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起聯 (河池學院 廣西宜州 546300)
教育部在新頒布的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美術教學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美術作品的美學教育功能,對學生進行美學思想的啟發和熏陶,以此來培養學生認識美、熱愛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美術教學審美能力的培養,是通過欣賞來增強學生對藝術作品和生活的審美感知的能力,在欣賞過程中,用美的對象和美的情境來感染學生,以達到陶冶學生情操的目的。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去觀察美、感受美、發現美和實踐美,從而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教養,并主動地去熱愛美、創造美,這是我們每一個美術教師長期面臨的課題。
審美能力包括審美感受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兩個方面。審美感受能力是指人的視聽感受器官對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它包括對對象外在形式和內在情感意義的感知,要求觀其形而見其神,聽其聲而動其情,從情感起伏變化中體會到對象的深刻內涵。審美活動需要以美的感知作為出發點,因為它是萌發美感的基礎。美感的敏銳程度,直接影響到審美的深度和廣度,在美術教學中要訓練學生善于發現美、感受美和鑒賞美。鑒賞美的能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美的認識和識別,一是對美的欣賞。審美創造能力是指人們充分發揮個人的積極主動性,按照美的標準和規律,在自然界、社會和藝術領域進行自由創造的能力。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是創造型人才培養的一條有效途徑。
作為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美術教育,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人的審美素質,以便更好地幫助他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并完善自我,健全人格。人在審美過程中,處于一種最自由的狀態,個性得到最徹底的解放,想象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審美給人的創造力的發展提供了最和諧的環境,因此良好的美術教學活動被公認為有助于提高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但是要達到這個境界,必須取決于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越高,越容易進入想象和創造的佳境,人的綜合素質也就因此而得到提升。
美術教學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能夠改變人的視覺態度,培養人的視覺感受能力,從而培養出審美的視知覺。在現實生活中,美的形態極富復雜多樣,加上個人的性格和志趣的不同,致使人們在審美活動中常常出現美丑不分,甚至以丑為美或以美為丑的誤差,審美能力的提高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出路,因此提高審美能力對于提高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審美標準就美術而言主要是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評判的標準,通過長期地、有標準地評判,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點。
自然美,從美術的角度來說是現實生活中自然物象的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鳥蟲魚,還有自然狀態下的人類本身都屬于自然美。這種美是自然界本來的面貌,是沒有經過人為加工的美。大自然美形形色色的物象是自然生長或自然運動的結果,是經過優勝劣汰而留下的產物,顯示出最自然、最原始、最樸素的美,所謂“鬼斧神工”正是這種自然力的表現。藝術家常常從自然美中找到創作靈感,可以說自然美是藝術美的源泉,觀賞自然風光和對景寫生就是人們從自然美中提取藝術元素的有效途徑。絕大多數自然物象都帶有美的特質,但是自然美畢竟是自發的,因此它是分散的,不完全和諧的,存在美與丑共存的局面。我們面對自然美要有辯證的審美觀點,一分為二地對待。教學中引導要學生運用審美直覺與美學理論相結合的方法對自然美進行正確地評價,避免出現自然皆美或自然皆不美的片面審美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自然美的本質。
社會美 是美的形態之一。指人類社會創造的事物的美,以及人類精神、行為的美。社會美是人類進行社會實踐的產物,社會美的內涵豐富,在學生審美能力培養中至關重要,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品行與修養。生產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實踐,要引導學生體會勞動的美、勤勞樸素的美。社會美具體表現在人們改造自然、戰勝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勞動成果上,包括勞動工具、生活用具、建筑物等。由于人類在創造社會美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吸收了自然美的因素,加上人類自身所具有的一定的審美天賦,因此創造出來的許多產物帶有美的價值,為人類增添了眾多的美的形態,有的成為舉世聞名的美術奇觀。例如羅馬建筑、中國萬里長城,埃及金字塔等。但是社會美畢竟不是藝術美,它的產生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藝術,而是為了功用。因此美的特性也是不夠集中的,同樣存在不完整、不完美的現象。
1.藝術美的思想性
好的作品必須具有健康的主題思想。真正的藝術品,都是藝術家有意所為,畫家筆下的每一個形象和每一塊色彩都具有內在的感情和意趣,體現著對某種理想的追求和表達。作品中的感情越真切,就越能夠打動人,表現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健康向上,具有時代精神的作品,最能引起觀眾廣泛的共鳴,屬于思想美;表現頹廢意識的作品,就根本不能談得上是美術作品,也就沒有什么美感可言。思想美還包括藝術思想的美,即帶有哲學哲理,反映辯證唯物宇宙觀的藝術構思,例如自然界的豐富與博大,人與自然的和諧等。
2.藝術美的視覺性
美術是視覺的藝術,真正的藝術是有生命的,這是藝術的魅力所在。好的藝術作品必須有視覺的沖擊力和吸引力,第一眼就能引起觀眾的注意,進一步觀賞時能使人獲得舒適、和諧的視覺感受,以及富有節奏和韻律的美感享受。作品的造型和色彩的美是構成視覺審美內容的主要因素,這些因素愈有個性,愈接近美學原理,審美的價值就越高。因此,神形兼備、形色俱佳、張力無限、節奏和韻律美等都是好的藝術作品審美視覺上的評價標準。藝術作品的視覺性實際上就是作品形式美諸方面共同作用的總和,因此在審美過程中要對可視因素進行全面的審視,避免以偏概全,一美遮百丑的片面的審美觀點。
3.藝術美的典型性
藝術來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具有典型的意義。拉斐爾畫林泉女神《迦拉丹》,找了許多模特兒都不滿意,慨嘆意大利的美女太少,于是只好按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來畫,將分散在不同人身上的美的臉龐、美的胳膊、美的腰肢組合在一個人身上。這就是藝術創作中的典型性。在引導學生欣賞藝術作品時要分析和感受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區別于自然形象和社會形象,藝術色彩區別于自然色彩和社會色彩,從而獲得藝術作品典型性的藝術審美感受。
