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婷婷 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 安徽安慶 246133
侯方域與冒襄
汪婷婷 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 安徽安慶 246133
侯方域與冒襄同位于明末四公子之列,兩人的家世、才華和政治活動,都受到社會的崇敬。他們意氣相投,一起詩酒唱和,抨擊閹黨;都交游廣泛,又風流倜儻,在秦淮各自演繹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他們才華橫溢,在詩文上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但是入清之后兩人卻走上了不同道路,代表了明末清初文人的兩種命運。
侯方域;冒襄;文人;交往
明末,商丘侯方域,與桐城方以智,宜興陳貞慧,如皋冒襄,并稱“四公子”。他們以才華,矜名節,持正論,被時人所推崇。侯方域,在四人中年齡最小,卻壽命最短;反之冒襄,年歲雖不是最長,卻最為長壽。兩人都少有才情,參加復社,交游廣泛,風流倜儻,冠絕一時。雖說是意氣相投,然而入清后卻有了分歧,逐漸疏遠。于是這里試將兩人放在一起進行探討,以略窺明末清初文人的不同命運。
兩人均出生仕宦之家,可說是世家子弟。侯方域,字朝宗,號雪苑。他出身商丘望族,祖父官至太常卿,父親侯恂在崇禎年間曾任戶部尚書。冒襄,字辟疆,號巢民,又號樸巢。他出自如皋冒氏名門,其父冒起宗在明崇禎朝期間官至僉都御史。
侯方域與冒襄都有過人的才藝,聰穎勤學,博通經史,下筆千言。侯方域從小聰穎異常,博聞強記,八九歲時即能詩文,鄉人譽為“神童”。十一歲時,他隨父至京師,拜國子監司業倪元璐為師。十五歲回鄉應童子試,縣、府、道皆第一。他很早就以詩與八股文名聞天下,史載他“為文若不經思,下筆千萬言立就。”他早期的詩作《晉齋詩集》與八股文集《云臥居制藝》、《雜庸堂制藝》流傳于世,為人們所稱道。冒襄也是自幼聰明,十歲能作詩文,十四歲就刊刻詩集《香儷園偶存》,文苑巨擘董其昌為其作序,認為其作“才情筆力,已是名家上乘”,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點綴盛明一代詩文之景運”(董其昌《容臺文集》)。
兩人才華橫溢,但科舉道路都不順利。侯方域崇禎十二年參加南京鄉試,本中第三名,但因策論觸諱而下第。到了順治八年應河南鄉試,又為忌者所阻斥置副榜,雖不任職,仍成為其晚節不終的悔恨。冒襄十六歲中秀才,不料二十歲鄉試時因病阻場,后因其見解與權貴不合,六次參加鄉試,僅兩中副榜。后來“督撫以監軍薦,御史以人才薦,皆以親老辭,康熙中,復以山林隱逸及博學鴻詞薦,亦不就”(《清史稿?遺逸傳?冒襄》),終身沒有涉足官場。
官僚家庭和傳統思想的影響使兩人與政治結下了不解之緣。侯方域祖父及父輩皆為東林黨人。他生性豪邁不羈,“不耐寂寞”,父侯恂“以東林忤閹黨”,自己則為復社主盟張溥、幾社主盟陳子龍所“推重”,“海內名士爭與之交”(《清史稿?文苑傳一?侯方域》)。而冒襄崇禎三年首次赴南京鄉試,就參加了復社金陵大會。其雄才大略、英豪氣概領一時之秀,他領導復社、幾社,主持東南文柄,“勵經濟,修名節,不以功名勢利為念”,一心想施展抱負,建功立業。
兩人的相識也正是在南京。崇禎十二年秋,兩人同赴南京鄉試,與陳貞慧等復舉國門廣業社。由貴池吳應箕起草,復社140余人具名的《留都防亂公揭》交由舉子帶往各地,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使得阮大鋮之流如過街老鼠。他們在南京時經常高朋滿座,詩酒唱和,高談闊論,以天下為己任,大有不可一世之概。年少氣盛,顧盼自雄,主持清議,矯激抗俗,喜談經世大務,懷抱著報效國家的壯志,這也正是明末文人的一大特征。
