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坤
當代大學生作為現代科學文明的傳播者、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接班人,其生態倫理觀對于造就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尤為重要。因此,明確大學生生態倫理教育的內涵是高校順利開展生態倫理教育,促使大學生樹立良好生態發展世界觀和生態倫理觀的前提基礎。
生態倫理即生態道德,是指一定的社會,為了使人們在生態活動中遵循生態道德行為的基本原則和規范,自覺履行維護生態平衡的義務,有組織、有計劃地對人們施加系統的生態道德影響的一種活動。而生態倫理教育是通過一定的方式或手段向受教育者傳授有關生態道德的基本知識與理論,讓受教育者能夠從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諧發展的生態道德觀出發,引導受教育者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生態平衡的意識、思想覺悟,培養相應的道德文明行為習慣,逐步樹立一種新的生態價值觀、自然觀與可持續發展觀,并自覺地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意識地控制對自然的破壞行為。其實質是要求人們以道德理念維持生態平衡,建立一種正確的生態倫理觀。
由此,我們可以把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概念定義為:為了使大學生在生態活動中遵循生態道德行為的基本原則和規范,以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道德觀為基本出發點,增長大學生生態基礎知識,引導大學生形成愛護生態的意識,培養大學生生態道德情感,使大學生自覺養成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文明道德行為。
生態倫理教育從根本上說是人的素質教育,具體而言,是人的道德素質教育和科學文化素質教育。因此生態倫理教育的內容主要由五個方面構成,即“知”、“情”、“意”、“信”、“行”。
知即生態倫理認識教育,是指人們對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道德關系以及關于這種關系的科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如果在生態道德教育的過程中,缺少對生態科學知識的系統普及,這使得對公眾的生態情感培養流于感性化和表面化;如果缺乏生態科學知識背景,公眾就很難對生態危機的嚴重程度產生足夠的認識。沒有憂患,就沒有震撼,生態倫理教育就難見實效。只有生態道德認識的不斷深入,人們才能更熱愛、關心自然,并自覺約束自身行為,形成良好的生態道德品質。
情即生態倫理情感培養,是指人們依據一定的生態道德觀念,在處理生態道德關系、評價生態道德行為時所產生的好惡、愛恨態度,是對自己和他人行為的內心體驗和評價。列寧曾說:“沒有‘人的情感’,就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痹谌祟惿鷳B活動中,只有對善與惡、美與丑、正義與非正義有鮮明而強烈的感情,才能產生合乎道德的行為,從而遵守生態道德義務的要求,履行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和責任。
意即生態倫理意志教育,是指人們為了履行生態道德義務而克服內外各種障礙的信心、決心和毅力。生態倫理意志能促使人們排除各種干擾和阻力,把按照生態道德動機所決定的生態道德行為堅持下去,成為克服在愛護自然、保護自然過程中遇到困難的重要力量。一個人只有具備了堅強的生態道德意志,才能協調義務與自身利益和欲念的沖突,以堅忍不拔的意志按生態道德認知的正確方面去行動,杜絕損害生態環境的不道德行為。在大學生生態倫理教育中通過培養大學生的生態審美意識,喚起大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豐富情感,從而實現對生態美的不盡追求與創造。
信即生態倫理信念教育,是指人們發自內心的對履行某種生態道德義務所具有的強烈的責任感和堅定的信心。它具有強烈的堅定性和一貫性,也是促使人們產生生態道德行為的強大動力,是促進生態道德認識轉化為生態道德行為的重要因素。只有當生態道德原則和規范不僅僅是一種知識,而是一種堅定的信念,成為指導人們行為的準則時,這些生態道德知識才能轉化為人們的生態道德品質。
行即生態道德行為指導,它是指人們在一定的生態道德意識指導下,對自己所處的生態環境所采取的不需要任何強制力和約束、監督的自覺行為。它是生態道德意志的外在表現,是實現生態道德動機的手段。政府部門批準發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對我國公民的生態道德行為進行了界定:(1)所有的人享有生存環境不受污染和破壞,從而能夠過健康和健全生活的權利,并承擔有保 護子孫后代,滿足其生存需要的責任;(2)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種享有棲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壞,從而能夠持續生存的權利,人類承擔有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3)每個人都有義務關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壞、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種生存權利的行為是違背人類責任的行為,要禁止這種不道德的行為。這是對我國公民生態道德行為的基本要求,具體到現實生活中有以下幾點: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自覺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長;維護生態平衡,敢于同破壞自然的行為作斗爭。生態道德教育就是通過對人們進行理念的創新、意識的強化、情感的培養,來達到行為的指導。
生態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規范學生的生態道德行為,保護生態環境。生態道德教育的“知”、“情”、“意”、“信”、“行”五方面的內容是相互聯系的,統一于生態道德教育的整個過程,只有正確的生態道德認識才能產生堅強的生態道德意志和信念,并轉化為有道德的行為和習慣。同樣,也只有在不斷的生態道德行為和習慣中,才能進一步加強認識,增強感情,鍛煉意志,堅定信念。
[1]王愉.大學生生態教育現狀調查研究[J].云南環境科學,2002(2).
[2]孫健,楊立蛟.關于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新思考——基于科學發展觀的視角[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