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青 (吉首大學師范學院 湖南吉首 416000)
(一)市場經濟的物質利益性和價值多元化的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方面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建設的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新思想觀念的形成,而另一方面也從根本上沖擊了高校傳統的“三觀”教育和情感教育。
(二)國內家庭教育方式的情感效應現狀。當前中國家庭教養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繼續受到儒家傳統文化的影響,父母對子女的關愛仍很突出,要求子女的行為、興趣、學習、意向以父母為轉移,主要表現在:一是就業壓力大,對子女學業期望值要求過高;二是對子女的情感要求管教嚴格,缺少雙方可接受的理解和態度。這種表現方式容易造成以下情感效應:
1.中國人喜歡講面子、自尊心強以及愛和別的子女在各方面進行比較,導致父母對子女產生過度期望值,容易造成學生在學習情緒上產生焦慮感或負罪感,使學習興趣下降、接受能力差,嚴重的會造成精神障礙或情緒障礙,當前各高校中都比較普遍存在這種現象;
2.當前在校大學生大多是20世紀90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對家庭存在過分依賴的思想,心理上較脆弱,容易造成情緒上任性、自大、沖動,缺乏站在對方情感上考慮問題,缺少自制力、寬容、體諒等情感能力,這不利于社會性品質的進一步教育和養成。
(三)高校現有的情感教育存在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學校對學生在邏輯認知方面采取較單一的教育模式(感覺——思想——知識——智慧),使說教多于實際的熏陶,其后果是實際生活經驗缺乏,情感要求得不到滿足,情緒受到不恰當的抑制,甚至阻塞,這樣就會使學生失去獨立面對生活的勇氣,缺乏主動探索和創新意識。
2.由于高校沒有把科學、健康、合理的情感教育納人教育目標體系,從而缺乏較明確的教育措施,使學生在情感方面得不到較全面的發展,使學生在培養自信心、敏感度、人際能力等方面受到限制,進而抑制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感和潛能的發揮。
3.由于對學生的衡量標準過于單一,容易使一部分學生因家庭貧困或環境不適應,導致學業上的挫折,從而享受不到成功和喜悅的體會以及自尊心的滿足,就會產生種種消極和負面情緒,既影響個人的發展,也使師生在情感關系上進一步缺乏依戀感。
(四)受社會傳統文化中情感設計仁性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中情感設計以孔孟仁性倫理作為核心,源于血緣情感關系,又延伸到社會人際關系,它既有優秀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主要表現為:
1.學生在人際關系交往中,有時過分強調人情關,希望在學習、社會實踐、日常生活中相互照應、相互回報,否則會過分關心周圍同學對其情感的評價。
2.學校有時過分強調對情緒的控制和表達的含蓄,對學生不良情緒的疏導力度不夠,使得學生容易產生某種不必要的焦慮和不安,并為適應環境、人情交往等花費過多的能量,從而影響學習精力。
由于情感因素在德育教育諸環節中的流失,才從某種層面上導致了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厭學情緒和教育質量的滑坡。這種現象的直接后果就是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培養,而忽視情感教育,就不能培養學生對價值的感受和體驗;忽視情感教育,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就不可能將各種內外信息構建為內化了的動力系統和調節系統;忽視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有可能出現空架子。
在符合教學要求的前提下,在掌握施以情感教育具體不同對象特點的基礎上,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和教育方式作為突破點及打開學生心靈情感閘門的鑰匙,通過情感交流來協調學生之間不同思想觀念的沖突,特別是特殊學生群體,是情感教育應重點關注的對象。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須十分重視情感教育的層次性問題,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認識的同時,關注學生對具體生活的情感體驗,重視對學生情感體驗適時、適當的引導,使情感教育更有針對性,從而使植根于生活、有強大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變成死板的教條,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實效性。
一個開放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在教育者與學生之間、大學教育與社會經濟之間建立起充分有效的對話和不斷闡釋機制。首先,教育觀念要革新,教育者不再是知識的權威代表,學生也不再是被動接受教育,而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之間建立平等的溝通關系。其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透明度,通過互聯網、學生社團等手段擴大對話渠道。最后,開展不斷闡釋的咨詢教育,通過應用咨詢、討論、引導和啟發等方法,來促進教育雙方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
中國要實現小康社會和發展市場經濟,就必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努力培養學生公民意識、誠信意識和獨立人格,推動權利和義務的均衡發展。具體做法是:以情感教育為主導,走法制教育、校紀校規、黨團建設和情感教育相結合之路,通過各種活動使學生牢固樹立誠信意識和法制觀念。
學生思想情感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是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潛移默化的漸進過程,學生作為有思想、有感情、活生生的主體,思想教育工作者就必須尊重其人格,與其平等地交流,促使學生內心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那么,就必然會十分重視情感教育。與機械灌輸法相反,在完善人格、提高道德修養的過程中,情感教育首先追求“慎獨、自省、自律”而不是“他律”,強調受教育者本人內心中要具有一種自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