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雯 謝 林 (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江西南昌 330022)
隨著生產力生產方式的改變,推進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諸多方面的變革,音樂的傳播媒介在不斷拓展人類視覺和聽覺的同時自身也經歷一個由淺入深、由簡入繁的發展歷程。傳播媒介大致有兩種含義:第一,它指信息傳遞的載體、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術手段;第二,它指從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傳播的社會組織,即傳媒機構。1傳媒技術的發展,不僅對音樂體裁形式風格等多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極大地改變了音樂文化生態環境。
贛鄱音樂文化既有民間民族音樂的傳統特征又獨具原生態音樂的本土性。江西音樂生態是獨具原生態特點與紅歌元素的多元民間音樂文化,然而民間音樂的創作群體因為生活的地理環境不一樣,創作出來的音樂在形態和風格上也會有很大的不同。這種多元的特點是由民間音樂所處的社會形態和音樂傳播方式所決定的,然而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的是:在現代傳播媒介的環境下,這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本土音樂文化傳播的特征。
如今以電視臺和互聯網為主的核心媒介機構在流行效應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他們在傳播的時空領域里占著絕對優勢,因此他們具有宣傳和傳播的先導作用和動力作用,即只要音樂傳播機構對音樂進行傳播運作,流行效應就很容易激發起來。這是因為傳播機構的“輿論導向”作用在現代社會尤其顯得突出和明顯。2曾遂今教授將這種現象暫稱為“齊桓公效應”,這源于我國先秦文獻《韓非子》中的一段有趣的記載: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謂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何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甚惡紫之臭。”于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公必曰:“吾惡紫臭。”公曰:“諾。”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國莫衣紫,三日境內莫衣紫也。3
在以上古文中我們可以清楚的明白,權威性對流行效應的導向作用。齊桓公喜歡紫色,百姓就跟著喜歡紫色,這就是激發音樂流行的“齊桓公效應”。
1.電視-江西衛視《紅歌會》
播出時段:每晚7:35播出,時長120分鐘(黃金時段)
2.互聯網-《紅歌會》
中國紅歌會官方網站ht tp://hgh.cjxtv.com/
新浪網,優酷網,人民網等的宣傳報道
3.無線電廣播-紅歌會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江西交通廣播等的實況及大量評論文章
中國紅歌會是江西衛視2006年為紀念長征70周年首創推出的大型電視活動。4隨后在網絡、無限電廣播等核心媒介的參與下,使得紅歌會在全國的選秀活動中脫穎而出,并且將紅歌音樂文化又一次拉回大眾流行音樂文化的氛圍中。
紅歌文化可以說源于江西,這是在江西獨特的歷史語境下形成的一條傳統音樂文化。在現代化與科技化的今天,我們是否遺忘了曾經的經典呢?廬山、井岡山等等都留下了曾經革命的記憶,紅色文化給江西地區的音樂文化帶來了歷史的血液。媒體人通過電視核心媒介的“齊桓公效應”,并結合特殊的選秀娛樂手段,將傳統音樂又推向了流行的舞臺。這種流行激發的“權威性”使得封閉型流行的紅歌文化向開放性過渡,這些封閉在人們記憶里的音樂又開始大范圍的流行。隨著通俗歌曲流行的白熱化,老百姓對傳統音樂的需求變得更加強烈。同時紅歌音樂作品本身就達到了藝術結構的優秀,其藝術價值時間上是永恒的,在空間上是無限的。
在音樂流行現象的內因結構有了不同程度的交集時,我們的電視核心媒介利用其權威性,控制著傳統音樂文化的激發與抑制。這種媒介權威的力量將長時間作用于地域音樂文化的傳播,并且出現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質的傳播效果。
在當代市場經濟發展的中國,在大眾傳播媒介的作用下,贛鄱音樂不再是一種非物質的意識形態。反之,在音樂文化市場中,傳播者開始用貨幣來購買等價的贛鄱音樂商品。贛鄱音樂文化以音樂生產產品的有償服務的形式,賦予音樂文化“物質性的意識形態”和“商品化”價值取向。
1.唱片《江西革命民歌五首》
品種:老唱片/碟片-黑膠唱片-->膠木粗紋
屬性:文革(67-76),小黑膠片,產地不詳,革命歌曲,普通話,單件散曲,原包裝,附有詞紙,其他轉數,
簡介:75年,小黑膠木唱片。完整無缺
2.光盤DVD《原創中國紅歌會》
產品尺寸及重量: 19 x 13.6 x 1.4 cm,200 g
出版社: 廣東音像出版社