美術課堂是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主陣地,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就要研究每一個美術課型,每一節美術教學環節審美能力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美術欣賞課教學要為學生創設更多的審美機會,以此來豐富學生的形象儲存。可以開展專題欣賞,也可以通過繪畫、工藝、設計等課程進行隨堂欣賞。此外,還可以舉辦美術作品展覽,通過展示師生的作品,為學生提供欣賞和交流的機會。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網絡資源使學生接觸大量的古今中外各型各類優秀的美術作品(包括自然風光),使學生認識到美是豐富多樣的。通過增加審美活動,充實審美內容增強學生對美的感知力,誘發他們的審美欲望。
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審美規律,多留給學生感受藝術作品的機會,先讓學生看,再讓學生講出自己的感悟和認識,通過分析、比較和組織討論討論,引導學生去體驗、思考和評判美術作品以及自然現象的美,然后教師才進行總結。如果教學順序不當,學生的審美機會就會被喪失在教師包辦式的講解之中。這樣的欣賞,即使內容和次數再多,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繪畫課教學一方面是對學生進行繪畫知識教學和繪畫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對繪畫的興趣,另一方面是通過繪畫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繪畫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要根據教學內容有機地組織實施,除了專門的名家繪畫作品欣賞之外,不要過多地脫離繪畫活動本身而把繪畫課變成欣賞課。臨摹課要引導學生分析所臨摹作品的藝術美,包括作品的風格流派,藝術特征,構成美的各種要素,畫面的整體感和協調感等等。寫生課要組織學生分析和感受寫生對象的美感,同樣也是引導學生分析構成美的各種要素,體會點線面、黑白灰、節奏與韻律、對比與協調等美感。在色彩繪畫教學中要訓練學生學會欣賞藝術色彩,通過對比分析感受藝術色彩和諧的美,在繪畫實踐中認識色彩關系,掌握色彩搭配的規律。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即整體的觀察方法和對比的觀察方法,逐步訓練和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美的能力。創作課要讓學生通過創意討論、匯報和實踐,感受創作的樂趣和創新的成就感,學會用美學觀點來評判別人的創作。繪畫結束時要通過開展自評和互評的方式對繪畫作品進行欣賞和評判,這樣的教學能使繪畫能力和審美能力獲得雙豐收。
設計課教學在美術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設計課內容涉及面十分廣泛,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和經濟建設密切相關,設計作品具有實用性、藝術性和科學性,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設計的綜合素質。在設計課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收集資料,探究設計的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方法,利用材料特性,進行創意、設計和制作,形成初步的藝術設計意識。通過設計課的學習,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綜合運用到設計實踐中去,要啟發學生學會美化生活,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設計課教學不能為設計而設計,為制作而制作,要在教學實踐中讓學生體驗設計的樂趣,感受別人和自己設計過程和設計成果的美感。引導學生思考設計與生活的關系,設計與藝術的關系,不斷擴充美學素養,提高審美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拼貼設計時,向學生展示教師的拼貼作品和各式各樣的拼貼材料,讓學生欣賞和體驗拼貼的妙處和材質的美感,誘導學生用實用與藝術相結合的思路去思考拼貼的設計,尋找具有藝術性(質地、色彩、點、線、面)、環保性的材料。知道什么樣的材質適合表現什么樣的主題,材料質地的軟硬不同,材質表面的光滑和粗糙程度不同,都會給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材料色彩是豐富的,但如果色彩搭配不當,再美的色彩也會黯然失色,因此要引導學生感受藝術色彩的魅力,認識色彩搭配的規律,提高學生對色彩的審美能力。點、線、面結合是一個最基本的藝術語言,無論繪畫還是設計都離不開這個基本元素,欣賞中要通過作品的對比分析來讓學生感受和認識點、線、面結合的美感和規律。
設計課中教師首先要組織學生匯報自己的設計創意,包括主題、造型、材料等,圍繞實用性與藝術性說明構思及其理由,重點說明如何體現藝術美感。學生在聽匯報的過程中除了得到創意的啟發,還會得到審美的教育。其次要在制作過程中讓學生參觀未完成的,有價值的設計制作半成品,以達到互相借鑒,共同提高的目的。最后要開展學生作品展評教學環節,在對課堂作業的展示和評論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術教學的內容雖然很廣泛,但其中的審美教育是最基礎,最本質的。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倡導美術是具有人文性質的藝術課程,它要求我們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思想,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觀與審美情趣,使學生對美術終生都感興趣,把美術修養作為學生終生必備的素養去培養。美術教師要切實遵循美術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充分利用美術作品的審美教育功能,開辟各種有效途徑,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在各類課型教學中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教材所創設的藝術氛圍中,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思想感情,通過普及審美教育活動,切實提高廣大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以此來促進整個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素質的提高。
[1]郭城.張景蘭.教學審美化原理與實踐[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9).
[2]吳紅梅.美術教學要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8(08).
[3]傅道春.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閆海珍.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0 (08) .
[5]區穗玲.如何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J].才智,2011(02).
[6]吳家海.美術教學要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J] .新課程(教研),20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