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宏 (空軍航空大學社科系 吉林長春 130000)
早在《禮記?李運》中就曾說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句話充分的說明食色性對人的重要性。但筆者在這里只講“飲食”,不講“男女”。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所以中國聰明的祖先從一開始就很注重飲食。尤其是火的發現,使人類進一步體驗到食物的美好;再加上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即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陸地面積廣大,就更有利于發揮老祖宗在飲食方面的聰明才智了。因此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也同樣孕育和包含著豐富、淵博的中華飲食文化。筆者認為,中華飲食文化的內涵可以用三個字概括:全、和、意,現闡述如下。
“全”,有兩層含義,即“色香味俱全”和“人器境皆佳”。
中國的菜肴講究色香味俱全,即色澤要光亮潤澤,讓人一瞥就食欲大增;香味,或濃香撲鼻,或淡淡而持久不散;味道要越品越美,越嘗越鮮,久久難忘。
我們日常喜愛的家常菜鍋包肉就是“色香味”的典型代表。那令人賞心悅目、晶瑩剔透甚至是流光溢彩的番茄色,配上濃厚、香甜的肉香味,可以說是令人垂涎欲滴;夾起一塊,放在口中,細細咀嚼,甜軟酥嫩的口感令你回味不已,久久難忘。
中國人吃飯,不僅要吃得香,而且心情還要舒暢。因此,吃飯時對人員、環境甚至器皿的選擇都是講究頗多的。
首先,人要志同道合,和氣相生。
其次,環境要整潔雅致,富有情趣。
最后,器具要實用、大方,符合就餐環境,或高雅,或素樸,或富有特色。因此,早在中國的古詩詞中就有“葡萄美酒夜光杯”,“金樽清酒斗十千”的千古名句。
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記》可以說是中國人宴飲中講究“人器境皆佳”的絕好說明。“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這些優美的描寫讓人情不自禁的聯想到主客宴飲那種和諧美好、酣暢淋漓的快樂場面。
“和”,有三層含義,即“和合而歡”、“五味調和”和“陰陽調和”。
古人說:“飲食所以合歡也”。所以,“和”的第一層含義就是“和合而歡”。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人口眾多,風俗文化異彩紛呈,但終能完整、和諧的統一在一起。從文化角度說,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是一個講究和諧、和平的邦國,不搞分裂、不搞種族歧視。
早在春秋時代,孔子就提出了儒家的經典思想“仁”,提出“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故曰“仁者,人也。”(禮記?中庸)而“仁”的本意是“愛人”,即做人要有一種博大的同情心和愛心,對待別人要像對待自己那樣去處處呵護,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樣才能稱其為“人”。試問這樣對待他人或他國的禮儀之邦怎能不和諧、不和平呢?
所以,如果把 “仁”的思想引申到中國的飲食文化上,我們就理解了為什么中國人喜聚不喜散,喜歡志同道合的親朋好友坐在一起熱火朝天的吃啊、喝啊、聊啊的深層文化原因了。因此,“和合而歡”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內涵。
在日常飲食中,中國人是很注重食品的色香味的。尤其是其中的“味”,為了調出上好的味道來,哪怕烹飪的方法會導致一部分營養的流失也在所不惜。因此,在中華飲食中,“五味調和”的理念古已有之。
中國重視調味,最早可追溯到皇帝時期。這一時期的人們開始煮海水制鹽,從此,中國人的食物滋味開始鮮美起來。到春秋戰國時期,茱萸、桂皮、姜、蔥等植物性調味品就已經被廣泛應用,而人工制作的調味品醋、醬也出現了。
當然,“五味調和”還要講究烹飪技法、選料、刀工和火候,只有這諸多因素合理巧妙的搭配才會調和出鮮美的味道。比如,就選料而言,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發現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禽畜其肉質的老、嫩、滋味各不相同。而在高級宴會上往往專門選用羔、犢、小豬等肉質細嫩的家畜,制作不同的食品。
中國人在一起吃飯,除了講究和諧歡快的人際氛圍,還更講究營養的搭配,這就是“和”的第三層含義,即“陰陽調和”。
陰陽學說起源于中國古老的典籍《易經》,主要是為了探討和解釋宇宙起源的問題。陰、陽指兩種宇宙勢力或原理,陽代表陽性、主動、熱、明、干、剛等等;陰代表陰性、被動、冷、暗、溫、柔等;陰陽兩種勢力互相作用衍生了宇宙的一切。因此,古人認為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個方面,即使飲食也不例外,并且陰陽調和的理念也成為了中醫和養生的主導思想。
在我們日常飲食中,陰陽調和的理念最鮮明的體現就是葷素搭配。而善于養生之人還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調整陰性陽性食物的比例。比如愿意上火的人要少吃牛羊肉,因為牛羊肉熱量大,是典型陽性食物的代表,過量食用會使人內火更盛。再如,體寒氣虛之人在吃水果時要少吃西瓜,可以多吃點桂圓,原因就在于西瓜屬陰性水果,寒氣大,所以西瓜汁是夏天解暑的佳飲;而桂圓則屬陽性水果,有很好補氣提神的作用。
總之,陰陽調和的理念在我們日常飲食中無處不在。而它的科學性早已被國人認證,并逐漸滲入到了國際飲食行業中。
意,即意蘊豐富,源遠流長。
中華飲食中,很多特色佳肴都有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意蘊,比如東坡肉、麻婆豆腐、油炸檜、大救駕、狗不理包子等等,這些食品的名字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傳說。而在名目、種類繁多的中華飲食系列中,歷史最悠久、意蘊最豐富、和人們日常飲食關系最密切的要算“餃子”了。
“餃子”,原名交子。顧名思義,它是中國人在除夕之夜子時左右的必備佳肴,意指除舊迎新、新舊交替。就其外觀而言,形似金元寶,因此在佳節時品用,有恭喜發財、財源廣進等祝福之意。千百年來,餃子豐富的含義和其鮮美的味道,一直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甚至是一些來中國旅游的老外也一定要品嘗一下中國的餃子才不虛此行。
再如,俗語“上車餃子,下車面”也有其豐富的含義。“上車餃子”是為了祝愿親朋好友一路順風,即順腳;“下車面”,是為了讓來到的親朋好友長長久久,并希望他們長久的留在這里,表達了主人殷切、熱情的待客之意。
唐代,作為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發展的最高峰,其飲食文化也內蘊豐富、名目繁多,拿其著名的“燒尾宴”為例。《舊唐書?蘇瑰傳》載:“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許獻食,名曰燒尾。”也就是說燒尾宴是新官宴請同僚或大臣進獻皇帝而舉辦的宴會,其名取“鯉魚跳龍門”被火灼燒成龍之意。如果沒有一定的中華文化底蘊,是無法理解該宴會的豐富內涵的。
中華民族泱泱大國,其悠久豐厚的歷史文化令古今中外文化人士醉心臆想。筆者在本文中雖只提及的是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但也可“窺一斑而見全豹”,即中華飲食文化內涵的豐富性和歷史的悠久性也正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特點。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全面推進,中國越來越需要世界對其的了解、支持和幫助,而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是這一切的關鍵和基礎。筆者在本文中對中國飲食文化內涵的高度概括,希望能為想要了解中國以及中國文化的有識之士帶來一點啟示,并打開一扇方便之門;其中不足之處,還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