兩人都在文化領域有很高的成就。侯方域早年即以詩與時文名揚海內,后肆力古文,其文取法“昌黎、柳州、廬陵、眉山諸子”,縱橫恣肆,“一氣磅礴”(徐作肅序),為時人所重。其古文與魏禧、汪琬齊名,并稱“清初三大家”。而冒襄“才特高,尤能傾動人”,其創作以詩文為主,格調高雅。他強調為情造文,講究慷慨多氣。著作更是豐富,有《先世前徽錄》、《樸巢詩文集》、《水繪園詩文集》等,其《影梅庵憶語》作為一篇回憶性文章,不僅在傳統的悼亡文學上加以創新,而且成為了“憶語體”的創始之作。
那一時代的文人大多共有的愛好,即為戲曲。侯父恂就十分愛好,“蓄家樂,務使窮態極工。致令小童,隨侍入朝班,審諦諸大老賢奸忠佞之狀,一切效之,排場取神似逼真,以為笑噱。…而里中樂部因推侯氏為第一也。”受家庭影響,侯方域自小就對昆曲非常執迷,經常逃課出去偷看演出。而且他通解昆曲音律,曾自江南買童子吳閭,延名師教之,又親自監督,以奉其父之歡。在以歌舞繁華著稱的金陵期間,幾乎每次宴飲都離不開歌妓侑酒。以此為紐帶,他對歌妓伶人十分熟悉,以他們為描寫題材寫出了幾篇著名散文,如《贈江伶序》《馬伶傳》等。
而冒襄更是如此,創始于祖父冒夢齡的冒氏家樂班在其手中發揚光大。冒襄本人就創作了傳奇《山花錦》《樸巢記》,盧香在《冒巢民先生傳》中稱他“自制詞曲,教家部引商刻羽,聽者悚異,以為鈞天迭奏也”(《同人集》第一卷)。祖宅“得全堂”常為冒氏戲班的演出場所,常演劇目為湯顯祖的《牡丹亭》《邯鄲夢》和李玉的《清忠譜》。《東皋詩存》卷四十三載:“己未重陽之夕,于得全堂看演《清忠譜》劇,乃五人墓事也。巢民嘆曰,諸君見此,視為前朝古人,唯余歷歷在心目間。”冒襄還作有觀《清忠譜》題詠詩。由此可見,精通音律,雅好昆曲,從事戲曲活動,此種風氣在明末清初的文人中非常盛行。
侯方域與冒襄都在秦淮結下了一段聞名于世的情緣。侯方域和“秦淮八艷”之一的李香君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情被孔尚任寫入了《桃花扇》,成為傳奇。其實他本人早已留下了自己的回憶——《李姬傳》。短短的一篇,無一字描寫李香君的花容月貌,但一個堅持自己政治和愛情操守的紅塵女子的美麗形象,卻躍然紙上,讓人敬佩和難忘。而冒襄與同是八艷之一的董小宛相識相處,歷經劫難,九年的相伴,譜寫了一曲生死不渝的愛情篇章。董小宛的英年早逝,讓其悲痛欲絕,于是有了《影梅庵憶語》,冒襄用洋洋萬余字加以追憶緬懷,真情溢于言外。
兩人都交游廣泛,常常結社唱和。侯方域在鄉試落第后,由南京歸里正式組織雪苑社,成員還有賈開宗、吳伯裔、吳伯撤、徐作霖和劉伯愚,共六人即所謂“雪苑六子社”。崇禎十五年,李自成破歸德,雪苑社友大半死喪,僅存侯方域、賈開宗二人。清順治二年,流離江南的侯方域返里,次年與賈開宗、徐作肅及其侄徐世深“修復舊社,痛飲悲歌,以寓其牢騷不平之志焉,暇即肆力于詩古文”。順治四年,宿儒徐鄰唐加人。又二年,宋蘋隨父歸里,“雪苑六子社”再度成立。他們朝夕琢磨,“古文則準之唐宋八家,今文則準之考亭之章句,至命酒高談,將無虛日……每賓從雜沓,號叫迷離”,多唱酬切磋之作。
還在天啟七年,冒襄十七歲時,就在府學與鄭元勛、李元介、梁于 等結社。崇禎九年,在南京鄉試時,與張明弼、呂霖生、陳則梁、劉履丁結盟。崇禎十三年,冒在揚州鄭超宗影園大會會試南返之名士,有《影園倡和詩》,是現存他最早的倡和詩集。此后他又多次與師友倡和,共有四十余集,僅據《同人集》所收存,即有六卷。此外冒襄還在水繪園收留了眾多東林復社遺孤,對他們加倍關懷照顧,其中出名的就有陳貞慧的兒子陳維崧。
