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 (南京藝術學院成人教育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3)
奧爾夫教學法的基本思想形成于本世紀20年代初。其創始人是德國當代杰出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他受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和現代舞表演的影響,將體操、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創造了這種強調表現力以及主張主動學習的教學思想。1924年卡爾?奧爾夫與舞蹈家軍特在慕尼黑創辦了軍特舞蹈學校。并于1930年出版了《學校音樂教材》,在其中寫道:“這本教材想作為基本的音樂教材,引導人走向音樂的原本力量和原本形式”。其后1961年在奧地利,建立了奧爾夫教師培訓中心,即奧爾夫學院。卡爾?奧爾夫的助手凱特曼女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對奧爾夫教學法的基本內容及方法進行了總結,并于1970年出版了《奧爾夫兒童音樂教學法初步》,根據凱特曼的總結,奧爾夫教學法主要包括節奏、旋律練習以及基本形體動作教學兩方面內容。其中,處于中心地位的是節奏、旋律練習。其為通過最基本的節奏素材著手,用身體作為打擊樂器來表現節拍,逐步將節奏復雜化以達到所需教學目標內容的要求,從而使得兒童掌握節奏。旋律練習則是從節奏入手進行。作為奧爾夫教學法主要內容的第二方面,基本形體動作教學,主要是教會兒童一些肢體動作,鼓勵孩子主動去自己創造形體動作,以便能夠將音樂的體驗做到更加的全面。而奧爾夫教學法的進行所遵循的思想和基本原則有三點分別是:1.一切從兒童出發,奧爾夫的教學對象不是某一類兒童,而是全部兒童,因此,只有讓兒童用他們熟悉的方式,才能去了解、掌握所學內容;2.通過親身實踐,主動學習音樂,兒童的各方面穩定性都還不成熟,很難像成人一樣用抽象思維去學習音樂,所以,讓兒童自己去探索發現,提出問題,教師除了引導兒童發現問題,教會兒童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多的則是作為兒童的朋友,將解決問題的方法變的讓兒童更加容易接受與掌握。3.培養學生的創作力,這點也是奧爾夫教學法的歸結點,同時也是對前兩點的提升,是將按照譜面唱或奏升華為演唱、演奏的重要一步。奧爾夫教學是完整的一個整體,每一部分或思想都緊密相連,不可分割,較好的運用可使兒童的音樂學習效果更佳,使興趣薄弱的學生能夠更持久的維持興趣。
以下將從英國游戲童謠《倫敦橋》的兒童小組聲樂課教學出發,將學生分為兩組,A組不使用奧爾夫教學法,B組使用。對比兩組從而證明奧爾夫教學法在兒童聲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對解決兒童聲樂教學中一些難點的幫助。
《倫敦橋》這首兒歌是著名的英國兒歌,詞譜對應簡單,旋律在一個大六度的音域里進行,節拍為四四拍的復拍子。全曲節奏變化少,比較容易抓住節拍。除了兩次分別于第一小節和第五小節唱到“倫敦橋呀”時,出現了附點四分音符切分音,(簡譜譜例為:1=C 4/4│5.654│)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A組學生不使用奧爾夫教學法。首先,老師帶領學生跟著歌曲錄音一起按節奏拍手以對節奏有初步的了解。其次,讓學生獨立的拍手,并跟著自己的節奏視唱樂譜。最后,獨立拍手擊拍并將歌詞帶入演唱。其中,對于附點四分音符切分音處,將安排為學生與老師一起拍手,讓切分音中的八分音符出現在第二拍拍完手之后。這樣教學的優點為:可以使學生較快的對該首歌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可以較快的獨立演唱這首歌曲。可以使學生在視唱樂譜時,較快的熟悉四分音符切分音中八分音符在節奏點中出現的位置。不足之處為:學生在演唱時,將歌詞對應節奏唱,并不容易將節奏唱準,因為缺乏了歌詞與節奏直接對應的適應過程,演唱也少了些真實的情感表現。
B組學生使用奧爾夫教學法。整個教學過程將分為以下的步驟進行:
1.從節奏開始 一切從兒童出發。兒童由于其思維方式的直觀,跟容易接受有規律的事物。對于《倫敦橋》這首歌曲,可以將四四拍變為八八拍,即以八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八拍。也就是將原本的四分音符拆分為兩個八分音符加同音連線。在唱的時候,唱兩個有同音連線的八分音符,其時值與一個四分音符的時值是相等的。但在讓學生拍手打拍子時,要求學生按照八八拍的拍子,一拍就拍一次手,兩個八分音符即拍兩次。那么原本的四分音符切分音便可在拍手拍到第四拍時將切分音的八分音符唱出,附點四分音符則是拍手拍到第三拍時唱出即可。這一個熟悉節拍的過程,要求學生只跟著節奏唱Da。這樣便可使兒童較為容易準確地掌握附點四分音符切分音。在學生掌握了節拍后,可以讓學生將Da換為歌詞代入節奏進行朗誦。這個過程可用減字歌的形式,逐步將輔助讀節奏的數字去除,最后只剩下歌詞。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在讀到長節拍,即超過一拍的節奏點,便將第一拍以后的沒有對應歌詞的節拍用數字數出。如第一小節,可讀為:“倫23敦橋2呀2”。這樣可以使整首歌曲的節奏保持平穩的進行。在學生反復練習后,可以逐次的將朗誦的速度加快。第二輪時,可先將三拍的輔助數字去除,以此類推,第三輪時,便只剩下歌詞。這時可以由較慢的速度,慢慢地加快進行歌詞的朗誦練習。這樣可以使學生準確的掌握節奏,能初步的感受歌詞的韻律,準確地掌握歌詞在節奏點中所對應的的位置。
2.從旋律出發 《倫敦橋》這首歌曲的音程跨度不大。但是大小二度音程間的對比較多。如第二小節的mi fa so三個音和第三小節的re mi fa三個音。這兩小節,小節內有大小二度的對比,兩小節互相也有這樣的對比。小二度的半音對兒童來說相對于大二度的全音是比較難唱準的部分。這里可以用發聲練習或音階練習將歌曲中較難唱部分的旋律引出。例如第二小節mi fa so三個音,可以用do mi so fa mi re do的發聲練習來找準音高。開始,先讓學生將發聲練習用唱名唱熟。之后,可將上行的do mi so用元音u來唱,下行的fa mi re do用唱名唱。待學生能夠唱準后,將下行結尾的do去掉換成do mi so fa mi re mi fa so,形成上下上行的三段。三段逐次用元音帶入練習,最終讓學生對mi fa so三個音的音準能夠更容易地掌握。
3.從游戲開始 一切從兒童出發,讓兒童用自己的方式去學習,用兒童的思維去思考。老師只是作為學生的引導,幫助他們去探索、發現,讓學生合作去進行倫敦橋的拱門捕人游戲。要求行徑的步伐要按照節奏走,一步即為一拍,并演唱歌曲。做拱門的學生用之前Da加數字的方式數節奏,以八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八拍。這樣可以使這首游戲的歌謠回歸孩子們的游戲中,讓兒童在游戲中去體會游戲歌謠真正的情感,領悟游戲中所體會到的真正的心理變化,感情變化。在結束游戲演唱時,讓兒童回憶游戲的過程。當穿過拱門時,擔心被逮到的緊張心情,以及穿過拱門逃脫掉得到勝利的喜悅,從而在演唱時自然的去表現出歌曲前后感情的變化。
A組學生不用奧爾夫教學法,節奏的對位較為自由,不像B組學生將節奏細分后對的那么嚴謹,這樣使音樂多了一些人性化。B組學生通過將游戲歌謠回歸到游戲中去演唱,可以更真實的表現出歌曲感情張力的變化。但是由于兒童容易受到刺激,情感變化起伏較大,控制力比較薄弱,所以對于歌曲在游戲結束后可能會出現記憶低谷,相對于A組學生需要更多反復鞏固的記憶。而A組學生,由于灌訴性的教學,對歌曲的記憶會相對于B組學生強一些。但因為沒有在游戲中的真實體驗,缺少了真實的情感領悟以及自我再創造的機會,對于歌曲的表達顯得會較為機械化。
奧爾夫教學法使得兒童對于音樂的學習回歸到了更為真實的生活中。學習音樂的方式更加的貼近于生活。這樣使得兒童可以更好地去理解音樂,體會音樂,讓兒童有機會去表現自己的音樂思想,可以使更多的兒童能夠自己主動地參與到音樂的學習中。讓一些音樂學習興趣薄弱的兒童,將興趣保持的更為持久。奧爾夫教學法一切從兒童出發,將音樂分解成細小的很多部分,使兒童逐步的學習,從點滴去累積,從而獲得一個完整的音樂學習成果。如此可以讓兒童更為扎實的掌握所學知識,使兒童不只是學會一個現象,更多的是學會處理一個現象,解決一個問題的方法。
[1] 《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曹理 主編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9.
[2] 《開心幼兒歌曲》.李曉 主編 安徽文藝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