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 芳 (寧夏大學美術學院 寧夏銀川 750021)
“素描”這一概念是西方文化范疇的產物,是指美術中以單色作畫的一種繪畫形式,運用線條、明暗藝術處理空間中形體構造與其內在聯系,以表現藝術趣味的最基本的繪畫手法。長期以來,素描已成為對美術專業學生進行基礎訓練的重要教學手段,無論學什么專業都由學習素描入手,以提高造型能力。但是,近百年來我國美術教育界對西方素描教學體系的引進和吸收主要適用于油畫、雕塑、版畫等專業,而甚少適用于中國畫專業,使得西方素描教學在中國畫專業教學中呈現出利弊兩面性: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具象造型能力(寫實技巧),另一方面卻忽視了對學生意象及抽象思維的關照和把握。
其實,從東、西方藝術的對比中,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西畫偏重于客觀,傾向于摹仿,表達上注重寫實;而中國畫偏重于主觀,傾向于印象,表達上注重寫意。因此就決定了中國畫專業的素描訓練模式會應西方傳統的教學模式有所區別。
從對中國美術史的學習中我們已認識到,以線造型是我國傳統繪畫的精髓。擺脫對自然摹物的羈絆,充分發揮線的表現技能,使線造型違背了科學規律卻符合了藝術規律。由此我們可以說,如果說在國畫專業素描教學特別在中國畫學習中否定了線的作用,也就否定了我們民族幾千年的藝術精髓。
線是對面的高度概括和提煉,以線為主的素描表現,是以研究物象本身的結構為中心,不受環境、自然光線變化的干擾與影響,迅速抓住物象的主要結構,拋棄無關緊要的小起伏、小變化,使畫面達到強烈、準確、生動的效果。敢于用線、善于用線是掌握理解中國畫造型的最有效的訓練方法。中國畫的教學任務和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具有中國畫傳統的造型基礎和現代的寫實能力,在創作上體現一定民族風格并具有思想性和藝術性。加強對線的形式要素與功能的認識, 作為中國畫專業學習前的線造型素描訓練不僅便于生動、迅速地把握形體結構的規律,還便于進行形象記憶和創作能力的提高,并能更好地完成由鉛筆等硬性工具表現到毛筆軟性工具表現的轉型。所以我們應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養成線造型的作畫理念與作畫方式,適當地吸取中國畫的造型因素與要求,豐富素描的表現,使傳統素描表現方法更豐富、更有變化,對形象刻畫更完美、更深層,更符合中國畫造型特點的要求。
基于對線造型的正確認識,對形象的表現既要尊重客觀形態,又要強調主觀感受。在教學中,一方面要強調客觀造型,注重自然,鍛煉學生敏銳、準確的觀察力和表現力;另一方面要注重感受,培養學生對物象的感知能力和主觀處理能力,而不是描摹自然、照搬自然;其三還應重視創造想象力的培養,尊重他們的主觀感受和獨到的藝術見解。
觀察是作畫之前的重要階段, 它既是一種基礎的準備性工作, 又是一種創造性工作, 也是素描教學中面對的首要問題,更是素描最終成功的前提。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準確全面地對物象進行認識與了解。這里所說的“觀察”不是被動的視覺接受活動,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反應”,是一種高度的提煉和選擇活動。經過“觀察”過的視覺對象,不再是先前我們“看到”的那個對象,而是被我們的心靈感知過、被我們的頭腦過濾過、具有一定情感的物象。因此,在實踐練習中應樹立科學的整體觀察方法,以整體關系為基礎,以比較為手段,以從整到零再到整為基本程序,對畫面進行有意味的主觀取舍,運用歸納法整體地去觀察和認識形體,使畫面形成一個有序的整體。以多角度、多視點的觀察方式來表現物象空間的真實感,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與直覺感受能力,捕捉對形象的最初感覺與認識,全方位、多層次熟悉物體的內在結構因素,由表及里地認識物體外在與內在結構的有機聯系, 對物象形體進行符合主觀愿望的剖析、取舍與重塑,創造出富有自我表現力的藝術作品。
“沒有感覺就沒有繪畫。繪畫不是奴隸般地復制對象, 而是在各種關系之間尋覓協調”(賽尚)。素描既是造型的基礎又是一種思維表現方式, 它不是簡單地對客觀的描摹,而是主觀認識的表達。筆者認為在基礎教學中提高學生專業水平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要提高學生的專業認識,認識具象與抽象在造型藝術規律中的內在聯系,把隱藏在具象描繪中的抽象因素揭示出來,拓寬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領域,豐富造型藝術語言,提高藝術表現能力。
繪畫專業是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要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啟發其審美感受?!巴鈳熢旎? 中得心源”是藝術生命力得以不斷維系的動力之源, 也是在素描寫生中培養創造意識的重要法寶。畢加索也曾說過:“繪畫有自身的價值,不在于對事物如實地描寫,我告訴自己,人們不能光畫他所看到的東西,而必須首先畫出他對事物的認識,一幅畫中可以像表達事物的認識那樣表達出它們的觀念”。在素描造型訓練中不能消極被動地對待客觀對象, 而是要富有想象地、創造性地感知理解對象,因此在現代素描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就必不可少。