然而,自從崇禎十七年甲申之變后,侯方域與冒襄卻沒有了交集,這一點很耐人尋味。的確,侯方域參加了順治八年的鄉試,而冒襄入清后堅持不進仕途,不應鴻博之薦,但是兩人的疏離不僅是有了分歧,因為同是四公子的其他兩人,即陳貞慧和方以智,他們與侯方域和冒襄各自都還有交往。可以從他們之后各自的經歷加以探討。
順治九年是侯方域最后一次江南之行,卻也是他交游生涯與創作成就的又一高峰。此年九月他攜詩文集渡江南游,去拜訪多年的生死患難之交陳貞慧及吳越間復社舊友,后又輾轉于江陰、無錫、蘇州、嘉興等地。他貽書吳偉業勸其終隱不仕,還寫有《陽羨宴集序》,追憶好友之零落,慨嘆“風飄煙散,略已如斯,而江山之恨,禾黍之悲,從可識矣”。侯方域一路尋親訪友,直到年底才返鄉。即使是無緣見面的方以智,在其歸家后還深感遺憾,立即寫下了《與方密之書》。可是他卻未去拜訪冒襄,也沒有書信來往。
而就在前一年,順治八年春,董小宛病逝,《同人集》卷六《影梅庵悼亡題詠》匯集了海內二十七家的悼亡,然而卻沒有侯方域。但是同樣經歷秦淮舊事的“四公子”的其他兩位也沒有詩文,所以這可能只是音信不通的緣故。可事實顯然不僅是如此,因為順治十一年,冒襄主動去拜訪了方以智,《巢民詩集》卷四中有他乙未所作《無大師掩關高座,客秋相見,以詩示余,今夏,無忝重過白下,因倚韻和寄》詩。而就在這一年十二月,侯方域因病去世,年僅三十七歲。
從侯方域來看,自從甲申之變后就一直生活在對自己的自責與對舊友的思念當中。他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壯悔堂”,并作記云:“嗚呼!君子之自處也謙,而其接物也恭,所以蓄德也。況余少遭黨禁,又歷戎馬間,而乃傲睨若是,然則坎壈而幾殺其身,夫豈為不幸哉!忽一日念及,憮然久之,其后歷寢食不能忘。時有所創,創則思,積創積思,乃知余平生之可悔者多矣。”在整理自己的詩文時,亦將詩文集命名為《壯悔堂集》、《四憶堂詩集》。陳貞慧與侯方域有姻親關系,而方以智與他也是多年老友,相比之下,冒襄與其關系沒有那么密切。所以可以猜測是侯方域心中有“悔”,所以沒有聯系冒襄。
而冒襄入清后,思想奉行的是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他并沒有把名節觀強加于親友身上,所以與錢謙益、吳偉業等人都還有交往。但是他在《復竟陵譚籍書》中這樣寫道,“凡我故人,富貴者弟不先之以書”,即冒襄對這一類的老友不會主動搭訕。翻閱《同人集》可以發現冒襄始終貫徹了這個原則,如卷四中提到得陳名夏的來信,陳在明末先是投降了李自成的大順朝,后又歸順了大清,這樣的人物想拉攏其入仕,但冒襄卻以疾病推辭,這封信表明了他拒絕仕進的斷然態度,也是他與降清老友來往的證明。因此,可以想象,如果侯方域有書信來,冒襄肯定會回復的。
總之,侯方域與冒襄在入清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可惜一個不愿聯系,一個又不主動,最后造化不容二人再聚首,順治十一年末,侯冒遂成天人永隔的遺憾。
[1]趙爾巽.清史稿[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冒襄.吳應箕傳序[A].劉世珩.貴池二妙集[C].
[3]王樹林.略論侯方域的文學歷程[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2,(1).
[4]王樹林.侯方域集校箋[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5]徐作肅.偶更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侯方域.壯悔堂文集[M].四部備要本,1936.
汪婷婷, 籍貫:江蘇省南通市,專業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