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玲 瓊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海口 571100
董懷巖 海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海口 571158
淺論黎族民間童話的認識意義
吳小玲 瓊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海口 571100
董懷巖 海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海口 571158
內涵極其豐富的黎族民間童話,在數千年的口耳相傳中,蘊含了黎族人對宇宙、人類、種族、生存環(huán)境、社會狀況的認識。本文從民族起源、自然環(huán)境、社會意識等幾個方面出發(fā)分析黎族民間童話,以期透視出黎族人的認識狀況,并為更好地理解黎族人的思維意識做準備。
黎族民間童話; 認識; 起源; 風物
有著幾千年歷史的黎族,一方面獨居于中國南部海島——海南島,另一方面卻又是祖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長期以來,她不斷受到漢族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和沖擊,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透過黎族民間童話便可以看出它一方面具有獨特的熱帶海島特色,也可以明顯地看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原始質樸的黎族民間童話不僅反映了黎族始民對世界本源、自身生活環(huán)境、社會生存狀態(tài)的最初看法,而且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地域性和多樣性。
黎族人雖然在海南島上生活了幾千年,但卻長期處于氏族公社社會階段,經濟文化相對比較落后。早期黎族人還沒有產生對世界起源、人類產生及自己生活區(qū)域的自然環(huán)境的理性認識,他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往往只停留在感性階段。因此,他們往往會利用想象、聯(lián)想甚至夸張等方式來解釋種種他們無法科學解釋的問題。但這些感性解釋方式并非一無是處,他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黎族人生活經驗、歷史經驗以及各種價值取向的烙印,具有深刻的認識論意義。
關于世界的本質,黎族人并未做過多的猜想,但他們卻極富想象力地解釋了現今生活的這個世界——海南島是如何來的。黎族創(chuàng)世童話《大力神》比較集中和全面地回答了這一問題。大力神的故事主要講:“古時天地相近,天上有7個太陽和7個月亮,地上太熱,人們難于生活,叫苦連天。大力神為了讓人們更好地生活下去,使出自身全部本領,把天空拱高了一萬仗。并做出硬弓和利箭,把天上的太陽和月亮各射下6個。同時,他還以彩虹為扁擔,地上的路為繩索,從海邊挑來沙土,造出山嶺;用身上梳下來的頭發(fā)撒在山嶺間,造出森林;還鑿了無數的大小河溝,他淌下的汗水流成了江河。大力神在完成以上工作后,終因勞累過度而倒下。臨終前,他還擔心天再塌下來,便伸開巨掌,把天擎住。這擎天的巨掌,便是如今巍然屹立的五指山。”1黎族人開始不知道天地日月乃天體運動的結果,山川河流乃地殼運動的結果,而是憑自己的想象創(chuàng)造了大力神這樣一個人格神,卻把世界的形成歸功于大力神。這當然是不科學的,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黎族先民披荊斬棘開拓海南島的印記。類似的傳說還有《山區(qū)與平原的由來》,故事把山川和平原的由來說成是創(chuàng)世神萬家的功勞。黎族人的這些傳說反映了黎族人對世界起源的認識,雖然其中充滿了幻想成分,但卻是人類對世界認識的必經階段。
