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伊洛達賴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及其法律對策
索伊洛達賴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頻繁地遭受綠色壁壘的制約和阻礙。本為介紹了綠色壁壘的內涵和特征,通過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進行闡述,分析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壁壘的法律層面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法律對策和建議。
綠色貿易壁壘; 農產品; 貿易保護; 法律對策
綠色貿易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進口國或地區以保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為由,以保護本國產品和市場為目的,通過制定、頒布、實施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和苛刻的環境保護技術標準,以限制國外產品或服務進口的一種非關稅貿易壁壘。 綠色貿易壁壘的主要表現形式有綠色標志制度、綠色技術標準、綠色衛生檢疫制度、綠色包裝和綠色補貼等類型。
第一,形式上的合法性。各國綠色貿易壁壘的存在主要都是以國際、國內公開的立法為依據,為綠色壁壘的存在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
第二,手段上的隱蔽性。綠色貿易壁壘措施是建立在科技產業高度發達的基礎上的標準,應對綠色壁壘,需要應對國有一定的科技實力去支撐,但是綠色壁壘的應對國通常是發展中國家,面對發達國家提出的綠色壁壘,科技水平明顯制約了應對國的判斷能力。
第三,保護技術上的歧視性。發達國家利用發展中國家技術水平相對滯后,通過制定明顯高出發展中國家經濟、技術能力的技術標準以制約發展中國家,在實際貿易過程中,通過不斷的提高技術標準來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使得綠色貿易壁壘不斷升級。
第四,具有連鎖效應。某一進口國的綠色貿易壁壘的設置往往會得到很多國家的效仿,對出口國的出口產品產業帶來嚴重的影響。
綠色貿易壁壘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以全球生態平衡為出發點,對保護自然資源環境、保護人類身體健康和其他動植物生態安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很多發達國家憑借其技術優勢對進口商品制定苛刻的綠色標準,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從而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給世界貿易帶來了消極的影響。綠色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消極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綠色壁壘削弱了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農產品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我國勞動力成本低下,我國農產品出口具有比較優勢。長期以來,在國際市場上,我國農產品都保持著很強的國際競爭力。但我國農產品遭遇發達國家綠色壁壘后,國際競爭力明顯下降。因為發達國家不斷實施綠色壁壘,提高“綠色標準”,迫使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企業的生產成本不斷升高,以達到相應標準,使得我國的出口農產品的價格優勢驟減,國際競爭力明顯被削弱。
第二,綠色壁壘導致我國農產品開拓和鞏固國際市場的能力下降。中國農產品出口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在亞洲,北美和歐洲。這些區域多以發達國家和地區為主,早已經過了工業化階段發展的時期,對環境保護的認識超前于我們,環保方面立法和標準嚴格,并且環境保護的技術先進,這就使我國農產品出口到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門檻不斷提高,而我國的許多農產品或者由于不能達到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綠色壁壘而遭拒絕,或者由于生產成本提高后,導致出口量下降,出口速度放緩,市場占有率也呈現著下降的趨勢。
第三,綠色壁壘對多邊貿易的影響。金融危機以來,貿易保護主義有抬頭之勢。在農產品出口領域,發達國家不斷利用技術優勢,以本國的環境保護為由限制外國農產品的進口。隨著經濟區域化的也在不斷加強,這種限制也呈現出區域化的特征,我國在國際市場競爭上以一己之力對抗區域經濟組織,所處地位明顯不利。目前,我國也同東盟成立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但環保標準和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等主要以發達國家組成的區域經濟組織的標準相差較大,使得我國在短期內無法很好的解決突破貿易保護的難題。
首先,我國環境保護法立法重心側重于環境污染防治而忽視自然保護,在法律程序上重實體輕程序,環保法律體系也存在著很多沖突,協調性不夠,我國農產品在國內和國外面臨著差距很大的不同的法律環境,環境保護立法相對滯后于經濟發展速度,沒有給農產品出口貿易提供一個有力的法律支持。其次,我國對外貿易法在環境方面的規定原則性太強,造成司法實踐中對外貿易的法律、法規可操作性較差。第三,積極推行ISO14000系列標準的認證。ISO14000環境管理系列標準(中國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證書)是國際標準化組織推出的一個管理標準。ISO14000管理標準的主要目的是規范企業和社會團體等所有組織的環境行為,以達到節省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目的。在國際貿易中,對ISO14000系列標準的認證的要求越來越多,目前,相對我國的國際貿易發展速度,我國獲得認證的企業的數量偏少,很多農產品出口企業因為沒有認證遭遇綠色壁壘,不利于我國企業在農產品出口產業的發展。