以上兩種不同的音樂商品,均是以兩種種不同媒介存儲贛鄱音樂符號,并用具體的貨幣價格表明其交換價值。這些音樂商品在傳播者的引導下,運用相關的音像設備將音樂生產成果還原出來,變成活生生的音樂。
贛鄱音樂文化獨具生態的小眾性,在大眾傳播媒介的介入下,轉化為一種適應于工業文化發展的商品。這種商品同樣具有雙重價值,即使用價值與價值。馬克思曾說過:“資本主義生產就是同某些精神生產部門如藝術和詩歌相敵對。”在馬克思看來,藝術的商品化,實質上在打擊藝術和扼殺藝術。筆者認為,商品化的贛鄱音樂文化可以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上達到完美而和諧的統一。在音樂商品的使用價值上賦予了音樂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并且讓這種價值具有時間的永恒性和空間的無限性。雖然以現代化的媒介再現了音樂,但是傳統的贛鄱音樂文化價值在商品中得以體現,這樣的音樂商品是外在形式的現代化與內在本質的傳統話得統一體。
音樂表演空間(舞臺、劇場、劇院、音樂廳),是音樂作品從觀念形態變為現實的時空形態的最重要的技術平臺。5
曾遂今教授曾經指出:“音樂表演的空間作為一種重要的音樂傳播媒介,而音樂文化產業又必然是把音樂表演空間作為價值創造的杠桿。在價值創造的過程中,表演空間的文化創意,在不斷地發展,不斷地帶動音樂文化產業的提升和價值的增值。”那么我們不妨把在音樂傳播鏈上的這種特殊傳播媒介與地域音樂文化相結合,讓不難發現這種傳播不僅與文化創意有關,而且是將傳統音樂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更是一種品牌和文化產業。
1.江西景德鎮樂平市的贛劇古戲臺
中國的古戲臺成為了中國早期最重要的音樂(戲曲音樂)表演空間,它發揮了音樂傳播媒介的功能和作用,它是早期出現的音樂傳播媒介。6贛劇古戲臺不僅是中國古代音樂受眾們接受贛劇和多種民間音樂的重要通道,還是無數江西地區藝人音樂唱奏表演面向大眾、傳播于大眾的唯一技術手段和技術平臺。
2.2008年《贛鄱謠》在國家大劇院上演
贛鄱音樂文化是在江西本土的地理形態影響形成的,它反映了本土的音樂生態。江西民俗音樂組曲《贛鄱謠》比較集中典型地反映出江西的音樂風格,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和地域色彩。音樂組歌以贛民俗為主線,充分整合民間曲牌,既有獨唱、對唱,又有合唱;既強調原生態,又追求現代感。在原生態的基礎上,按照現代音樂手段改編,從中折射出江西特有的傳統習俗和文化生態。7
在這里,音樂表演空間作為一種傳播媒介,讓地域性的贛鄱民間音樂文化進行大眾傳播活動。這樣的音樂傳播使得原生態的音樂文化在現代化的空間中傳播。也許會有很多人會去批判它破壞了音樂的生態環境,可是只有在這樣的表演空間下,才能讓我們的民間音樂文化從封閉性流行音樂過渡轉化為開放性的流行音樂。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劇院里聽民間音樂和在原始鄉村里聽民間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但是具有現代手段的傳播活動的價值是讓地域性民間音樂轉化為音樂文化符號,并將其符號傳播到大眾的耳朵。所以具有現代化得傳播媒介不僅沒有破壞音樂生態,而且以文化符號的名義讓音樂傳承并流行起來。
音樂表演空間媒介的現代化促進了傳統民歌的演變,將傳統因素與現代藝術互滲、整合和文化的重構。那么,把音樂表演空間的各個環節作為資源開發的對象,也創造出不同的價值。《贛鄱謠》具有現代特色的新型表演空間創意,將戶外表演空間的原生態民歌搬上室內舞臺。這種結合對音樂文化產業的價值創造獲得新的提升,不僅可以拉動音樂文化產業中的唱片產業和媒體產業,還以打造“品牌”的方式,將地域音樂文化產業通過“音樂節”等不同形式傳播于眾。
地域音樂文化像一條滔滔不絕的歷史長河在整個華夏大地上流淌、傳播。然而,隨著現代化得加速,贛鄱音樂文化的發展空間有了重新的轉型。現代媒介的飛速發展,使得有的地域音樂文化正在悄悄流逝。在今天,作為社會組織的大眾媒介機構、工具和技術手段的傳播媒介和音樂表演空間的傳播媒介都制約和影響著地域音樂文化的傳播。所以,我們更應該重視現代化媒介的力量,將現代與傳統相結合,在保護地域音樂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利用現代媒介的手段將他們帶入現代化進程的行列中,從而最好的傳播與大眾。這種結合最終達到雙贏的效果,正是地域音樂文化與音樂傳播媒介之間的最佳定位。
注釋: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曾遂今.音樂社會學[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3.《韓非子集釋卷第二十一?外儲說左上》.
4.http://baike.baidu.com/view/1105843.htm
5.曾遂今.音樂傳播鏈上的音樂表演空間與文化創意[J].藝術百家,2010(2).
6.曾遂今.音樂傳播鏈上的音樂表演空間與文化創意[J].藝術百家,2010(2).
7.http://new s.sina.com.cn/o/2008-10-10/030914552761s.shtm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