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貴來 李洪義 (衡水學院中文系 河北衡水 053000)
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農村文化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可是,當前農村文化生活十分貧乏,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農民雖然脫貧致富,但社會風氣污濁、精神文明衰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各級政府應正視目前我國農村文化的現狀,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不斷豐富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促進農村健康和諧發展。
當前,農村文化事業發展滯后,各種腐朽思想,致使農民的道德滑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滋長,敬老愛幼、鄉鄰和睦、團結互助、勤儉節約等傳統美德流失。隨著商品經濟的沖擊,享樂攀比之風盛行,婚嫁喪葬的排場越來越大。農村社會環境受到污染,格調低下、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書刊、音像制品充斥農村文化市場,惡化了農村社會精神環境。
目前,可供農民進行文化活動的途徑、渠道有限,形式單調。農民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的現象仍普遍存在。流于形式的“送文化下鄉”活動已遠遠不能滿足當代農民對文化的需求。此外,文化基礎設施薄弱,現有的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鄉鎮文化站形同虛設,文化設施被隨意擠占、挪用,正常的文化活動難以開展。
由于文化建設資金少,不少農村文化設施陳舊,無法使用。農村圖書室、閱覽室書籍更新少,一些先進文化和健康文化普及難。目前各類文化活動大部分僅限于城鎮,邊遠地區農民群眾很難享受到文化服務。特別是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視野也在不斷擴大,對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而目前各鄉鎮在文化建設上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服務明顯滯后。
農閑時節,農村賭博成風。在農民們看來,“大賭是違法,小賭是怡情”。在農村集市上,一些江湖騙子沿街擺攤設點,算命相面,封建迷信沉渣泛起。低俗文化、腐朽落后思想逐漸在農村醞釀生根,社會風氣被嚴重毒化,誘發了一些犯罪案件,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
在農村,“讀書無用”的小農思想重新抬頭。近年來,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現實,讓農民感到讀書無用,認為外出打工掙錢最為現實。傳統的生活方式使農民自我加強教育學習的意識相對淡薄。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集體化生產方式的解體,集體主義思想、集體榮譽觀念、黨團凝聚力、文化感知力在農村嚴重缺失。
一項“為農民提供‘買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圖書調查”顯示,全國縣級圖書館人均藏書量僅為0.12冊,低于全國圖書館人均藏書量0.3冊,更遠遠低于國際圖聯人均1.5—2冊的標準。鑒于此,流動文化集市應該本著為農民著想的理念,積極組織價格低廉、內容健康的貨源,讓農民買得起,看得懂,用得上。
農村是文化的沃土,它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鄉土文化。一些“鄉土藝術家”,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他們的藝術養分直接來自農村,和農民有著天然的相通性,是農村文化事業中最活躍的因子。因此,流動文化集市應積極扶持農村民間劇團,激發農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如在山西農村活躍著一種文化大院,它以特有的方式滿足農民自演自賞、自娛自樂、自我發展的精神追求,深受歡迎。再有,河南南陽市新野縣的農民符光錄,18年來單槍匹馬,堅持不懈地在南陽13個縣區宣傳法律知識。他根據農村的真實事件,自編自演適合農民口味的節目,向農民宣傳憲法、刑法、婚姻法、計劃生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治安條例、殯葬管理辦法和各種富民政策等。他的節目像剛剛從大田里挖出來,土得掉渣兒,卻鮮活得如水洼里的泥鰍。“一人普法說唱團”成為深受當地農民喜愛的文藝形式,因看了他的演出,村民們主動解決的家庭矛盾不勝枚舉。符光錄本人也成了當地農民信賴的法律專家,僅他出面調解成功的民事糾紛就有80多起。
流動文化集市應積極物色、培養那些對文化情有獨鐘的人,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讓廣大農民在閑暇之余,足不出村,就能學到科學知識,了解天下大事。貴州省長順縣的布依族女子方鑫,利用僅有20多平米的土屋,辦起了圖書室,而今這里成了溧陽市前馬鎮直埂村很多村民每天必趕的“文化集市”。圖書室創辦一年多以來,其讀者已從直埂發展到周邊的好幾個村子。每天的茶余飯后,圖書室都會成為村民聚會的場所。原來一到農閑,村里就少不了賭博等不良活動,現在有了方鑫的家庭圖書室,自覺學習、對科技文化知識感興趣的人多了,圖書室里有關農村實用技術類的圖書也常被村民借閱一空。豫西農民“文化癡情人”石永波十幾年來“單騎走天下”,自采農村新鮮事,自編自導大戲10多部,自組劇團走村串戶為農民演出;山東膠州成立50多個亦農亦藝莊戶劇團,忙時種地閑時排練,農民唱戲農民看,柳腔、茂腔、京劇、秧歌一個地方一個特色,常年紅紅火火。
農村有著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民間文化最適合農民的認知方式和審美習慣,接觸起來自然有親切感。因此,流動文化集市,要挖掘農村現有的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創建富有地方特色的農村文化,從而為農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活動和精神產品。如,上海市嘉定徐行村,積極挖掘傳統草編、武術、放風箏等鄉間原有的民間文化資源,激發了農民自身的積極性,創建為“特色文化村”,使農村文化建設出現了新局面。
流動文化集是農村文化建設的新舉措。各級黨委和政府將之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列入地方經濟文化發展規劃,以確保流動文化集市的正常運行。如湖南省長沙縣把鄉鎮綜合文化站運行經費納入縣財政預算,每年給予補貼,并確定專員定期檢查維修設施設備。青山鋪鎮綜合文化站每天對外開放14個小時,組織了300人的廣場舞團隊和200人的街舞團隊,每晚聚集在文化站開展活動。農家書屋借閱量大增,農民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總之,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群眾迫切需要多層次、多樣化、情趣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創建流動文化集市,能整合農村文化資源,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促進農村和諧發展。各級領導應高度重視流動文化集市的建設,給予政策和資金的大力支持,使之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1]譚廣遠.關于中國地域文化的若干思考[J].農村經濟,2007 (1).
[2]劉德運.我國農民文化心態的變化與現階段地域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J].社會科學戰線,2003 (3).
[3]李小云,趙旭東,葉敬中.鄉村文化與新農村建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
[4]張振德.農村先進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靈魂[J].領導科學,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