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 覃麗玲
由于地理偏科現象普遍存在且不利影響呈現逐漸嚴重趨勢。本文通過對中學生偏科現象成因的分析,發現參與式教學模式是解決這一現象的有效方式。采用參與式教學的方法包括:培養學生興趣,端正學習態度;建立策略評價體系,鼓勵學生有個性的主動探究;研發校本教材,鼓勵教材多元化以及開展第二課堂,加強學校、家庭與社會的溝通來改善中學生地理偏科這一問題。
偏科是指,由于某種原因,導致學生各門學科的學習成績及發展不平衡的現象,這種現象會影響學生的后繼學習、相關學習,甚至人生的發展。而參與式教學方式主要倡導通過培養學生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參與并且融入課堂教學,是解決學生偏科問題的有力措施。
中學階段是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發生極大轉折的時期,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成績極易受內在和外在因素的影響。下面我們從教學的四個維度即:學生、教師、教材、環境來分析地理偏科的成因。
學習態度不端正。升入中學后隨著學習壓力的增大,以及家長、老師、接觸的媒體和書籍的影響等,都會使學生的學習態度發生改變,進而產生對某一學科偏好或厭倦的心理。對地理不感興趣。中學生雖然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意志,但有了自己的興趣愛好。正因為如此,不少學生開始朝著自己所喜愛的方面發展,而忽視了許多其他重要的東西,偏科便由此而來。
教師專業素養。部分教師存在專業知識不夠扎實,綜合素質不高,敬業精神不夠,不能夠以積極地感染力去影響學生,吸引學生等或多或少的問題,從而不能有效的把教師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需要。
教師的角色定位不夠準確。教師的角色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者、管理者示范者,同時也擔當父母與朋友的角色。教師與學生的情感距離阻礙了師生間的有效交流,當學生遇到偏科時不能給予有效的幫助。
探究性的教材內容有待完善。在新一輪基礎教育地理課改背景下,《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規定的課程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在新課標倡導下,各個版本的地理教材都加強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訓練,但是這種改變往往流于表面,在教材中沒有具體的措施可以讓學生直接根據教材自學。如湘教版地理活動設置相對單調貧乏,未能很好的體現新課標的精髓。
初高中采用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教材不配套。初高中地理教材本來就存在不銜接的問題,加之很多地區初高中地理教材不使用一個版本,甚至不同年級采用不同版本。這種情況容易使教材結構邏輯性不強,削弱知識點的系統性,增加學生學習的困難度。
硬件環境因素。主要包括教學硬件設施以及相關制度的完善。地理課堂上必須的地球儀、地圖以及多媒體設施等在很多學校是缺少的。軟件環境因素。主要指學風、校風,學風和校風是影響學生偏科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班集體是影響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小環境,這個小環境是在教師的導向和直接影響下建立和創設的,學生有無自主、獨立、合作、探究這門課程的意識,是與學風密不可分的。校風是看的見、摸得著的,在這個大環境下,全體教師在干什么,全體學生在學什么,重視哪些科目,忽視哪些科目,教師上課的態度怎么樣都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各科的學習。
學生缺乏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主、客觀條件是地理偏科的主要原因,而參與式教學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式。參與式教學主要指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多種形式的開放探究式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能力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它是使學生置身于一定的問題情境中,采用多種方式和手段如利用信息、圖冊等學習資料,圍繞問題收集、加工、處理信息,可以獨立思考,也可協作討論,進而通過探究學習,最終得出有效結論,獲得新的知識,它強調學生在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中轉變地理偏科現象。
培養興趣。參與式教學模式的基本思路之一,即為變被動學習為學生主動參與。解決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問題,也便不存在地理偏科現象。地理知識具有較強的趣味性,知識領域廣闊,能活躍學生思維,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要配合故事情境、教具演示及小組討論等教學流程。教師提出參與式討論的任務時,學生應積極地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收集資料擬定題目,充分的討論后寫好討論提綱做好課前準備,在課堂討論中積極發言、各抒己見,最后記憶和理解教師的總結評價,以期進一步提高。
