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愛萍 四川美術學院
淺析服裝設計中的兩性“混搭”
鄧愛萍 四川美術學院
從2005年“超級女聲”選秀節目中出道的李宇春,從裝扮到氣質就整個一個假小子。也正是由于她中性化的形象而紅遍中國。另一位時尚界的名人,《嘉人》雜志的時尚編輯韓火火,由于他酷愛穿著女裝,從服裝到鞋子、包包幾乎都來自于女裝,因而迅速走紅。從綜上兩種現象表明,某種意義上服裝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用來表達男女性別角色的媒介了,也不再是男女性別角色的傳統象征和隱喻。在中性化越演越烈的今天,無論是男裝的女性化道路,還是女裝的男性化以及中性化的道路,都將使服裝設計中的兩性“混搭”模式具有更廣泛的發展空間。
服裝設計;混搭;兩性;男裝;女裝
21世紀,隨著信息化的到來,服裝的審美與視覺靈感一方面在推崇跨文化的情結中不斷發展,另一方面又受到傳統與個體文化的沖擊。全球性的文化折衷主義、文化的包容性將直接影響服裝的兩性模式,即服裝的兩性“混搭”。服裝作為異性審美觀的表現,作為用來表達男女性別角色的媒介,在男女性別標示功能上的角色則逐漸發生了轉變,變得模糊了起來,表現為服裝設計中性別的混淆。在女裝中“混搭”男裝的特征,又在男裝中“混搭”女裝的特征。
自可可.香奈兒把時裝設計以男性的眼光為中心的設計立場改變為以女性自己的舒適和美觀為中心的立場以來 。從此就改變了女性服裝的面貌。她的服裝設計的許多動機都來自于男性服裝,將男性制服的式樣、男性所喜歡的斜紋軟呢、男性褲裝甚至是男裝中紐扣的排列方式等融入到了女性服裝中,使得女性的著裝更為舒適、方便。這種“女男孩”式的服裝也是受到了女性的歡迎。二戰時期由于受到戰爭的影響與節約法令的實施,大力推動了女裝男性化的速度,如戰壕式風衣、跳傘服、背帶褲等處以實用性的考慮而逐漸流行。
隨后,人們將這種“女男孩”式的服裝發揮到了極致。例如,1967年伊夫.圣.洛朗將中性的概念引入服裝設計,推出具有傳統男裝特征的襯衫式女夾克和雙排紐扣的女式呢上裝。隨后他設計的長褲裝、具有英國殖民時期的獵裝、以及以男士的無尾晚禮服為原型的吸煙裝。對女裝設計是一個很大突破性的改造。到了80年代,由于雅皮士文化的流行,引發了“雅皮士風貌”的著裝風格。女性為了在工作中取得和男性同樣的競爭力,女裝設計借用很多男裝要素來體現男女平等,如仿男式的褲套裝、嚴謹的套裙中的上裝融入男西服特點等。同時期還掀起了“超越性別服飾”運動,大量的女裝男性化,如女性穿著喇叭褲以及牛仔褲的風行。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社會角色發生改變。
與男性化女裝對應的是男裝出現了女性化趨勢。早在18 、19世紀文藝復興時代就出現過了,當時的巴洛克時代,男性的穿著打扮的華麗甚至超過了女性。法國路易十五時期,男人們追求奢華的品味,用錦緞,金銀和昂貴的絲線做服裝,大量的蕾絲花邊普遍用于男裝中,其奢侈浮華的程度遠遠要比女裝來得極致。而一些保留傳統的民族與部落男性穿著女裝依舊屢見不鮮。至今,蘇格蘭的男人們仍保持穿裙的傳統。
在現代男裝發展的過程,由于各種文化思潮帶來的大眾審美意識的轉變,男士們開始厭倦那種僵硬呆板的服裝線條和沉悶單調的服裝色彩。事實上在西方,自18世紀起男人的服裝就不像女人那樣受到重視,男人的服裝款式上也沒有太多變化,他們在這方面選擇的范圍非常小,無非是襯衫、褲子、內衣構件。20世紀中期的美國就曾掀起過一場旨在改革男裝的“孔雀革命”運動,其目的是促使男裝的時裝化、多樣化與色彩化,一改傳統男裝沉穩、古板、威嚴的男性氣質,男裝中也開始采用一些過去女裝才使用的面料,比如酒紅、墨綠的絲絨,突出男裝的腰線,將西服設計得非常修身。
21世紀的今天,男裝的女性化風潮更是越演越烈,很多男裝品牌開始將女裝的設計元素,比如蕾絲、刺繡、印花、薄紗、裁剪等“混搭”進男裝設計中,甚至是讓男性模特穿上完全女性化的服裝出現在T臺上。例如在08年秋冬男裝發布會上,以往男裝從未出現過的類似女性的護胸,內衣外穿,還有消瘦的裁剪,等等,都出現在了PRADA的品牌秀中,讓人猜測PRADA這般高端品牌的簇擁們是否能接受這般的女性化風潮。這種新式的性感完全顛覆了人們的性別概念,人們會更進一步猜想男人還有什么不能穿的?這些女性化元素的融入無疑對以往男裝的傳統概念是一種顛覆,服裝所標示的男人氣質不再拘泥于粗獷、力量、成熟等等,而是暗含了那種細膩、精致、活潑、具有挑逗意味的一種新的男人氣質。
在服裝設計中,兩性的“混搭”是以折中的態度將服裝的性別差異縮小、界限模糊,但最終不可能消除兩性之間的差異,因而服裝設計中性別的“混搭”只能在保持各自性別體系的同時,尋求與對方的某種相似性,但不可能做到完全意義上的男女裝的同化。究其根本,公眾在以人性的基點模糊男女之間的界限,讓男子放棄些許粗狂豪放,女子除去萬般柔弱,來追求男女新和諧。而同時,服裝設計中兩性的“混搭”還成為了時裝新的設計主題,為設計師提供了更多構思與設計的空間。
[1]卞向陽 .服裝藝術判斷 東華大學出版社 2006年.
[2]包銘新,曹喆譯. 國外后現代服飾 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1年.
[3]安妮.霍蘭得. 性別與服飾 東方出版社 2000年.
[4]郭偉. 淺談中性服裝風格設計與影響因素 中國知網 2009年.
[5]服裝兩性模式的異化 全球紡織網 2004年.