在黎族創(chuàng)世童話中,還有一些是關于人類或黎族怎么來了的傳說。經過專家、學者的研究,黎族關于人類或族類的產生主要有以下三種說法:一、蛇卵生說。《黎母山的傳說》中說遠古時期海南島上沒有人,有一天雷公云游四方到此,看到這里鳥語花香,是個好地方,于是便找來蛇卵藏在山中由五色雀照護。一年后雷公將卵劈開,里面走出一個美麗的姑娘——阿黎姑娘。后來阿黎與跨海來尋沉香的小火子相愛、結婚、生子,阿黎即“黎母”,是黎族的祖先。二、洪水再造黎人說。在種說法以大同小異的面貌出現在《人類的起源》、《三個民族同一源》、《黎族漢族的來源》、《黎族支系的來源》等傳說中。它們大都說很久以前世上發(fā)生了一場特大的洪水災害,只有兄妹倆因躲進葫蘆或南瓜中而逃脫,來到海南島,后為繁衍人類,他們兄妹只得結婚生子,成為人類或黎族的祖先。三、渡海而來說。這種說法在前兩種說法中已有所體現,它們主要說黎族先祖是渡海來海南島并繁衍下去的,如《丹雅公主》和《繡面的傳說》等。據歷史學家考證,黎族是渡海而來的古越族的一支,這種說法或許保留了黎族人關于本族來歷的最早記憶。總之,以上三種說法說明了黎族人早已或多或少地具有了一些自我意識,并開始思索“我”的來源問題了,盡管它還很不科學。
黎族地方風物傳說多是解釋各地山川名稱的來歷的,可以使我們更加感性地理解一些地名。這類傳說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歷史上確有其人的名人傳說,當然這類傳說附會名人的成分居多。如《馬伏波與白馬井》講的是漢武帝時期伏波將軍馬援的一段傳奇,借此引出了樂東縣“白馬井”的來歷。《“保亭”來歷的傳說》、《“營根鎮(zhèn)”來歷的傳說》則分別講了幾則南北朝時期的杰出的民族英雄冼夫人的故事。另一類則是已無具體時間可考的神奇故事。這類故事多用“很久以前”等語詞來淡化時間觀念,實則是無具體年代。如《五指山的傳說》、《七仙嶺的傳說》、《鹿回頭》、《吊羅山》等都講述了一個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人或動物的故事,奇幻色彩較濃。總之,這些傳說一方面反映了黎族先祖開辟海南島的艱辛與不朽的功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黎族人崇拜強者、同情弱者的民族心理。
海南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光熱、水總量充足是其氣候優(yōu)勢,旱、澇、風、寒(流)則是其劣勢。還有水熱結合不均,臺風多,多暴雨,沖刷力強,造成水土流失、焚風(干熱風)為患等。黎族聚居的中央山區(qū)由于海拔較高,經常受到寒、旱雙重威脅;在春季又受干、熱氣流的影響,焚風效應明顯,容易進一步造成旱澇——春旱、夏澇。” 這樣的氣候一方面滋養(yǎng)了勤勞樸實的黎族人民,另一方面卻也給黎族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黎族人對這些自然現象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于是便以神話、傳說的方式對此加以解釋。《大力神》、《人類的起源》中說天上有多個太陽和月亮,“把大地燒得很燙,像個大熱鍋”,反映的是黎族人對旱災的認識;《人類的起源》、《三個民族同一源》等洪水傳說,反映了黎族人對水澇災害的記憶;《臺風精》則是對臺風災害的解說;《五指山的傳說》(另一種版本的)中的邪氣是對海南溫濕氣候多瘴氣,瘟疫盛行的反映等。透過黎族人這些質樸的回憶,我們一方面可以看出黎族人關于自身生存自然環(huán)境的認識,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黎族先人開創(chuàng)海南島時的艱辛。
除了旱澇無常的熱帶氣候外,海南島上還有豐富多彩的動物、植物與黎族人相依相伴,成為黎族人生活中重要的內容。海南島上有維管束植物4200多種,其中,630種為海南所特有,另外,海南島上有哺乳動物78種,鳥344種,這些動物、植物在沒被人馴化時,往往危害人類,成為各種“精”或“妖”。如《 螃蟹精》里的螃蟹就被人想象成是危害人間的妖精,《勇敢的帕拖》里的老鷹精,《擒龍》里的惡龍(巨蟒)等,都屬于這種現象。但當這些動物被馴化后,它們就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伙伴或人的衣食之源或人們崇拜的對象。《牛為什么犁地》、《狗和黃猄》等反映的是牛、狗經過馴化成為人類的朋友的事;《椰子傳說》、《山蘭稻種的傳說》等反映了椰子、山蘭稻如何被人類發(fā)現并養(yǎng)殖成為人類衣食之源的事;《人類的起源》、《三個民族同一源》等反映了葫蘆、南瓜如何因拯救人類而成為人類崇拜的對象。這些都說明了海南島特有的動物、植物早就被黎人所認識和利用,并成為黎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黎族民間童話雖然產生與黎族原始社會時期或更早,且已經經過了幾千年的加工和改造,但我們仍能夠從中看出黎族人一些關于社會生存狀態(tài)的認識。