端正態度。要向學生講清各門學科的關系,使其認清偏科的危害性,特別是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再次,要鼓勵其在弱勢科目上的點滴進步,如課堂發言、讀書筆記等等,引導他們主動去接觸弱勢學科,加強對弱勢學科的日常學習;也可以從相關學科中找出突破點,進而帶動弱勢學科的提高。
讓學生參與教學目標的制定,明確學習任務。20世紀60年代末,布盧姆提出了目標教學理論:以教學單元為單位,確定教學目標。針對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在上課前把新課的教學目標公布,讓學生針對教學目標,進行積極參與式的預習與復習。預習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學生帶著問題上課,激發其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生來說,教學目標具有啟動、導向、調控、激勵等心理作用。布置教學目標以后,學生學會參與制定目標,可以把教師教的目標轉化為教與學的共同目標。
善于運用評價,建立策略評價體系。對于偏科生來說,鼓勵性評價可以有效激發其上課積極性,提高課堂有效性。積極的評價可以使學生體驗到探索成功后的愉快情感,學生利用其特有的方式將學會的知識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當中。這是鞏固其創造性心理素質的必要條件。
讓學生學會自主參與探究學習。以學生為主體,關心學生的發展。無論在課堂,還是在野外,學生應注重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探究的過程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創造能力。地理課程與不自然、社會生活聯系十分緊密。在地理教學中注重為學生創造豐富多彩的情景,給學生大量的感性認識,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觀念上強調學習過程及質量。鼓勵學生對書本知識大膽質疑,自主參與探究學習。
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應該開發交流與合作、互補與互動的課型,開展參與式實踐,讓全部學生動起來。利用集體活動,制作地理小報,開展實踐探究,樹立積極自主進行探究實踐的信心,激發創造動機,并培養觀察、動手能力,初步掌握從事科學研究的方法,結合社區環境,配合社會活動,開展社會調查,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進一步完善探究性教材內容,開發校本綜合性“探究”的課程,應明確該課程不是教師的教學方法,而是一種結合地方特色的發現式的學習方法。在教材中多設置參與式實驗,新課程改革十分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與體驗,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在試驗中探究,在師生討論中學習,在與人合作中完成任務,這些活動既獲得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促進正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
鼓勵教學材料多元化,同時整合不同教材,使之系統化加強邏輯性。可以是虛擬的材料(如課件),也可以是實物材料;若是指向教學目標的材料,則材料必須是有結構的材料,即學生能通過對材料的合理運用,達成邏輯地形成與探求目標相一致的結論。若是指向氛圍、情境的材料,則要考慮材料的相關性、直觀性、感染性。
針對軟件環境因素即校風、學風等原因,開展第二課堂,進行校內綜合實踐探究活動,體現青春活躍的校園文化氛圍。參與式教學強調通過多種方式和手段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獲取知識。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第二課堂教學有利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其動手動腦能力,以挖掘學生潛在的智力和動力,開發其興趣和愛好。
加強學校與家庭、社會的溝通,營造良好的溝通渠道。學校是做好學生全面發展的基地,社會是學生全面發揮的場所,家庭是學生全面追求的有力保證,他們之間相互聯系,有機統一的綜合體。加強學校與家庭、社會的溝通,能夠預見、發現學生存在或即將出現的偏科問題,或是在出現問題后可以有根可尋。同時,學生可以把實踐探究性問題帶回家進行自我探究,然后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和同學、家長交流,結論帶回學校后,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補充、再歸類、綜合并作出評價。這有利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效提高學生創新意識。
地理偏科現象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嚴重的偏科會對成績甚至學生的人生發展造成消極的影響。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學方式的多元化,參與式教學方式的推廣,我們應從學生、教師、教材及環境四個角度出發來有效貫徹參與式教學方式,以期達到改善以及解決地理偏科現象。
[1]徐華.對中學生偏科狀況的調查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0(6).
[2]胡立正.克服中學生集體偏科現象淺探[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1999(1).
[3]劉華山,郭永玉.學校教育心理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4]李悅.參與式英語教學模式的五個板塊[J].成人教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