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雪 李化樹 唐小蘭 西華師范大學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四川南充 637002
中美高校創新文化比較研究
楊曉雪 李化樹 唐小蘭 西華師范大學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四川南充 637002
我國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戰略,重視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培養創新人才。大學在國家創新體型中占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創新文化應該成為大學的主流文化,寬容良好的文化環境有利于創新意識的激發和培養。有利于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所以創新文化應該引起重視。本文通過比較中美高校創新文化,分析了中美創新文化差異性。
中國高校;美國高校;創新文化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各國競爭的核心已經轉到國家創新能力的競爭,人才的競爭上來。這里所說的人才主要是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大學作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知識傳承和科技創新的中心,歷來是一個國家和社會孕育新思想、新文化、新文明的搖籃。創新文化作為大學文化的本質特征和核心內容,在創新人才培養、開展科技創新和服務引領社會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美國擁有如此強大的創新能力,跟美國的創新文化是分不開的。美國培養出了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是一個強有力的證明。而我國至今還還未曾獲得象征著代表國際科技發展水平的諾貝爾獎。因此,通過比較研究兩國大學創新文化的差異,對于我國大學創新文化的建設有著積極的作用。
創新文化是與創新有關的概念,它與文化創新不同。很多學者經過深入研究,提出創新文化的涵義:“創新文化是一個有利于創新活動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社會環境的綜合體,是激發活動的精神家園。簡而言之,創新文化就是有利于催生創新靈感、激發創新潛能、保持創新活力的良好的科研生態環境。 [2]而大學創新文化指的是:在大學這一時空范圍內,營造出一種敢于冒險、善于創新、開拓進取、團結協作、寬容失敗的良好的科研生態環境。從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來看,大學創新文化是大學文化的下位概念,大學文化是大學創新文化的上位概念。大學文化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態,大學創新文化只是其中的一種表現形態,但應該是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大學文化的張揚、升華和濃縮,集中代表了新時期大學文化的精髓和要義。
在國外,很少有人把大學文化作為一個單獨的問題來進行研究,而是以社會文化為背景,把文化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來進行研究。在對大學文化內涵的理解中,有學者認為影響大學校園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校園精神、交流溝通、管理和物質環境。大學文化是以學習為中心,以學生為導向的,是由清晰的使命感所統一起來的高水平的參與(engagements)、期望(expectations)和標準(standards)。
美國大學非常注重“以人為本”的觀念,強調學校的一切工作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一切圍繞學生的成長,滿足學生的需求,努力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好的教育。這一點與美國的文化是分不開的,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家,較少的文化傳統使得它在實際上不存在阻礙維護文化思想的傳統。相比于中國人,他們顯得更關注學生的興趣與特長。更加個人主義,他們更重視獨立性。自我實現即使不是一種期望,但至少更容易被人們接受。美國人更重視不受外部制約的“自由”。正是因為這些文化背景,使美國高校更注重以學生自身為本,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獨立性與創造性。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大部分美國人都是從世界各地到美國的移民的后裔,因此,美國一向以“民族熔爐”而著稱于世。當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人們紛紛涌向這片土地的同時,也把各國、各民族的文化種子播撒到了這里。各種文化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形成了美國文化較為寬容的特點。而美國的大學,更凸現了這種多元特征。在美國的大學里,各種膚色的人群,形態多異的裝束,各種不同的語言交匯在一起,不同的教育形式、多元的師生構成、國際性的文化背景、色彩各異的教學組織方式,形成了一道多彩的風景線。
美國的文化是尊重科學的,喜歡用精確的數字及精密的邏輯推理來描述世界,通過實驗來得出事實的判斷。在美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很注重科學研究的實用性。但是由于它不是只顧眼前利益,要將科學研究直接轉化成生產力。而是注重深入的科學研究帶來的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也許是研究方向的轉變。并努力將這些成果應用到經濟發展當中。這跟美國寬容的社會文化環境是分不開的。鼓勵追求真理,努力堅持才能達到科學的彼岸。
通過分析美國的創新文化,我們知道美國是一個新興國家,快速的發展和少量的文化沉淀,有時會讓人覺得它象是在黑暗中爬行的動物。但是它的爬行在當前看來卻是朝著光明的方向爬去。當然,未來的發展態勢如何以我不敢妄加推斷,但是我相信擁有創新能力將是個人以及國家發展的永恒動力。
我國乃是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泱泱大國,在歷史上有著輝煌的成就。但是近代的科學發展卻興起于西方。我國古代也有許多偉大的發明,但是為什么近代科技卻一直落后呢?也許是在大國的驕傲中固步自封,自以為得意而喪失了斗志。加上儒家重仕途輕技術的文化傳統的影響,使得我國歷來就不重視科學技術,而以仕途經濟作為人生最重要的發展目標,到今天的大學校園仍然可以看到此現象,公務員熱正是典型的例子。
最初的大學是由行會發展起來的,師傅擁有至高無尚的權力。發展為大學以后,教授的權力也是相當大的。那時候的教學只根據教授的研究興趣和方向,學術保有良好的純正性。而我國近代意義上的科學起步較晚,基本上是從學習西方開始的,走的比美國更加迷茫。至少美國沒有受“傳統”的影響,從最開始的時候就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二戰結束后,美國從德國“搶”了許多科學家和學者,并提供適宜的環境讓他們搞科學研究。使得美國得以迅速的發展。而我國從來都沒學術自由的傳統,一直以來我國的教育都是帶有政治目的的,特別是在文革時期迫害了一大批的學者使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晚了二十年。這些方面都抑制了創新精神的發展和弘揚。我國高校深受此影響,在教授知識的同時還帶有思想上的統一。這些文化是不利于創新的文化。
我國確立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是似乎人們理解的是以金錢為中心,以利益為中心。大學里到處充斥著權力與利益之爭。教授搞的不是科研,所謂的科學研究圍繞的是評職稱的硬性要求,而不是真正的研究。學生也同樣如此,費盡心思討好老師,或者打工賺錢,根本沒有用到學習上去。在這種功利心的沖擊下怎么能培養出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所以,要建設創新型國家首先重視創新文化的建設,特別是大學創新文化的建設。
[1]陳依元.創新文化:自主創新的文化驅動力[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3.
[2]馬秀芹.美國文化創新價值觀與教育[J].當代教育科學,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