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慧敏
高校學生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但是,許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走下坡路,學生思想水平下滑,輔導員的隊伍建設落后,不能很好的適應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因此,筆者認為必須加速輔導員的職業化建設勢在必行。
輔導員職業化是輔導員專業化發展水平的制度化體現,是指輔導員職業具有自己獨特的職業要求和職業條件,有專門的培養制度和管理制度。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環境中,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受到各種思想文化的影響明顯增多,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更加復雜的形勢。對高校而言,輔導員的職業化符合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總之,對高校、對學生以及對輔導員個人的成長都有重要意義。
高校輔導員設置主要是以專職為主、專兼職相結合的結構模式,并且在具體工作中往往把輔導員個人當成“全能手”來使用,好像所有的工作只要需要,任何一個輔導員都應該擔任、都可以勝任,所以輔導員職責范圍寬泛而外延含糊工作量大。將輔導員置于一種職責寬泛不明確、工作繁雜無中心的狀態,他們的時間、精力有限,繁重的學習、工作壓力令他們分身乏術,這既不利于輔導員個人的發展,又必然造成其工作的針對性不強、實效性差、效率不高。
目前高校輔導員在年齡結構上,由于多數輔導員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擔任,輔導員隊伍年輕化是個突出特征。輔導員與大學生年齡相仿,容易溝通,便于打成一片。
調查顯示,多數高校的輔導員,近半數是剛剛參加工作不到三年的新人,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輔導員基本不超過兩成。因此,高校輔導員呈現出地位不明確,人員不穩定的情況。這樣使輔導員把工作視為短期行為,上崗之初就開始醞釀著轉崗,幾乎沒有人把輔導員工作當作一種固定職業從思想上打算長期從事,只是把現在的工作當作一個過渡,這是輔導員隊伍中存在問題、人員不穩的根本原因。
高校輔導員隊伍相對年輕,職稱也低,工資和崗位津貼相對較低,投入時間也很多,但績效難以評估。
高校輔導員最基本的兩項工作是思想教育和學生日常管理。在輔導員隊伍建設中繼續提倡“雙肩挑”是不適應形式發展的需要,不利于管理干部隊伍素質的不斷提高,這種模式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高校管理,很難適應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趨勢。
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是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面對轉型時期的社會人環境,面對高校擴招的新情況,面對獨生子女群體,高校學生輔導員隊伍作為學生工作的重要承擔者,必須在思想上發揮引導、影響作用,學習上發揮指導、督促作用,人際關系上發揮協調、溝通作用,工作上發揮示范、幫助作用,情感上發揮滋潤、疏導作用,生活上發揮關心、解難作用。
鼓勵其向職業化、專家化方向發展。要加強對崗位職責、權利和義務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在待遇、職稱、地位諸方而給予明確的認定,使他們工作有條件、干事有平臺、發展有空間,最大限度地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性。對政治輔導員不能“重使用、輕培養”,學校要堅持選拔、使用、管理、培養相結合的原則,重選拔、優培養、嚴管理。
政策保障機制就是指學校要制定相關的政策,確保輔導員在各方面與專業教師同等待遇。努力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一是學校要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改善輔導員的待遇。特別是高校擴招以后,學生素質、能力、水平不平衡性更加突出,面對社會各種不穩定因素及國內外各類不同文化思潮、價值觀等對高校的沖擊、影響和滲透,使得高校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信仰教育、誠信教育、價值觀教育等更加迫切。二是解決好輔導員職務職稱問題。在職務競聘、職稱評定等方面為輔導員提供政策保障
我國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為輔導員崗位提供大量優秀的人才,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無法取代高校輔導員專業。政治輔導員要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都必須掌握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專業知識,具備相關的專業技能,熟悉工作規律;有較強的組織紀律性,有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能模范遵守崗位規定。因此,設立輔導員專業,能夠全面提高輔導員的綜合素質,不會因為某方面的知識缺乏而影響工作的開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有利的軟件基礎。
[1]周先進.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建設必須強化五項機制[J].湖南社會科學,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