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培 白 川 (河北大學 河北 保定 071000)
日本傳統祭祀是為了供拜神靈而舉行的某種儀式,日本祭祀各式各樣,作為一個祭祀大國,日本的傳統祭祀已經成為日本一種非常重要的無形的文化遺產。一年中每一個月份都有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在全國各地舉行。男女老少,載歌載舞,場面十分熱鬧[1]。古以來,日本人就從各種自然現象中感受到一種神圣的力量,并把自然的這種力量尊為神,據說這就是神道的起源,源于神道的祭祀頌揚神的力量,通過與神的交流,祈求五谷豐盛、生意興隆以及社區與家庭的興旺[1]。
祭祀時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隊伍以及各種各樣的舞蹈。跳舞的女人居多,而抬轎子的則大多是男人。這種轎子被稱作神輿。神輿中的豪華轎子是因為日本神靈乘坐的轎子而被崇拜的。
日本的傳統民間祭祀,大多歷史悠久,一代傳承一代下來,舉辦的費用大多由企業和市民集資承擔,很少有行政機構用納稅人的錢為自己做宣傳的事情。在各種祭祀季節期間,行政部門的作用最多是起著參加祭祀活動的各方人士的服務,協調和溝通[2]。
中國也有很多的祭祀活動,大多源于上古祭祀,但是不少節日在后世的演變中,或融合成多重內容的綜合節日,或發生了性質上的變化,只有祭祀的內容仍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但是與日本的祭祀活動比較起來,會顯得具有現代感一些。在日本祭祀時你會看到他們穿著濃厚的民族色彩的服裝,曾經在動畫片中出現的古代日本人形象會再一次的呈現在你面前。
為什么日本會有如此多的祭祀活動,而且還會傳承的這么完善呢?
我想是因為:首先,日本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作為一個島國與別的國家交流甚少也沒有受到過別國的侵略。并且日本是一個單一的民族,也不存在民族矛盾民族紛爭等問題。也就是說,國家內部處于安定的狀態下無疑給傳統文化與傳統習慣的傳承創造了一個有力的環境。而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時代堪稱世界上經歷封建時代最久的國家。封建王朝也經歷了幾代不同民族的君王的統治。其中元、清是少數民族所統治當時戰爭也頻繁發生。再有中國地域寬廣地區之間的流動也會相對較多,尤其是近代受到外國的占領與侵略。在如此環境激烈變化的狀態下國民很難在同一個地方平靜安和的生活總要受到戰爭遷徙等干擾。自然這樣的環境也就不利于傳統的文化與習慣的保存與持續。近代中國又經歷了舊城改造使很多的古建筑遭到了破壞,以及文化大革命時期對傳統文化精髓的鄙棄都使特色文化得以丟失。如今的中國國泰民安,但是卻很難使傳統的文化意識得到復蘇。
其次,日本的傳統文化得以很好傳承的另一個原因是日本人的性格跟國民性。嚴格遵守法規是日本人的一個顯著特征,他們認為自己作為日本人都有義務把先祖創造的文化傳承下去,當然也有些人會認為自己不做的話會跟其他人不同會顯得特別,所以也會跟大家一樣去遵守去傳承。
再次,在日本可以看到如此多的祭祀活動跟現代社會也是有一定關系的。日本人的勤奮是眾所周知的。每天拼命地工作不管是體力還是精神都很疲憊。這時放松就顯得尤為必要。祭祀活動時大家聚在一起說笑、舞蹈、快樂的吆喝把一天的煩惱都拋之腦后,當祭祀活動結束后人們又可以精神飽滿的準備第二天的奮斗。
從日本祭祀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日本的祭祀活動很早以前就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節日的影響。例如,三月三號的女兒節和七月七號的七夕等,但是這些節日來到日本后也發生了改變。比如七夕是中國古代的節日奈良時期傳到了日本,在名歌《萬葉集》中就有提到[1]。七夕節傳入日本后他們將本國的棚機津女信仰與之相融合,形成了他們獨特的七月七日節。
日本的祭祀活動很多都來源于中國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節日的影響,但是在如今的國內卻很少可以見到這樣的祭祀活動。我認為這是民族文化的反映,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文學、哲學,有自己的風俗、飲食、宗教等,構成了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在中華民族過往的歷史中形成的具有明顯特色的傳統文化。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了解歷史、教育后人、凝聚國民、陶冶情操的功能。我們應該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加強民族文化意識,延續民族文化命脈,并積極吸取外來文化精華為創造與時俱進的民族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鈴木章生《都市祭禮的傳統和變容》[J].2011目白大學人文學研究.
[2]田中宣一《年中行事的研究》[J].1992櫻楓社.
[3]須賀由紀子《自然娛樂與文化生活》[J].2011踐女子大學生活科學部紀要.
[4]池田理知子《異文化交流入門》[J].2000有斐閣社.
[5]石井敏《異文化交流:從基礎知識到實踐應用》[J].1997有斐閣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