傳統的觀念和單一的表現手法已無力承擔現代社會的審美需要, 藝術多元化的趨勢與舊的教學體系之間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教師不僅要傳授技能,而且要因材施教,努力挖掘學生的藝術潛力,變過去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為啟發式教學方式,努力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其藝術的全面發展。糾正從直觀到直觀的簡單模仿對象的教學方式, 把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到與繪畫技巧同樣重要的地位。更多地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提高學生的造型能力,培養他們審美的眼睛,強化具有個人傾向的藝術素質,引導學生把感性上升為理性,啟迪學生在理性的基礎上表達出充分的感受,重視思維方式和審美趣味的正確培養。
在基礎課教學中我們還應注意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培養。掌握一定的造型能力是素描教育的首要任務,而美術教育的終極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個性是藝術作品中最寶貴的東西,是一個人特有的藝術因子和藝術氣質。這就要求教師做一個有心人,不僅要了解和熟悉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審美心理,還要獨具慧眼,在素描教學過程中時刻洞悉每一個學生的作畫思路,善于發現學生的作畫意識,并合理地引導和挖掘, 發展其個性化的藝術風格。中國書論也講,書法創作要“順其情”,并說“順其情則業成,違其衷則功棄”[1],說明了是發揚還是違背個性因素的教育方式,將會產生的兩種截然相反的作用和效果。
改變以教師灌輸為主的教學,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啟發學生的想象力,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方式,鼓勵學生討論交流。引導學生,了解學生的特點,創設寬松的氛圍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觀察力、想象力。在討論中理解、思考,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使個人的風格都得到充分的施展和發揮,也使其素描作品更具有藝術感染力、創造力和繪畫性。
素描訓練的目的是使學生在造型意識上居于主動,以明確的造型觀念及敏銳的個人感受找到適合自己表現的造型方式和方法,達到一定的造型能力,提高基本素質。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多種工具材料的應用探索,充分發揮工具材料的性能并能為己所用,以自由地表現不同物象給予自己的不同感受。在教學中加強語言形式的多樣性訓練,在實踐中嘗試多種表現手段,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符合客觀表現的藝術語言方式。積極培養學生理性的認知能力,達到物與心的和諧, 要求學生大膽實踐、摸索,在失敗和收獲中積累經驗,潛心研究前輩藝術大師成功的經驗, 從而形成自身獨特的藝術表達語言。
同時我們還應看到,由于高考模式和傳統素描觀念的影響,許多學生對素描的認識總體上還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學習中國畫專業的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及中國畫的審美思想不甚了解,在學習專業素描時意識和觀念都還停留在考前素描訓練的模式當中,大大影響了教學的進程與效果,因此在專業素描教學中對相應的基礎理論和中國畫理論的學習必不可少。
以線造型是中國畫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國畫專業基礎素描走向民族化、多元化的有效途徑。素描訓練必須和專業相結合,把素描從單一化的思想禁錮中解放出來,改變素描教學中片面地強調西畫“素描為現實主義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的觀點,進行專業素描基礎訓練教學方法的各種嘗試與改革,將各種經驗融合到專業素描教學中去,在傳統的素描與現代的素描之間找出最佳的切入點,闖出一條新路,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果。創建符合專業特點與要求的民族化、多樣化的素描教學,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同時更是藝術發展的需要。
注釋:
[1]唐?張懷瑾.六體書論[A].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1]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三聯出版社.1997 .
[2]宗白華.論中西畫法的淵源與基礎,藝境[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
[3]王謙,理想的素描和素描的理想— —淺議素描教學的新理念[J].科教文匯,2006.
[4]蘇劍雄.從美術創作多樣性的發展看素描教學[J].中國美術教育,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