從黎族的很多創(chuàng)世神話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各民族(主要是指黎族、苗族和漢族)同根同源是黎族人民族意識的核心。這種觀點在《三個民族同一源》里表現的最明顯。故事講遠古時候,由于下了十年的大雨,地上的各種生物都滅絕了,只有事先鉆進大南瓜中的老先和荷發(fā)兄妹及同時被趕進南瓜洞的牛、馬、豬、狗、貓、老鼠等存活了下來。后來,老先跟荷發(fā)相處,因南風將老先的陽氣吹進了荷發(fā)的體內而使荷發(fā)懷孕,孕后三年荷發(fā)產下一團肉包,老先用刀把肉包分成三份,分別放入南渡江、萬泉河和昌化江中,后三個肉包分別于十個月后變成了漢族、苗族和黎族人的祖先。這則故事看似荒誕不經,卻反映了黎族人視漢族、苗族為同胞兄弟的意識,表現了黎族人樸素的民族觀。
黎族長期處于氏族公社時期,有些童話的家意識并不是很明顯。很多洪水創(chuàng)世神話,如《人類的起源》等中的兄妹結合共衍人類的故事,反映了黎族由近親通婚的血緣婚向氏族婚過渡這樣一個人類發(fā)展的必經過程。還有一些故事,如《黎母山的傳說》等反映的是黎族母系氏族時期偶婚制的狀況,至今黎族還有婚后生子前“不落夫家”的習俗,便是這種婚制的殘留。后來,隨著黎族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黎族人的家意識便不斷上升。《鹿回頭》的故事講的是男女主人公經歷磨難而結婚后,共事老母,最后過上了男耕女織式的幸福美滿的個體家庭生活。《山蘭稻種的傳說》也反映了男女主人公在沖破峒主惡勢力的阻撓,歷盡千辛萬苦取得山蘭稻種后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另外,一些惡兄惡嫂或惡繼母強迫青年戀人分離而攀附有財有勢的峒主或奧雅的故事(《甘工鳥》、《奧桃堆》等),反映了男女婚戀已經不僅僅是個人的事,而是整個家庭甚至家族生活中的事,這樣必然會出現個人利益和家庭利益沖突的現象,于是“惡”兄嫂、繼母便出現了,這是黎族家庭經濟、家庭意識上升的重要標志。
黎族人的愛情觀是大膽、自由、奔放的,是簡單、直接、一往無前的,這固然在黎族節(jié)日三月三的情歌對唱中有所表現,在口碑文學黎族民間童話中也不乏其例。黎族民間童話中,青年男女主人公往往是郎才女貌、一見鐘情,他們相戀后便鐘情到底,誰也無法將他們分開,哪怕是九五之尊的皇帝、狂妄兇惡的峒主、奧雅,甚或是法力無邊的妖精,這類故事有《奧桃堆》、《勇敢的帕拖》、《星娘》、《甘工鳥》等。在現實生活中,黎族人也是一夫一妻,很少有一夫多妻的現象。
嚴格來說,黎族沒有專門的神職人員和固定的宗教場所,也沒有繁復的全族統(tǒng)一的宗教儀式,但黎族人卻有種類繁多的崇拜。黎族崇拜主要有圖騰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三種。這在黎族民間童話中也有所表現。如《大力神》、《五指山的傳說》、《七仙嶺的傳說》、《山區(qū)與平原的由來》等反映了黎族人對祖先創(chuàng)世神的崇拜;《黎母山的傳說》、《人類的起源》等則反映了黎族人對蛇、葫蘆等的崇拜;洪水神話中的雷公、風俗傳說中的山川等則表明了黎族人對自然的崇拜。時至今日,黎族人仍有“天上怕雷公,地下怕祖公,人間怕禁公”的說法。這些當然都不能看做是黎族宗教,但可以看做是黎族人的信仰。
總之,黎族民間童話內涵十分豐富,它反映了黎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反映了黎族人思維和認識的方方面面,是我們認識黎族文化、了解黎族,進而走進黎族的一把金鑰匙。
注釋:
[1]劉明哲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大辭典?黎族卷》,香港當代文藝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 301-302頁.
[2]刑關英,《黎族人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意識》,《海南民族研究(一)?五指山腳下的耕耘》,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6頁.
吳小玲,海南海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董懷巖,山東曲阜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美學。
【資助課題: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08年度重點課題“黎族民間童話與海南地方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研究”DMA08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