動的行為特征。為了讓幼兒更好地適應環境,了解和親近周圍生活中的人和事。我們堅持每月設計組織一次專題性活動,旨在擴大孩子的活動空間、增加孩子與人交往的機會、提升幼兒與人交往的能力。
幼兒社會性交往能力的培養不是幼兒園單向進行的,需要得到家長的統一教育和配合,才能做到最好。
1.開展一系列活動,使家長了解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定期召開家長會,向家長介紹培養幼兒社會交往的重要性,各個階段研究的教育內容以及家長應配合的工作。讓家長認識到他們的行為榜樣作用對幼兒的社會性交往能力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尊重幼兒的個性特點和自己的選擇,如果孩子處在一個沒有愛心的家庭,他們根本體驗不到被愛的感覺,又怎么能去愛別人呢?可見擁有愛心才是交往的第一步。家長切不可把孩子間的一些爭執等同于成人之間的矛盾,要讓孩子在爭論中慢慢體會與人交往、和諧相處的一些基本道理。家長要及時向老師反饋孩子在交往中遇到的點滴事情,以便達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2.指導家長帶孩子走出家門,走向社區、走向社會、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做父母的應盡可能創設條件讓孩子結識更多的朋友。除了允許、鼓勵孩子去鄰居家串門,與鄰家孩子共同玩耍,還可有意識地把住在附近的小朋友邀請到家里來。
總之,要提高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交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近的過程;也不是光憑說教就能達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教師做一個有心人,為孩子創設各種交往環境,并進行細心指導,一點一滴中培養他們的交往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結出累累碩果。只要我們給以足夠的關注和有益的指導,幼兒的交往意識和能力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為孩子的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