首先,不能很好利用WTO的救濟規則。我國于2001年加入WTO時間,在2006年度過了保護期,對于WTO的規則利用,我國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還處于摸索階段,還不能很好地利用WTO的救濟機制為自己挽回損失。其次,對出口地區的環保方面法律掌握甚少,在法律信息儲備上準備不足,由于發達國家實施綠色壁壘的依據通常是本國的國內法,我國在這方面信息滯后直接導致我國在面臨綠色壁壘后總是措手不及,處于被動的位置,制約我國的農產品出口產業的發展。
綠色環保是現今經濟發展的趨勢,是不可逆的歷史潮流,綠色壁壘雖然在一定時期制約了我國的外貿出口,我們應當很好的面對它,找到突破的方法。因此本文在分析過我國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法律原因后,也有針對性地從國內法和國際法兩個方面提出法律對策,具體對策如下:
1.在環境保護法上。首先,應當調整環境法立法重心,從以環境污染防治的單重點向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的雙重重點發展,在程序上從重實體輕程序向是提成局并重發展。其次,調整環境法律體系,對環境法律體系中存在的矛盾之處進行修正,以《環保法》為基準,完善具體環保法律、法規的建設,細化具體法律、法規,少原則性規定,多具體性規定,使環保法律具有更強的司法操作性。在刑法上設立環境犯罪,加重環境違法犯罪的懲治力度,形成完整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為環境保護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2.在對外貿易法上,我國于2004年4月6日開始實施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這不新的對外貿易法是我國加入WTO以后,在積累了一定的WTO的法律經驗后修訂的,很好地使我國的國內法律環境逐漸與國際接軌。但這部對外貿易法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規定原則性過強,應當通過具體的法規建設,使對外貿易法中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規定更具有操作性。
3.積極推行ISO14000系列標準的認證
ISO14000環境管理系列標準是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基本準入條件,是獲取國際市場的通行證,我國應對加大對ISO14000系列標準的推行,積極鼓勵引導更多的企業獲得認證,這對消除綠色壁壘,促進對外貿易具有重大作用。近年來,隨著ISO14000系列標準在我國的推廣,我國獲得認證的企業的數量逐漸增多,這為我國產品在國際上提高競爭力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1.充分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
WTO爭端解決機制為實力較弱的WTO成員國提供了救濟渠道,是WTO多邊性的體現。中國在對外貿易中遭遇發達國家綠色貿易壁壘時,同樣可以充分利用這個爭端解決機制來彌補自己的損失。具體說來,我們可以把握和運用違法之訴和非違法之訴這對爭議解決規則,維護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中的合法權益,有效地應對綠色壁壘。其次,對出口地區的環保方面法律掌握甚少,在法律信息儲備上準備不足,由于發達國家實施綠色壁壘的依據通常是本國的國內法,我國在這方面信息滯后直接導致我國在面臨綠色壁壘后總是措手不及,處于被動的位置,制約我國的農產品出口產業的發展。
2.加強國際合作和建立國際綠色貿易信息機制
WTO規則中規定了透明度原則,要求WTO成員方必須公布其所實施的與國際貿易有關的法令、條例、司法判決、行政決定,以使各國政府及企業了解這些規定。我國應當充分利用透明度原則,對WTO成員國的相關貿易規定進行信息收集,定期關注各成員國的立法動態。這些發達國家和地區通常是根據其國內法作為設立的綠色貿易壁壘的依據,因此能夠獲得及時的環境立法的信息就顯得至關重要,充分利用信息渠道,讓我國政府和企業掌握國外環境立法動態,在第一時間內做出應對。
[1]王傳麗.國際貿易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647.
[2]衛霞,康建勝.綠色貿易壁壘的法律對策研究[J].社科縱橫,2006(10):45-48.
[3]徐惟.綠色壁壘對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J].市場周刊,2006(10):34-36.
[4]涂詠梅.綠色壁壘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經濟天地,2009(2):76-77.
[5]都亳.我國對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應對策略[J].外貿經濟與國際貿易,2001,(6):46-47.
[6]陳志. 綠色貿易壁壘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與法律對策[J].糧油加工,2010(6),30-32.
索伊洛達賴 ,1985年9月7日出生,性別:男,蒙古族,內蒙古呼和浩特,經濟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國際環境保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