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鴻 (福建泉州藝術學校 福建泉州 362000)
企業文化是當今世界文化的一種新潮流。企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主體和物質基礎,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群體。要讓企業具有強烈的競爭能力,保持旺盛的后勁,不僅需要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更重要提如何調動和發揮全體企業職工的潛力,和創造才能,進而激勵全體企業職工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而奮斗。
凡是一種文化現象的出現,總是它所處時代的產物,也是它所由形成的歷史的一種延續和發展。政府辦文化的局限性、加速企業文化的崛起,這是一股巨大的熱潮,它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商品經濟飛躍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所掀起的一股熱潮,它不僅是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的重要內容和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城市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企業文化與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又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他們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它同群眾文化一樣,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和知識性的特點,它能把思想建設與文化建設融為一體,使廣大企業職工和城市人民群眾通過文化活動受到教育,獲得知識,提高文化修養,陶冶情操,從而推動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目前,企業文化正以各種形式從內部走向社會。它們發揮優勢,搞企業外交,與文化部門聯誼、聯辦各種社會文化活動,無疑也擴大了企業的知名度,增長了企業的信譽,而且更大的一面還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益。事實證明,哪里的企業文化能普及開展,哪里的精神文明建設就有新的發展。這些年來我國的群眾文化得到蓬勃發展,其中,企業文化起了主導性的作用。企業文化在創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同時,也給全社會形成一種文明、健康、科學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企業文化將為城市精神文明建設作出歷史性的貢獻。
當今我國企業文化向社會延伸,在社會廣泛開展多元化,多層次、多門類,多功能的大文化,成為兩個文明建設的催化劑,并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這是歷史的必然存在。
日本的企業文化是立足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吸取西方的民主主義、理想主義和現代科技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日本人成功的將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因素,轉化為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動力系統,促進了經濟的迅猛發展。日本的企業文化是一種獨特的、現代化的東方文化模式,這一模式如今已為世界各國矚目,它勃發的生機雄辯地證明,民族傳統文化在現代的進程中,完全可以不失其自我主體地位。完美的企業文化,離不開傳統文化這個根本。傳統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任何一個民族都不應也不可能割斷自己的傳統文化,而只應去尋求傳統文化同外來文化的最佳結合,否則就會導致一個民族的心理失去平衡。
我國的企業文化尚處于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初建階段,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應是我們努力的目標。企業所謂“中國特色”,應該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企業精神。日本的企業文化告訴我們一個真理,即文化在擺脫民族性局限,走向世界文化認同的歷史過程中,決非意味著民族文化個性的消亡。這恰又從客觀上印證了世界文化多元化這一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我們向日本企業文化學習、借鑒,決不能照搬他們一套套的具體內容,主要是學習他們的精神“轉化”傳統文化因素的創造性。我們的企業文化建設應選定順應民族文化發展的巨流,吸取有益的外來文化,創建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
總而言之,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企業文化是一個民族現代化的形象,而民族心理結構乃是企業文化的靈魂。由此可見,企業文化的社會性和民族傳統文化的關系是渾然一體的。它將成為我國企業文化必然發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